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禅让制到科举制封建时代“选人用人”制度是如何演进的
迪丽瓦拉
2025-07-08 04:32:22
0

"选人用人"在我国古代就是选官,或者选吏。官吏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除了最高的皇权、相权外,各级官吏直接决定了国家机器运转的优劣程度,在某些历史断面,一些官员还具备很高层级的国家决策权力。普通意义上讲,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官本位"一直就是不二的灵魂,官吏是国家机器运转的中枢,直接决定了国家运转的效率。所以,历代统治者、精英,但凡是解决了国家统一、安全等基础问题后,其注意力就一定会转到"选人用人"这一环节上来,因为这是决定"社稷"长治久安的关键!

选人张榜

就形式而言,我国古代的“选人用人”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模式,分别为:原始时期的"禅让制"、先秦时期的"举选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察举和征辟、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一、原始时期的"禅让制度"

"禅让制",就是能者居之,在部落内由公推的能人来担当领袖。这种模式不是典型的"选人用人"而是特定在选择"领袖"的领域。因当时社会分工还很原始,"领袖"充任了元首、官员的多重角色,因而在广义上也算是"选人用人"的一种。

历史记载,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在部落联盟内实行"禅让制度"。即部落成员公推贤能之人为首领,其衰老时,再传位给另一被推举者。传说尧老年传舜,舜传禹。另一方面,这种看来颇为民主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未必不伴随着武力的争夺。所以《竹书纪年》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因此,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也不过是儒家的理想世界。

原始的禅让制

二、先秦时期的"举选制"

到了先秦时期,在中下级管理层面,出现了乡举里选之说。《周礼·地官·乡大夫》载,诸王统治万民有八项职责,"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为进贤使能,每三年举行一次大比,"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同时也考察乡人的"德行道艺",选拔贤德才能之人。《礼记·王制》也说,要在乡里评选优秀人士,推举到司徒官那里,被推举者称为"选士"。司徒再从选士中择优向上推举,被推举者称为"俊士"。经过逐级选拔出来的人才的称呼、待遇各不相同。

《礼记·射义》中还提到,"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这就是说诸侯把贤能之士推献给天子,天子再进行考试。目的也是从中选拔官吏。这同后来封建社会中的"殿试"有相似之处。从这些文献中,似乎可以看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科举制度的萌芽,后世的科举制度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乡举里选

三、两汉的"察举制"和"征辟制"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察举"和"征辟"。

所谓"察举",就是地方州郡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做为"贤良"或"孝廉"推举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都曾颁诏察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察举孝廉和秀才"。孝廉就是恭孝、廉洁之人。秀才就是优秀人才。后来,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才"。

所谓"征辟",就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当然这个征召,不是直接征召而是被荐举的吏民也要经过皇帝考试之后,才能按等级高下授官。这种考试,称"策问"。具体做法分"对策"和"射策"两种。"对策"是将政事或经义方面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试者解答。"射策"则是由应试者用箭投射简策,然后解答所射中的简策上的问题。

举孝廉

"察举"和"征辟"制度,对于巩固汉代封建朝廷的统治曾起过一定作用。但是,这种选官制度的腐败与黑暗也是与之俱来,且愈演愈甚的。究其原因有二:

其一,门阀相护,世代累恩。这种制度受到豪强地主贵族的控制,选举不实、征辟不良的情况每每发生。这种情况,连最高统治者也无法掩饰。汉明帝刘庄说:"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汉章帝刘炟也承认,"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

所以,在这种制度下,一批"累世宠贵、世代为官"的豪门贵族和"儒学世家"开始形成。有的门阀大家一家之中就有侯、公、将、校几十人,所谓"五世四公""四世三公"之类,就是这种选举官吏制度的产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士族也是这些士家大族发展而成的。

其二,粉饰包装、弄虚作假。当时有些热衷功名利禄的士大夫为了争取能够被"察举"和"征辟",往往弄虚作假,矫情造作,来激扬名声,抬高身价,以便通过"察举"和"征辟"的阶梯爬上高官显位,捞取名利。

士大夫门阀

赵宣,其父母死后,悲凄尤甚,痛不欲生,独自在墓道里守丧达二十余年之久。于是,乡里称为孝子,州郡推举为官。其实,他在守丧期间,并没忘却私欲,一连生了五个儿子。可见,被推举的贤良、孝廉者不少是地主阶级中的伪君子。

所以,在汉灵帝时就流行着这样的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官吏的评价标准进一步细化和明晰,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晋书·卫瑾传》云:"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

随着东汉统治的崩溃和三国鼎立纷争局面的出现,直到曹丕继位登上皇帝宝座,其间,无论士、庶,大都流离徙转,脱离乡土,秦汉以来的乡、亭、里组织已大半破坏难继,人士的出身里爵,才能德行,均难稽考,因而以乡、亭、里组织形式为基础的"乡举里选"难再执行,所以便产生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各州设大中正官,各郡设中正官,来负责品评本州本郡人物的品行才学,将这些人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大中正官和中正官根据各人情况的变化,有权提升或下退其品级,"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吏部就根据州郡大中正、中正的这些"品状"来任命和选用官吏。可见,大中正和中正对选拔任用人才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实际操作上由于选拔权的集中,大中正、中正皆为豪门权贵、著姓士族来充任。因此,这种本来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的办法,却变成了为世家大族所操纵使其子弟以进入仕途的工具,以致于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局面。久而久之,九品实际上成了门第高低的标志了。

五、隋代及以后的"科举制"

隋代正式创建科举制度。隋文帝废掉九品中正制,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也就是要求五品以上的京官和任总管、刺史的地方官,推举有德(志行修谨)、有才(清平干济)者应试入仕。隋炀帝则设置了进士、明经二科,进一步重视才学而不重视门第。这一变革,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加强了封建中央的权力,便于在日益上升的庶族地主中间选拔精干人才。

科举考试棚

唐承隋制,继承并发展了这种制度。唐代常设者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而主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在这两科中,唐代重进士科,名人多从进士科出身。及第人数,一般是进士科在百人中取一、二,明经科在十人中取一、二,难易悬殊很大。

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也是科举。宋初期,仍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经等科,只保留了进士科。不过,进士科不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另外仍考论策。后来也兼或考试诗赋。考试由礼部主持。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发榜,授予职官。随着门阀制度的废除,宋代科举之门向更多文人开放了。只要文章合格,不分门第乡里,皆可录取。

张榜发文

元代科举制度所不同于唐宋的是民族压迫,将蒙古人、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场考试,分榜而发,考试内容也有所区别。

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清代,为巩固其封建统治,除大兴文字狱外,相当重视科举。公元1678年,康熙帝诏曰:"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其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

清代科举制度的具体规定名目繁琐。孩童时,先要参加童试,参加者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种:一是廪生,是成绩最好的,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不供饭食。廪生和增生都有一定名额。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对以上三等,每年都按考试成绩,依次升降。清代,只有取得了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正式科举考试。这是取得功名的第一步。

清代考生

正式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通常是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为大比,一般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乡试取中者称为举人。

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故会试又称春闱或礼闱。取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乡试、会试都是考五言八韵的所谓试帖诗和格式、内容皆有限制的八股文。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策问。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按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分别授各部主事、各县知县或同级其他官职。

总之,尽管各个朝代的"选人用人"制度的形式、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从中却可以看出,这种机制本身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是通过选人入仕去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各种形式的机制,在几千年文明史中,总体上是趋于合理、公平和完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和积极意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在... 自1942年开始之后的两年,广大抗战军民在敌后根据地的生活,除了梦魇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其他合适的词...
原创 毛... 作为毛主席最信任的女秘书,谢静宜24岁时就开始到毛主席身边工作,后来被权利蒙蔽了双眼的她加入了江青团...
原创 韩...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但此时的韩国民众开始对志愿军夸赞不断。就连作为首先败将的韩军,此时对志愿...
原创 1... 89年毛远志病危,临终前向组织提出要求:我想见见毛远新 在1989年的那个春天,北京的医院里弥漫着一...
原创 你... 在有关明代军事的讨论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言论,比如“家丁无敌论”和“卫所兵不堪用论”,甚至有人说明...
原创 霍... 霍去病是靠汉武帝给的精锐骑兵与精良装备才打破匈奴的? 好钢自然用在刀刃上这是取胜的必然条件!武帝初次...
原创 蒋... 蒋介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了满足对权力的渴望,更是做了不少错事。 等到他败退台湾后,还一直试图“...
原创 傅... 国军名将傅作义,第一次向主席发声是在1946年的张家口战役后,国民党军在那次作战中取得了局部胜利,傅...
原创 窦... 窦漪房再美入了吕雉后宫中,刘邦也只能望梅止渴! 人生的运气老是一波三折,才安宁上去,又来了变故。窦漪...
原创 神... 神机营是明代禁军部队的三大营之一,大约于永乐八年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洪武时期的火器部队。 在禁军三...
原创 此... 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杀功臣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也有不少功臣巧妙的躲过了兔死狗烹的下场,比如永乐皇帝最...
原创 1... 1962年初,毛主席亲自在中南海举办了一场宴会,虽说在那里曾宴请过多位客人,但这场宴会可是非同一般的...
原创 回...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在历史上,很多将门虎子都没有辜负父辈的期待和培养,自己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就,成...
原创 为... 崇祯和金宣宗面临的情况不同,他们的应对策略也有所不同。首先,我们看下金宣宗面临的情况。 金宣宗继位...
原创 日... 前言 日本自古就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国内资源又极其匮乏,在二战中对亚洲多个地区都进行了侵略。其中就包括...
原创 抗... 1954年的春天,一群政府人员来到宋良友家里。 “淮南的大通煤矿需要一些工人。宋先生,因为您是退役军...
西安:巧克力“复刻”文物古迹 7月18日,小朋友在观看用巧克力制作的“兵马俑”。 位于西安大唐不夜城的巧克力博物馆占地约一万平方米...
原创 专... 前言 1977在毛主席纪念堂前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一名士兵在听到专家提出想要拆除毛主席纪念堂雕像的时...
原创 宋... 与宋美龄相敬如宾的蒋介石突然对宋美龄大发雷霆,根据门外站岗的护卫回忆,房间中的蒋介石对着宋美龄大喊,...
原创 李... 李世民缔造了大唐盛世,是古代历代君主中少有的贤明英主,可身为大唐的第二任皇帝,李世民原本并不是唐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