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85年左右,沙俄完成了对中亚包括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以及土库曼地区的全面征服,历时约30年,其领土面积因此扩展了四百万平方公里。
这一征服活动极其残酷,因为中亚地区与清朝的外东北不同,这里有众多的土著居民,他们自然不会轻易接受一个欧洲种族的侵占。
为了反抗沙俄的侵略,中亚的各族人民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抵抗。结果如我们所知,中亚那些稍有血性的男子大多被俄军杀害。剩余的人们则被迫屈服,但这种屈服显然没有文化上的支持。
单凭武力想要完全征服一个地区是不可能的。因此,沙俄在中亚推广俄罗斯化政策,比如在当地设立俄语学校,建造教堂等,但成效有限。
到了苏联时代,赫鲁晓夫也试图让苏联各族以俄罗斯文化为主,俄语成为主要语言,但这同样遭遇了重重困难。因为各民族都希望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不愿意主动学习俄语。赫鲁晓夫最终不得不将俄语设置为必修课,而将各民族的语言排除出必修课程之外,这引发了各族对苏联的不满。
苏联解体之后,哈萨克斯坦率先开始去俄化
哈萨克斯坦与其他中亚国家的历史略有不同,他们的前身哈萨克汗国在1847年就已被沙俄征服。而且,哈萨克斯坦部分领土在苏联时代是从俄罗斯划分过来的。
俄罗斯领土似乎无边无际,但为何这次俄罗斯会这么慷慨,将部分领土划给哈萨克斯坦?主要是基于当地的人口考虑。
在过去,哈萨克斯坦主要由哈萨克族人构成,苏联担心这个国家有朝一日会从俄罗斯独立出去,因此刻意划分了一部分多俄族人的领土给他们。这样一来,哈萨克斯坦的俄族和哈萨克族势均力敌。
因此,在哈萨克斯坦刚成立时,国内有大量俄族人居住。他们是如何推进去俄化运动的呢?
第一,压制俄族人
在哈萨克斯坦的大片领土上,居住着众多俄族人,他们自然希望能成立一个类似乌克兰克里米亚的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州,自行管理。
出乎意料的是,哈萨克斯坦政府直接拒绝了他们的提议,并开始压制俄族人,导致许多人不得不返回俄罗斯。若是现在,俄罗斯可能会对哈萨克
斯坦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毕竟这关乎他们的同胞!
此外,哈萨克斯坦还鼓励海外的哈萨克族人回国建设家乡,很快,哈萨克族成为了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即便如此,俄族人在这个拥有2000万人口的国家中,依旧占据了约400万人口。
第二,迁都
以前哈萨克斯坦的首都位于阿拉木图,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原本属于清朝,1864年被沙俄强行占领。
由于阿拉木图不便于哈萨克斯坦统治整个国家,特别是北部的俄族人区域,因此他们特意将首都从阿拉木图迁至俄族人较多的阿斯塔纳。
随着阿斯塔纳成为新首都,大量哈萨克人迁入,逐渐减少了当地俄族人的比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哈萨克斯坦北部逐渐有更多哈萨克人迁入,自然地减少了俄族人的比例。
第三,压缩俄族人的行政空间
在哈萨克斯坦刚成立时,下议院中哈萨克人占43席,而俄族人占20席,这在当时是正常的。但到了2007年,哈萨克人的席位增加至82席,而俄族人则减少至17席。
此外,在各行政单位中,俄族公务员只占了大约14%,而哈萨克人占了超过80%。因此,可以说这个国家完全是由哈萨克人主导的。
第四,文化教育
这是去俄化最关键的一步。如果文化教育不改变,其他硬件的变化也无济于事。因此,哈萨克斯坦大力推广哈萨克语,逐渐将俄语边缘化。
例如,俄语电视节目基本被全面封杀,改为播放哈萨克语节目。如果你想看电视或上网,不懂哈萨克语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样一系列措施下来,哈萨克斯坦的去俄化成效显著。在俄乌战争后,哈萨克斯坦也从过去的亲俄态度转变为对俄国实施制裁,这足以见其去俄化的决心。
乌兹别克斯坦,同样积极去俄化
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情况略有不同,他们国内的俄族人只占不到3%,而乌兹别克人占了超过80%。因此,从一开始,这里就是乌兹别克人的天下。
苏联解体后,乌兹别克斯坦也开始了去俄化的道路,其做法与哈萨克斯坦基本相似,也是多管齐下。
第一,限制俄语的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建国后,立即将乌兹别克语定为官方语言,俄文书籍和刊物被销毁殆尽,俄语也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语言,在乌兹别克斯坦几乎没有任何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废弃。
这导致苏联时期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的大量俄语学校急剧减少。就连过去使用的西里尔字母,也被改为拉丁字母。总之,文化层面与俄文化再无任何联系。
第二,拆除大量俄式风格建筑
在文化层面,除了语言和文字,建筑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俄式建筑风格独特,很容易辨认,比如哈尔滨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乌兹别克斯坦则比较彻底,直接拆除了大量的俄式建筑,包括苏联时期的纪念性建筑。
第三,俄族人在乌兹别克斯坦没有晋升空间
俄族人在乌兹别克斯坦本来就是少数,苏联时代他们地位较高。但当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这些俄族人几乎不可能获得权力,被逐渐排挤出权力圈。
第四,重写历史
这是一项重大任务。在苏联时代,历史被描述为光辉而伟大的,值得每个人铭记。但苏联解体后,又出现了另一个版本的历史。
过去加入苏联是荣耀的象征,后来加入苏联成了被俄国殖民的血泪史。与苏联相关的纪念节日几乎都被乌兹别克斯坦废除了。
除旧迎新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任务。要让世界认可这个新国家,乌兹别克斯坦自然要与俄国和苏联彻底切断关系。
乌克兰成为去俄化的典型案例
一场俄乌战争,使得俄国和乌克兰这对昔日兄弟国家变成了死敌。由于双方死伤惨重,这个结难以解开。在未来,乌克兰人眼中的俄国人将类似我们眼中的日本人,合作是可能的,但恢复如初几乎不可能。
乌克兰这个早在1654年就与俄国合并的国家,到处都有俄国的印记,因此他们的去俄化显得尤为困难。
尤其是乌克兰的西部和东部,分别倾向于亲西方和亲俄,将他们融合并非易事。因此,俄乌战争后,乌克兰特别制定法律,从根本上开始去俄化。
首先,乌克兰的大街小巷,清除了所有与俄罗斯相关的名称和标牌。
其次,乌克兰陆续推倒了与俄国相关的纪念碑、雕像和标志性建筑。
再者,直接颁布了两项法律:一是禁止宣传与俄国相关的历史事件、纪念日和城市;二是推广乌克兰的语言和历史。
总之,无论是战胜还是战败,这场大战过后,乌克兰绝不可能再与俄国有任何联系。沙俄时代的辉煌,现在看来都已成为过去,确实令人感慨。
去俄化为何成为苏联成员国的主流趋势
为何苏联的成员国独立后纷纷开始去俄化呢?主要是因为俄罗斯元素对他们当前而言,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带来了坏处。既然没有帮助,还有害,何不去除呢?
这些国家大多是沙俄时期的殖民地,任何俄罗斯元素都提醒他们自己曾是俄国的殖民地,这不利于提升民族自信心。
每当看到这些俄罗斯元素,他们都会想起祖辈在俄国殖民时期的痛苦经历,这是他们不愿回忆的往事。
此外,与现代俄国有过多交往对他们的发展毫无益处。因为现在的俄国已不同于过去,现在的俄国不仅无法带动他们前进,反而还会成为拖累。
与其继续与这样的俄国纠缠不清,不如果断切断关系,独立发展,走自己的道路。
一旦有了这样的决心,他们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否则,拖泥带水只会让俄国误以为这些昔日的小弟,如同从前一样,仍旧是自己的小弟。#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