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两江总督,辖区包括江苏(如今的上海市)、安徽、江西,这个位置在八大总督之中被认为是最具“油水”的封疆大吏,因此长期以来都被视作肥缺。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正是长三角经济带,位置重要且极具战略价值。两江总督的职务在清朝朝廷中属于一品,直接管理的区域是朝廷财政和漕米的重要来源地,尤其是上海,这一地方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更是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富庶之地。因此,晚清时期担任这一职务的人物,往往都并非等闲之辈,几乎都是有名的重臣。像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便是那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响亮名字的封疆大吏和晚清重臣。
两江总督是统管江南事务的重臣,总督府设在南京市中心。与两江总督地位相等的官职是巡抚,两者均为直接听命于皇帝,职权互不干扰,但两者也各自有不同职责。巡抚通常只负责一个省,而两江总督则兼管多个地区,且所管辖的地方更是重中之重。除了两江之外,清朝还设有其他七个总督,其中直隶总督位居最高,但显然,两江总督则排在其中的第二位,位高权重,地位独特。
那么,两江总督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呢?首先,地方官员的升迁、保举和罢斥都由督抚掌控。尽管官员名义上是由吏部负责考评,但实际上,京察的重大决策中,督抚的意向占据了主导地位。督抚若想让某个官员升职,只需向中央提交推荐信,轻松完成;如果不喜欢某人,亦能毫不犹豫地要求中央将其罢免。此外,地方行政事务的最终审核权也都归督抚所有,从布政司到按察司、财政、司法等各类事务,都需督抚的最终核查与指令。总督本身兼任兵部尚书,巡抚则兼任兵部右侍郎。这意味着,一省或数省的武装力量都听命于总督指挥,辖区内的绿营兵则直接由总督调度。可以说,督抚几乎掌握了人事权、军事指挥权、行政管理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将督抚比作辖区的“皇帝”也毫不为过,他们唯一的上级便是皇帝,甚至有人认为,能担任督抚之职,便意味着拥有无可一世的权力。
然而,在太平天国的动乱时期,两江总督的辖区变成了全国最为激烈的战场。从1851年太平天国兴起,到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长达13年的战乱中,清朝先后任命了7位两江总督。他们分别是陆建瀛、祥厚、杨文定、怡良、何桂清、徐有壬和曾国藩,然而他们的任期普遍较短,平均每位总督的任期不过一年多。短暂的任期多因战争和战败,部分总督因弃城逃跑被处决,另有几位因防御不力被革职流放,甚至有三位战死。只有曾国藩可以算作其中的幸运者,善始善终,最终功成名就。接下来,让我们逐一了解这些总督的事迹。
首先是被清廷斩首示众的两江总督何桂清。何桂清,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幼年即为神童,年仅19岁便考中进士,迅速步入仕途。何桂清在朝中地位迅速上升,历任翰林院编修、山东学政等职,12年内便晋升至从二品的大官职。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兵部、户部右侍郎,主管管理重要的军事与财政事务,并被朝廷赋予重任。1854年,形势危急,何桂清被任命为浙江巡抚,他指挥军队成功多次击退太平军,最终晋升为两江总督,成为一品大员。原本一切顺利,何桂清有望成为朝廷的顶级重臣。然而,局势的变化超乎预期。1860年,太平军围困江苏金坛,不久后攻占江阴。何桂清率军抵抗,却因指挥失误而陷入困境。尽管下属屡次劝谏,他却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局势越来越危险,何桂清最终在苏州失守后被判处斩刑,成为历史上首位被斩首示众的两江总督。
接下来的两江总督杨文定,原为安徽定远人,性格机敏而擅长应变,早年便成为举人,后以进士身份步入仕途。多次担任地方职务,最终被保举为江苏巡抚。太平天国爆发后,杨文定被调任驻守南京。不久后,南京被太平军攻占,杨文定率部撤退至镇江,但很快镇江也失守。随后,杨文定撤退至江阴,最终无力抵挡,撤退后被清朝朝廷革职。
至于怡良,他是满洲正红旗人,生于1791年。怡良的仕途相对顺利,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并在太平天国初期担任两江总督。由于健康原因,怡良未能积极参与战事,最终因病被解除职务。相比其他总督,怡良的运气较好,较少卷入严重的战斗。
接下来的两位总督,陆建瀛和祥厚,则是战死在这场浩劫中的人物。陆建瀛,湖北人,曾任江苏巡抚,太平天国初起时,他带兵迎战太平军,但在九江战败后逃走,最终因南京失守而被清廷视为失职,并在朝廷彻查后去世。祥厚是满洲镶红旗人,曾任江宁将军,在太平天国围困南京时,他力图抵抗,但终因兵力不足,南京被攻陷,他最终战死。
徐有壬是另一位在战争中丧命的两江总督。他原本以学术才能著称,精通数学,曾撰写过多本算学著作。由于太平天国的爆发,徐有壬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但在战斗中因指挥不力,被太平军俘虏并杀害。
最终,只有曾国藩在两江总督的任上不但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的势力,还成为了清朝晚期最著名的重臣之一。他不仅是湘军的统帅,更因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军事实力,最终赢得了朝廷的支持与尊重,成为晚清的中兴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