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侠客?
这恐怕不好定义。因为侠客并不是一个阶层,它只是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依据《说文解字》释义,“侠,俜也,从人夹声”。依据《说文解字今释》释义,“侠,轻财放任而称雄。”其注释为:“侠,古但为持字。战国之世,任侠之风盛行,乃别其义谓之任侠者,挟负气力以任事自雄也。”。
由此可见,侠的本意是依仗武力,干犯公侯,不顾法纪的一类人。
侠客的品质是什么?
查阅古代典籍,侠的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其中《五蠢》篇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八说》篇云:“人臣肆意陈欲曰侠”、“弃官宠交谓之有侠”、“国平养儒侠”等,可见此时侠这个群体势力已经颇为庞大
相比于统治者的批判立场,民间大多对侠颇为肯定。《墨子·经说上》曰:“任,士损已而益所为也”。任,即任侠,是侠的另一称谓。又曰:“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墨子认为他们损己利人,不顾一切解救他人的急难,肯定侠的高尚品质。
西汉司马迁则在《史记·游侠列传》中更为详尽地概括了游侠的重要品质:“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这一关于侠的阐释颇具概括性和代表性,后世对于侠的阐释总体不离这一内涵。
司马迁不仅记载了侯嬴、朱亥之类的民间闾巷之侠,聂政、荆轲之类的刺客之侠,而且还记载了战国四君子为代表的卿相之侠,这也说明了侠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划分之标准乃在于其精神气质,与社会地位并无关系。
为什么侠客群体会兴起?
春秋之际,周王室开始衰微,政治权力下归诸侯,社会制度礼崩乐坏。诸侯国之间,连年征伐兼并,强国争霸,弱国图存,以致于四海沸腾,社会急剧动荡。在这样的一个乱世,一些具有血性精神气质的人愤然而起,维护正义,抑强扶弱,救人急难,殒身不顾,勇于复仇,从而使得游侠走上了历史舞台。
另外,由于井田制的破坏,自耕农大量出现。自耕农拥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各种技能,摆脱了他人的附庸关系。社会底层农民的自由权利为游侠的行为提供了充足的社会条件,也形成了游侠不依附他人的独立人格。在这个历史时期,游侠迎来了他们的黄金时代,游侠势力大增,成为乱世时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
侠客为什么总是受到排斥?
游侠群体的兴盛,游侠势力的活跃,已经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戒惧。《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汉书·游侠传》称:“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由此可以看出,游侠势力的兴盛,其力量不可小觑,使得一些王室权臣也对其加以重视和利用。聂政刺韩相、荆轲刺秦王等刺杀事件,都是王室权臣重视和利用游侠力量的表现,因为聂政和荆轲本就是游侠,在做刺客之前,都已因任侠使气而名重一时。
游侠作为一股社会力量,在春秋战国时甚至能左右政局、战争的变化,让统治者闻侠色变,如专诸刺王僚而王位异主、曹沫劫齐公而战场止戈等,都显示了游侠不可小觑的力量。
他们的高尚入世、仗义助人的精神不仅被后世的游侠所继承,而且也影响到了文人的思想和创作。由此,游侠进入文学的殿堂,比如李白的诗歌、金庸的小说等,都塑造了许许多多的生动的侠客形象,比如“十步杀一人”的赵客、比如一死止干戈的乔峰等。
我们向往侠客江湖,其实也就是受到这些品行高尚侠客的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