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17年毛主席游学,寺庙方丈预言:佛教以后如何发展还得看你
迪丽瓦拉
2025-07-07 04:32:19
0

寺庙是古代劳动人民信仰的象征,一直到了近代,人们对于寺庙仍然保持着崇高的敬仰,就连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都前往寺庙“取经”。

而在百年前,伟大的毛主席竟然也到过寺庙,寺庙里面的老和尚热情地招待了毛主席,二人相谈甚欢。

在谈经论道期间,老和尚对着毛主席说了两个预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一个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而另一个预言则成为毛主席心中的痛事。

志趣相投,报效国家

说起这两个预言,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萧子升。

1894年,萧子升出生在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来他为了表明自己的志向,改名为萧瑜。萧瑜和毛主席都是同一个老师门下的学生,两个人不仅成绩良好,而且品性也没得说,兴趣爱好也有相似之处,经常被其他人打趣为“两兄弟”。

其实,这二人的认识可以说是一个巧合。尽管两人上的是同一所学校——东山学堂,但是萧瑜毕业的那年毛主席才刚刚步入这所学校。理论上来说,这两个人没什么交集,很难相遇相识。

碰巧的是,萧瑜的一位弟弟与主席是同学关系,而且在学校经常互帮互助,关系较为亲密。

有一天,这位弟弟邀请毛主席前往家里吃饭,碰巧萧瑜休假在家,于是三人一起吃饭。

席间,毛主席发现这位萧瑜哥哥虽然年龄只比自己大一岁,但是却比自己高了足足三级,这让他钦羡不已。

更关键的是,两个人的老师是同一位,那就是德高望重的杨昌济老先生,也就是说尽管两人第一次见面,但是却是实打实的亲师兄弟关系。

1913年,毛主席考上了当地的第四师范。没过多久,当地的第一师范和第四师范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了合并,而萧瑜便在第一师范中,尽管两个人在不同的校区,但是也算是校友,两个人再次成为了师兄弟。

在那个年代,国家动荡不安,许多有志青年都想要努力学习,好报效自己的国家。

于是,萧瑜尽力争取到了学校里出国交换的名额,前往法国学习先进的文化思想。

那个时候的毛主席碍于种种原因,他最终没能获得留学的名额。

尽管没能亲自出国,但是这并不妨碍毛主席对于先进思想的学习,他从书刊报纸上一点点拼凑,向学校里德高望重的长辈请教学习,在萧瑜偶尔回国探亲的时候毛主席也会前往请教,而萧瑜也非常乐于与毛主席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偶遇寺庙,赠送预言

也正是两个年轻人志同道合,认为“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间疾苦,两人踏上游学的路,也正是这趟旅途,毛主席来到了这个神秘的寺庙。

1917年,二人换上粗布衫正式上路。

由于是游学并没有携带大量盘缠,饿了两人就会去帮正在种庄稼的农民,好换取一口饭吃,缺钱了就去大户人家帮人家写字帖,毕竟两个人的书法水平都不低。

虽然日子过得有些苦,但是两个人体验了在学校里所体验不到的生活,在这些日子里也对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有一天,两人在巡游的时候辩论着对于西方思想的理解,没注意已经到了晚上,附近也并没有客栈一类的地方可以住宿,甚至连人家都没有几户。

那个年代兵荒马乱,大家到了晚上都会紧闭房门不出来,二人眼见没法找一户人家收留,便想着去树林深处走走看,或许能弄到点果子吃。

就在二人饥肠辘辘地行走时,耳边突然传来撞钟的声音,这意味着附近可能有寺庙存在。

和尚慈悲,见无家可归的两个人要露宿野外,或许可以收留他们一晚。想到这里,两个人寻着撞钟声找了过去。

在找寺庙的路上,两个人还在讨论,既然要体会老百姓的生活,自然也要体会一番和尚过的生活,这样才全面。

没过多久,两人见到一座寺庙。饥肠辘辘的两人赶紧敲了门,一位小和尚把他们邀了进去,说自己的方丈已经知道今天会有两位客人在此留宿。这让二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一进门,毛主席发现,尽管这座寺庙并没有许多人前来拜访,寺庙内外却非常洁净,打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这寺庙之中风景秀丽,非常端庄,两人不禁开始暗暗好奇这位长老。

一路到了禅房,小和尚让他们稍微休息一番,过会会为他们送来可口的饭菜。毛主席看到禅房内一尘不染,知道这个寺庙的主持是修养非常高的人,便想要与对方一同吃顿饭,也算拜见一下对方。

哪知道,小和尚一听到想和方丈一起吃饭,都没有过问方丈就拒绝了。

小和尚表示,时辰已晚方丈已经准备休息。

毛主席十分敬重德隆望重的前辈,直觉告诉他这个寺庙的主持不一般,于是再度提出请求。小和尚很无奈,只得拿来纸笔,让两人写下拜帖,经过方丈同意以后才不再阻拦。

只见拜帖之上有四个格子,毛主席将自己的名字占了三个格子,看上去潇洒狂放;而萧瑜则每个字都占了一个格子,颇具方圆之意。

见面后,毛主席观这位方丈宝相端庄,怕是精通佛法。

还没等毛主席开口,方丈便认出两人分别是毛、萧两位施主。毛主席非常奇怪,他们二人还没自报姓名,这个老和尚是如何认出自己的?

看到两人眼睛里的怪异,方丈只是指了指拜帖。

原来,他通过拜帖中二人的书法就把两个人对上了号,正所谓见字如见人。毛主席想明白后,不禁对这名方丈佩服不已。

如果说原本还带着体验生活的随意前来拜访,现在的二人完全对这名方丈生出了敬佩之情。

交谈中,二人发现尽管方丈并没有云游四海,但是却对这个世界有着比较清晰的认知,许多事情都能够通过佛法精妙地解释出来,这让他们对于方丈的态度愈发恭敬。

不多久,小和尚便为三人端来了可口的饭菜,尽管全都是常见的素菜,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三人交谈的兴致。方丈听到这两个人原来是有志青年,不禁也在暗暗点头,如此年纪就忧国忧民,非常难得。

三个人聊得投机,接下来的两天几乎全都在辩论,方丈将许多事情通过佛法的角度进行了新的诠释,听得毛主席二人不断点头,原来许多事情还可以这么解释。

一直到了第三天早上,毛主席二人准备向方丈辞别,而方丈却问了萧瑜一个问题:“萧施主想不想从此踏入佛教,为佛教的发扬光大做出贡献?”

萧瑜一听,自己还要设法报效国家,暂时没有时间来发扬佛教,于是拒绝了方丈,表示自己志不在此。

方丈对于这种回答自然也不会恼怒,而是认真地看着他,说出了第一个预言:“如果你现在不留下来踏入佛教,或许以后你很难在国内发展,甚至会不得已出国。”

经过了两天两夜的论道,二人也明白方丈不是胡言乱语的人,想要明白方丈为何如此说话。方丈不理,只是说这属于天机,不是自己能够随意透露的。

毛主席见气氛有些尴尬,于是找了一些佛教方面的问题与方丈探讨一二。只见方丈转头又问毛主席,“你如何看待佛教?”

毛主席一下有点懵,但是他还是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回答道:“佛教也好,其他的宗教和思想也好,都是用来让人民归顺的工具,让人民的思想实现统一。”

方丈对于毛主席这种非常现实的认知并不意外,继续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佛教能够存活下来,一直传承到今天?”

毛主席回答道,“因为统治者需要,而且老百姓相信佛教。”

方丈似乎对于这个回答比较满意,点了点头说出了第二个预言,“从今往后几十年,佛教在咱们国家能不能继续发展,如何发展,还得看你。”

二人疑惑重重,刚想发问,方丈便把他们送了出去。从此以后,两个人再也没见到过这位精通佛法的方丈。

萧瑜不愿服输,离开祖国

一开始,毛主席二人只是当这段旅途非常值得纪念,见识了从佛教出发看问题的角度。他们万万没想到,方丈的两个预言居然成为了现实。

1918年毛主席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深为认同,而萧瑜与毛主席的理念从这一刻开始就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他是个完全暴力的无政府主义者。

他认为我们国家的变革需要保守一点,通过改变学生的教育而慢慢改变国家的未来。他还认为,我们国家比较适合无政府主义,想要再现“无为而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后来加入了国民党。

后来在萧瑜回国初期,毛主席还亲自前去拜访萧瑜,结果两个人见面以后大吵一架,谁也没服谁,这段友谊也就慢慢走上了破裂的道路。

两个人在政治方面的不合并没有对错之分,两个人都认为自己所认同的就是最好的。

后来,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共产党,两个人分别为了不同的党派和理念而奋斗,自然渐行渐远。

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党知道即将爆发战争,于是开始打算将许多文物进行转移。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发现有官员私自倒卖文物,查了半天以后发现居然是萧瑜搞的鬼。

知道这件事以后,毛主席非常气愤,一度声称要与其断裂朋友关系。当然,后来在审国民党战犯的时候偶然发现,当年的事件萧瑜是受到了别人的陷害。

后来,我们国家经历了许多战争,包括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等等,我们与国民党的关系也分分合合,最终随着一声炮响而彻底撕破脸。

在这中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在毛主席的妻子被国民党捉捕以后,萧瑜曾经念着这层关系,想方设法营救毛主席的妻子,但是最终没能成功,反而差点被国民党以“通共”的罪名捉捕入狱。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民党的失势铺天盖地,蒋介石的胡乱指挥和国民党制度的不合理性直接导致了国民党在解放战争的失败。

当然,国民党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思想方面存在不足,这次国民党的失败足以证明当年萧瑜与毛主席的争论到底谁对谁错。

尽管国民党失势,但是萧瑜仍然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仍然认为自己所理解的就是最适合我们国家的思想。

萧瑜自己知道,就算他留在大陆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主张了,于是无奈之下只能出国,去了一个小国度过自己剩下的人生,而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毛主席心中的痛事。尽管心有遗憾,但是毛主席不会强行改变对方的想法,于是任由萧瑜离去。

毛主席的宗教态度

在完成解放战争以后,毛主席带领着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

对于宗教,毛主席有着一套非常妥当的处理方式,不能主动打击宗教,但是也不能盲目放任部分害人的宗教发展,最终实现了老百姓在信仰方面的繁荣。

或许,已经实现了自己理想的毛主席在午夜回梦间也会想起当年那个小寺庙里三个人畅谈古今,谈经论道。当年的好友已经离开,但寺庙见证过二者之间的情谊。

1956年,毛主席特意给当年寺庙所在地的政府工作人员写信,让他们对于这类具有宗教代表性的寺庙要严加保护。

毛主席曾经对于宗教问题有着非常鲜明的态度,对待老百姓的宗教信仰,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不可轻视任何一种宗教或民族的信仰,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方丈曾经预言,佛教在中国到底能不能继续发展,如何发展,这两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主席。

如今看来,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的毛主席确实能够决定宗教的走向。

如果当时的毛主席选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某一种宗教,不管这种宗教是佛教还是道教亦或是其他宗教,或许我们所看到的佛教都不会是如今的模样。

方丈的预言相当准确,毛主席不仅没有对于老百姓所信奉的宗教进行打压和取缔,甚至还对许多宗教的遗址进行了保护。

而方丈的另一预言也成了毛主席一生的痛事,自他与萧瑜1926年分别此后再也没有见面,1976年当萧瑜得知毛主席离世后痛哭流涕,不知当时的他可曾后悔自己选择的路,可曾惋惜他与毛主席的真挚友情。

参考资料

[1]萧瑜. 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M]. 昆仑出版社, 1989.

[2] 毛泽东为何称“沩山是个好地方”. 人民网. 2013.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波... 波兰与立陶宛,是位于东欧地区的两个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处于敌对关系,然而随着北方瑞典与东方俄罗斯的威胁...
原创 刀... 刀砍斧劈,几句话廓清战国时局,他被誉为开启战国纵横的第一人——张仪! 公元前330年前后,张仪第一次...
专家聚太原 “共话”黄河流域青... 山西博物院青铜博物馆馆长梁育军介绍了黄河流域青铜文明策划展陈。山西省文物局官网供图 大河流金,古今照...
原创 1... 1946年的一天,正在设在昆明的陆军总司令部工作的陈修和突然接到省主席卢汉通知——老蒋紧急召见。陈修...
优秀的人更努力!来看西班牙王室... 作为西班牙王室的现代继承人,莱昂诺尔公主,自小就受到广泛关注。她的出生标志着西班牙王室的连续性,同时...
原创 三... 作为十大元帅之首,毛主席口中“人民的光荣”,朱德在军中的地位自然毋庸置疑。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
原创 开... 开国上将共有57位。 57位的排名究竟怎么排?坊间传闻,历来有萧克镇上将之说,排位第一。 但是,细观...
原创 朝... 中国与朝鲜是要好的邻居,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朝鲜却是一个处处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国家。 我们了解朝...
原创 还... 第一次平壤之战发生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月,已经进入朝鲜的明朝副总兵祖承训率领部下三千余骑兵袭...
原创 巴... 重建之路与重生希望 五年前的那场大火,彻底改变了巴黎圣母院的面貌。这座拥有861年历史的哥特式建筑在...
“空中丝路”:让开放为发展插上... 西安,这座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承载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西安都市圈建设、西安临空经...
原创 如...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象征着国家主权的城市,在中国古代,帝王们对于首都的选址是...
朱元璋死后,46位如花似玉的妃... 殉葬在汉代之前尤为流行,到汉朝的时候,这种残忍的陋习逐渐被废除。人们原本以为殉葬制度不会重现于世的时...
原创 中... 中国准备拆除一个建筑,日本人坚决反对,还提出一无耻要求 旅顺,是中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这里浏...
原创 “... 作者:陈二虎 一、“契丹”一词何意 契丹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契丹”这两个字眼,在一些国家...
原创 1... 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周恩来指着一架C-46飞机对毛主席说:“这架飞机...
原创 河... 河北发现西汉王陵,出土国宝让美国总理盛赞,还创造多个中国之最 1968年发掘的满城陵山汉墓,其主人为...
原创 被... 明朝晚期,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后金打过不少战役,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与明朝打的萨尔浒之战和后金攻明京畿之战...
原创 回... 1977年10月,忙碌了一天工作的邓小平在院子里散步,就在这个时候伍俢权夫妇和一位30多岁的妇女走了...
原创 隋... 提起隋朝,人们往往先想到的是昏庸残暴的隋炀帝和早夭的王朝。然而如果我们用更为全面客观的视角来审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