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内战打了近一年,蒋介石有4个“想不到”,他是如何评价对手的?
迪丽瓦拉
2025-07-07 01:03:45
0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大举发起内战后,没到一年时间,他就在一次训话时大发感慨:“……该部最为顽强,训练最精,诡计最多,肃清最为困难。”

老蒋口中创造这4个“之最”的“该部”,指的就是在华东战场所向披靡的陈老总所部。

老蒋这个内战的始作俑者发出如此感慨,无异于对陈老总所部的一种“褒奖”,内战才打了不到一年,老蒋何以如此评价呢?

其实,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东这片土地上战事频频,结果让老蒋忧心忡忡,深感“意外”,大呼“想不到”。

油画 陈毅

第一个“想不到”:“卧榻之侧”竟成主战场。

华东是老蒋的发家之地,其中尤以江苏、浙江和上海为重中之重,而南京更是老蒋国民政府的“心脏”,这个区域的经济和政治分量有多重,可谓“路人皆知”。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老蒋岂能容忍中共军队活动于其“卧榻之侧”,更不能坐视他们在此生根、坐大。

因此,早在抗战期间,他就把这一带划为了“禁区”,他曾把八路军、新四军的活动范围圈定在黄河以北和长江以北。

解放战争开打之初,老蒋的如意算盘是“三个月内解决苏北共军”,目的就是想要尽快解决“卧榻之侧”的中共军队和解放区,因为这个区域的中共军队直接威胁其“心脏”。

随着粟裕在苏中、苏北七战七捷,老蒋不得不继续投入大量兵力,誓要把陈、粟赶出华东。

结果又是事与愿违,这一次“卧榻之侧之敌”依然没有解决“心头之患”,还赔进去一个整编师,宿北战役,国民党军整编第69师共2万余人被歼灭,师长戴之奇自尽。

“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这是陈老总即兴吟唱的一首诗,道不尽的英雄豪迈,老蒋听来却犹如“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老蒋没想到,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卧榻之侧”不但没有清理干净,仗却越打越大,华东地区大有成为全国主战场的趋势。这是老蒋万万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陈毅(中)

难怪老蒋在4月20日的讲话中又发表了这样的“高见”:“......目前山东是匪我两军的主战场,而其他皆是支战场”。

第二个“想不到”:解放军“胃口”那么大!

华野第一年中歼灭了国民党正规军 37 万,蒋介石感叹“该部最难肃清”,应该是对华东战事的一个小结。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野先有苏中七战七捷、两淮保卫战、朝阳集之战,后有泗县之战、涟水保卫战、盐南反击战,再有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战事之多为全国之最。

不难看出,看似一次次独立的战斗,其实却环环相扣,连绵不绝,华野明显已经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系统化战斗。

在与强大的国民党军对垒中,陈老总的华野也非一帆风顺,但是,即便是主动放弃两淮、涟水,也让老蒋“伤筋动骨”,元气大伤。

就以两次涟水保卫战为例。张灵甫的整编第74师在第一次涟水保卫战中损失6000余人,第二次又付出了伤亡4000余人的代价,对于整编74师这样的“王牌军”而言,这样的伤亡数已经是“奇耻大辱”。

陈毅 粟裕

蒋介石的初衷原本是凭借强大的装备、兵力优势,对陈老总的华野来一个碾压式聚歼,毕其功于一役。

然而事与愿违,华野非但没有被消灭,自己却赔上了不小的本钱。

宿北战役被歼一个整编师,鲁南战役一战就被歼5万余人,内战开打一年后,莱芜战役只打了3天,蒋介石就又损失了近6万余人,纪录不断被刷新。

在蒋介石损兵折将的同时,一大批崭新的美式装备落入陈老总之手,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对华野来说是“如虎添翼”,而国民党军则被冠以了“运输大队长”的名号。

毋庸讳言,华野在这一年里丢失了不少根据地,因而继续战争的能力遭到削弱,不过,这个情况在后期有根本性的扭转。

第三个“想不到”:解放军“牙口”这么硬。

在老蒋的印象中,他的对手还是惯于“柿子专挑软的捏”,可是,华野又让他失算了。

苏中战役,李天霞率整编83师大举进攻苏北解放区。李天霞出身于国民党王牌74军,他的整编第83师也绝对不是“软柿子”。

当陈、粟为首的华野发起“苏中战役”时,包括老蒋在内的国民党高级军官猜测,华野必然不敢与李天霞纠缠。

没想到,解放军华野偏偏“看上了”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首战就在宣家堡、泰兴开了火,消灭李天霞部3000余人。

陈毅

再说说李天霞的“老部队”整编第74师。在不到一年间,华野与张灵甫的王牌整编第74师交过几次手,各有胜负。

如果说前几次交锋是华野“小试牛刀”的话,那么一年多后,华野已经练就“铁齿铜牙”,孟良崮之战,老蒋的御林军,不可一世的张灵甫和他的整编第74师完了。

华野的“牙口”这么硬,居然敢啃“硬骨头”,这是蒋介石完全没有想到的,老蒋的嫡系王牌、忠实信徒的消亡,成为他“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事。

第五个“想不到”:解放军战法多变,“神鬼莫测”。

战争自有它自己的规律,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国民党军大多数高级将领都有军事院校学习经历,军校教会了他们怎么去捕捉战争规律,可如何应变就不是教科书上可以学得到的了。

陈毅(右)

在与华野的交战中,国民党军有一个最大的“心结”,这就是对方的“变卦”。

来看看华野的战术。他们善于灵活用兵,调动敌人,并在变化中捕捉战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个打法归结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从战役上来说,强和弱是辩证的,强敌而未展开,虽强犹弱。在华东战场,许多国民党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包了饺子”。

一时间,华东的国民党军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而他们犹豫、彷徨之际,正是华野出击的绝佳机会。

更让包括老蒋在内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摸不着头脑的是,华野的战术“套路”产生于战争,更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所以,国民党军在疲于应对华野“神鬼莫测”的战术的同时,根本没办法预判对手的下一步行动,被动,再被动,直至彻底被动。

青年时期的陈毅

解语:共和国的缔造者们以战止战,他们过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功勋是不会被历史磨灭的,这是今天我国和平发展的大前提,和平来之不易,值得我们所有人珍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揭... 前言 在唐朝的辉煌篇章中,有一段历史被深深铭记——一位皇帝的统治,不仅改变了帝国的命运,更在历史长河...
原创 及... 侵华日军将领及川源七中将,与中村正雄是陆大第32期同学,在昆仑关战役期间,曾任第五师团步兵第9旅团长...
原创 1... 宋希濂与胡宗南在汉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长达六小时的密谈。这次会面对于两位国共内战中的重要人物来说,具...
原创 6... 引言 1951年春,一个冰雪消融的季节,时任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刚刚做好志愿军回国代表团接待等工作,准备...
原创 蒋... 1949年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 第三次“下野”的蒋介石臂挂拐杖,呆呆站立在母亲墓前,沉默不语。...
原创 晚... 1885年9月5日,原本是很平常的一天,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让很多人都陷入悲伤之中。作为晚晴第一硬...
原创 红... 徐海东指挥的红25军在当时是真的富得流油,正儿八经的德械军团!区区不到3000人的部队,不到20岁的...
原创 他... 他是北洋水师的英雄,为何半个世纪来,一直被认定是民族败类? 1962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叫《甲午风云...
原创 九...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在侠客行中用这两句话赞扬侠客的仗义,这句话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经典之所以...
原创 刘... 刘璋为什么不听谋士的劝告非要迎刘备入川呢? 人人都知道刘璋不行,周瑜打赢赤壁之战后,就开始惦记着要直...
原创 许... 毛主席让卫士修补拖鞋 1969年6月的一天,刚睡了几个小时的毛主席从床上醒来。 他先是看来一眼外面已...
原创 唐... 唐诗中最巧妙的一首“洞房”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一时成千古佳话 闺意诗,一般是写少女、少妇在闺阁中...
原创 何... 他是民国上将之一,他是黄埔军校的教官之一,他是蒋介石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但也曾多次与蒋介石不和,这位传...
原创 1... 寺庙是古代劳动人民信仰的象征,一直到了近代,人们对于寺庙仍然保持着崇高的敬仰,就连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
原创 徐...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后的世界有过无数的猜测,正是因为未知,所以人们只能将生前最珍贵的东西一同埋葬,希...
原创 在... 高品彪,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国人名字,却是侵华日军将领的名字,此人曾担任高雄要塞司令官、第十五师团步兵第...
原创 朱...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走的很安心,留下年仅21岁、忧心忡忡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虽然即位称帝,但朱...
原创 此... 此人若非英年早逝,55年该是何军衔?继任者后来被授予元帅 湖南,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经出现了无数的...
原创 为... 时代之变:汉化与胡化之间进行完全融合地典范,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已经不能复制了,特别是境内外的政治风向...
原创 冯... 一,西北国民军代总司令张之江 张之江是“五虎将”里面的老大,也是西北国民军中地位仅次于冯玉祥的,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