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名将傅作义,第一次向主席发声是在1946年的张家口战役后,国民党军在那次作战中取得了局部胜利,傅作义安排人写了一封公开信登报,言语间除了示威之外,不乏对主席的冷嘲热讽之意,显得十分得意。而傅作义和主席真正的第一次见面,则是在1949年2月,傅作义在北平起义投诚后,带着礼物去西柏坡拜见主席。
由于这两件事的性质和背景反差太大,所以傅作义见主席时,内心认为是去“请罪”的,心理负担很重。不过见面之后,主席对待傅作义十分客气,拉着他的手以“姑舅亲戚”相称,并且肯定了他保护古都和英勇抗战的两大功绩,让他不要有负罪感。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革命者的高姿态,傅作义由此长舒了一口气,基本上打开了心结。
谈到即将开始的新中国建设,傅作义提出自己不想再带兵了,因为之前在西部搞过水利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他想到河套去,带着老部下一起兴修工事。主席的回答十分巧妙,虽然没有允许他去河套,但却表示这是“大材小用”,同意他干水利工作,就在北京当全中国的水利部长。傅作义的任命文件,是由总理亲自宣读的,傅作义本人在现场眼眶湿润,落下了眼泪:能够以国民党起义将领身份得到新中国政府如此优厚的安排,心里自然是温暖的。
这个水利部长的工作,傅作义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但是在上任初期,傅作义的工作却不是很顺利,因为部门内的同事都知道傅作义起义将领的身份,很多人戴着看待“败军之将”的有色眼镜,并不买傅作义的账。在这种风气下,就连一些下级办事员,对傅作义都不是特别尊敬。傅作义感受到了这种气息,但他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首先想到的是保全自己,因此说话做事非常低调。虽然下属不配合,但是他却默不作声,文件也基本上由副部长代签,傅作义每日只是按时上下班,并不提过多的工作意见。水利部成立之后,内部的范围显然是有一些古怪的。
副部长代签文件、做决策,正常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部门的运行,但是一些重要文件最终是要递到中央审核的,主席经常看到水利部送上来的文件,却从来没有见过上面有“傅作义”三个字,于是心生疑惑,让总理安排人去调查。果然,一查就发现了水利部内部的不和谐因素。主席为此大为光火,叫总理全权负责这件事的处理,务必要保障傅作义的职权到位,而不是摆摆样子,挂一个空头部长的牌子给外人看。傅作义是统战工作的范例,如此状态自然会有不好的影响。
主席基本清楚了傅作义在新部门的处境,决定为他“撑腰”。在主席的关注之下,总理直接对水利部的副部长等相关干部严肃说明:你们要是想架空傅作义,不尊重你们的部长,那就是对中央的不尊重。傅将军是起义有功的将领,你们有什么理由不尊重?以后你们部长没签字的文件,不准往中央送,送来也不看。
有主席和总理的鼎力支持,水利部的工作流程一下子畅通了很多,再也没有人敢不尊重傅作义了,而是把所有的文件都递到他那里审签,凡是水利方面的决策,也都请示傅作义做主。傅作义将军早年确实有治理水利的经验,不是什么摆设。他真正发挥部长职能之后,水利部的工作成绩提升显著,他本人还经常前往工地现场指挥建设、调动人员并进行指导。
从统帅型将领到水利部部长的角色转变,成功地实现了。对于主席和总理的支持,傅作义无比感激,他心里更清楚了:这样的新中国,才是有希望的国家。傅作义把自己后半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水利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