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明代军事的讨论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言论,比如“家丁无敌论”和“卫所兵不堪用论”,甚至有人说明末明军的中坚力量早就换成了各个将领所豢养的各种家丁。我觉得至少在讨论这些之前,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明代的军制的。
从《明史兵志》入手。任何朝代的军队都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中央,二是地方: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前期,明代军队的编制均以卫为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设京军四十八卫,又分设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总兵力二十万人。到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将京军卫数加到了七十二个,同时又设三大营,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以京军兵士和地方精锐隶属之。
再说地方: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讲,卫所二字是不应该连用的,因为“卫”和“所”二者本来就指的是不同的军事单位。明史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卫本来就要大于所,而且“卫”和“所”不仅作为军事单位,更可以作为一个行政单位,后来又在要地设立都指挥司。一个卫有官兵5600人,设卫指挥使,一个千户所有官兵1200人,一个百户所有官兵112人,百户所中有 被称为“总旗”的军官2人,被称为“小旗”的军官10人。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有共计17个都司,1个留守司,大小卫所329个,65个守御千户所,其所管辖的官兵多为世籍。
明代早期的军队调动和唐代的府兵的调动颇为相似,每逢战事各个卫所出兵,朝廷派遣将领统辖之,授予总兵大印,战事结束之后,士兵回归卫所,将领回归朝廷原职,并且交回总兵印。这便是明清时期“总兵”一职之始,这一职位在创立之初并不是固定职位,属于差遣官。但是随着军事形势的改变,这一职位也由原先的差遣官转变为固定职位。洪熙元年,明朝廷设辽东、大同、宣府、云南、广西、甘肃六镇镇守总兵,宣德年间又设立山西和陕西总兵,直至崇祯年间到南明时期,总兵一职竟泛滥成灾,夔东十三家明军中的郝摇旗部以及袁宗第部在战败崩溃之后,投降清廷的挂印总兵竟有8个。1652年,荆江伯张光萃部在辰州被徐勇部清军击溃,被活捉的挂印总兵居然有4个。
直至明代中前期,明代的军事制度又发生了变化,营兵制横空出世,到嘉靖年间,营兵已经成为各地明军的主力。所谓营兵即明代地方的机动部队,其精锐多选自于卫所。 地方镇营兵主要的军职包括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总兵麾下官兵称“正兵(标兵)”人数不定,如万历年间辽东总兵麾下正兵加上家丁的人数就有8000余人,而正兵并不等于全镇之兵,而是总镇总兵所直接统辖的人数,除此之外还包括副总兵所带领官兵3000人,参将游击所领兵数千人。营兵包含的范围及广,包括各个总督巡抚以及总镇总兵自己的标兵,还包括奇兵,即副总兵统辖之兵;游兵,即游击将军所统辖之官兵;援兵,即参将所统辖之官兵。
关于各省营兵的来源无外乎两种,一是选拔于卫所,称军兵。二是应募而来,称募兵。虽然募兵在明代营兵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但卫所军人在边军之中恐怕依旧是主力,比如弘治末年,明廷要求西北每镇招募能战之兵5000人,其中明确提到“如无为百招募之人,查各卫所户口文册,每三丁内招选一丁,其应募者每名给与银伍两,抽选者三两五钱,就与关支粮赏及军器马匹仍免,户内空闲一丁帮贴有功,照例升赏,一户三四丁获功者,并功升赏舍,余仍照先年事例,升用边事宁息,即便放曰,生业不请,拘留失信,见任官员招募者亦照所拟升职加俸,管领杀贼若有为事立功及革职闲住者招募及数,悉与复职,该升官员会同镇巡等官奏未升用事完之日,通行造册回缴军卫,有司抗违怠慢隐蔽不报者,轻则量情责罚,重则文官六品以下武官五品以下,就便挐送所在官司”在当地招募5000能战劲兵,如果无人应募,则在当地卫所三丁抽一,主动应募者能得白银五两,被抽取者仅得白银三两五钱。
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兵科给事中杨允绳“上御虏四事”第一件便是于卫所抽人组成机动兵力“其一募土著以实边塞,请遣才力大臣数人,分诣各边召募精锐团结为军,别立名号如古义勇军之类,若应募人少,听于各卫所稽查军册抽选空丁或二十丁抽一或十丁抽一籍名训练”。根据以上两点不难看出,虽然明初所设卫所军制到明朝中后期已经是面目全非,卫和所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行政单位保存下来,其军事意义大多为地方营兵所顶替,但是卫所军人仍然是明朝边防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相比于北方而言,南方明军中的募兵数量更多,而且战斗能力更强,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戚继光所招募的义乌兵。戚继光调任蓟州总兵之后,于蓟州设立南兵营,于浙江招募擅长山地作战的官兵来北方镇守,三年一替。
最后咱们再说一说家丁的问题。“家丁”顾名思义就是明军将领所豢养的武装,不同于总督巡抚以及总镇总兵的“标兵”,家丁是货真价实的私军,并非明朝朝廷的正规部队。这部分人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但很明显,他们并不是明军的主力。万历初年成书的《四镇三关志》中对辽东各地明军的正兵客兵家丁数字有所记录:
辽东总兵麾下的广宁正兵营主兵就达到了5312名,而客军家丁的人数有2978人;广宁左营有主兵2645人,家丁只有52人,右营有主兵1500人;宁远有主兵3380人,家丁只有23人;辽阳营有主兵9988人,家丁只有100人;沈阳营有7987人,家丁客兵只有48人;险山营有兵5000人,家丁却只有11人;前屯营有主兵4954人,家丁却只有98人。根据以上列举的数字,家丁客兵和主兵如此悬殊的比例,很明显是不能充当主力的。但是由于万历中后期辽东的混乱,辽东的军事日益败坏,以至于广宁总兵张承胤为了迎击努尔哈赤,居然只拼凑了6700人就上了战场,结果一口气损失了3000余人,自己也马革裹尸而还。
在张承胤损失的3000多人中家丁所占之比例已经达到了1500余人。但是在之后的明军调兵记录之中,前往辽东战场参战的明军还是以各地抽调的营兵以及应募之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