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大举发起内战后,没到一年时间,他就在一次训话时大发感慨:“……该部最为顽强,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为困难。”
老蒋口中创造这4个“之最”的“该部”,指的就是在华东战场所向披靡的陈老总所部。
老蒋这个内战的始作俑者发出如此感慨,无异于对陈老总所部的一种“褒奖”,内战才打了不到一年,老蒋何以如此评价呢?
其实,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东这片土地上战事频频,结果让老蒋忧心忡忡,深感“意外”,大呼“想不到”。
油画 陈毅
第一个“想不到”:“卧榻之侧”竟成主战场。
华东是老蒋的发家之地,其中尤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为重中之重,而南京更是老蒋国民政府的“心脏”,这个区域的经济和政治分量有多重,可谓“路人皆知”。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老蒋岂能容忍中共军队活动于其“卧榻之侧”,更不能坐视他们在此生根、坐大。
因此,早在抗战期间,他就把这一带划为了“禁区”,他曾把八路军、新四军的活动范围圈定在黄河以北和长江以北。
解放战争开打之初,老蒋的如意算盘是“三个月内解决苏北共军”,目的就是想要尽快解决“卧榻之侧”的中共军队和解放区,因为这个区域的中共军队直接威胁其“心脏”。
随着粟裕在苏中、苏北七战七捷,老蒋不得不继续投入大量兵力,誓要把陈、粟赶出华东。
结果又是事与愿违,这一次“卧榻之侧之敌”依然没有解决“心头之患”,还赔进去一个整编师,宿北战役,国民党军整编第69师共2万余人被歼灭,师长戴之奇自尽。
“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这是陈老总即兴吟唱的一首诗,道不尽的英雄豪迈,老蒋听来却犹如“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老蒋没想到,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卧榻之侧”不但没有清理干净,仗却越打越大,华东地区大有成为全国主战场的趋势。这是老蒋万万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陈毅(中)
难怪老蒋在4月20日的讲话中又发表了这样的“高见”:“......目前山东是匪我两军的主战场,而其他皆是支战场”。
第二个“想不到”:解放军“胃口”那么大!
华野第一年中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 37 万,蒋介石感叹“该部最难肃清”,应该是对华东战事的一个小结。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野先有苏中七战七捷、两淮保卫战、朝阳集之战,后有泗县之战、涟水保卫战、盐南反击战,再有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战事之多为全国之最。
不难看出,看似一次次独立的战斗,其实却环环相扣,连绵不绝,华野明显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系统化战斗。
在与强大的国民党军对垒中,陈老总的华野也非一帆风顺,但是,即便是主动放弃两淮、涟水,也让老蒋“伤筋动骨”,元气大伤。
就以两次涟水保卫战为例。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在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中损失6000余人,第二次又付出了伤亡4000余人的代价,对于整编74师这样的“王牌军”而言,这样的伤亡数已经是“奇耻大辱”。
陈毅 粟裕
蒋介石的初衷原本是凭借强大的装备、兵力优势,对陈老总的华野来一个碾压式聚歼,毕其功于一役。
然而事与愿违,华野非但没有被消灭,自己却赔上了不小的本钱。
宿北战役被歼一个整编师,鲁南战役一战就被歼5万余人,内战开打一年后,莱芜战役只打了3天,蒋介石就又损失了近6万余人,纪录不断被刷新。
在蒋介石损兵折将的同时,一大批崭新的美式装备落入陈老总之手,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对华野来说是“如虎添翼”,而国民党军则被冠以了“运输大队长”的名号。
毋庸讳言,华野在这一年里丢失了不少根据地,因而继续战争的能力遭到削弱,不过,这个情况在后期有根本性的扭转。
第三个“想不到”:解放军“牙口”这么硬。
在老蒋的印象中,他的对手还是惯于“柿子专挑软的捏”,可是,华野又让他失算了。
苏中战役,李天霞率整编83师大举进攻苏北解放区。李天霞出身于国民党王牌74军,他的整编第83师也绝对不是“软柿子”。
当陈、粟为首的华野发起“苏中战役”时,包括老蒋在内的国民党高级军官猜测,华野必然不敢与李天霞纠缠。
没想到,解放军华野偏偏“看上了”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首战就在宣家堡、泰兴开了火,消灭李天霞部3000余人。
陈毅
再说说李天霞的“老部队”整编第74师。在不到一年间,华野与张灵甫的王牌整编第74师交过几次手,各有胜负。
如果说前几次交锋是华野“小试牛刀”的话,那么一年多后,华野已经练就“铁齿铜牙”,孟良崮之战,老蒋的御林军,不可一世的张灵甫和他的整编第74师完了。
华野的“牙口”这么硬,居然敢啃“硬骨头”,这是蒋介石完全没有想到的,老蒋的嫡系王牌、忠实信徒的消亡,成为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事。
第五个“想不到”:解放军战法多变,“神鬼莫测”。
战争自有它自己的规律,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国民党军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有军事院校学习经历,军校教会了他们怎么去捕捉战争规律,可如何应变就不是教科书上可以学得到的了。
陈毅(右)
在与华野的交战中,国民党军有一个最大的“心结”,这就是对方的“变卦”。
来看看华野的战术。他们善于灵活用兵,调动敌人,并在变化中捕捉战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个打法归结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从战役上来说,强和弱是辩证的,强敌而未展开,虽强犹弱。在华东战场,许多国民党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包了饺子”。
一时间,华东的国民党军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而他们犹豫、彷徨之际,正是华野出击的绝佳机会。
更让包括老蒋在内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摸不着头脑的是,华野的战术“套路”产生于战争,更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所以,国民党军在疲于应对华野“神鬼莫测”的战术的同时,根本没办法预判对手的下一步行动,被动,再被动,直至彻底被动。
青年时期的陈毅
解语: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以战止战,他们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功勋是不会被历史磨灭的,这是今天我国和平发展的大前提,和平来之不易,值得我们所有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