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帝国在13世纪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几乎没有任何势力能与其抗衡。凭借着强大的蒙古骑兵,他和他的继任者们将整个帝国扩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个庞大的帝国由五大主要部分组成:这些区域的征服,都是蒙古铁骑凭借着无与伦比的实力和决心所打下来的。蒙古征服的历史上,西辽、花剌子模、罗斯、金国、南宋、木剌夷、阿拔斯王朝等政权无一例外都被蒙古征服。在东亚地区,尤其是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中,面对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可见蒙古骑兵的战斗力之强。
许多人研究蒙古历史时,都会集中在三次西征,因为这些征战直接扩展了蒙古帝国的疆域,尤其是中亚、东欧和中东,基本都是在这些征战中获得的。然而,我们若从另一个角度看,蒙古骑兵的最大挑战并非来自西方,而是东亚。西夏的党项军团、金国的百万大军、南宋坚固的防线,都是蒙古骑兵难以征服的对手。尤其是南宋,其防守能力强悍,蒙古骑兵最终能在这些强敌中建立元朝,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军事能力。
然而,当蒙古击败了西夏、金国、大理和南宋后,忽必烈雄心勃勃,准备继续扩张,然而却遭遇了连番挫折。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征服带来的寂寞感促使忽必烈开始关注地图上的一些细节,他发现高丽与日本之间有一个不大的国家,那便是日本。此时,高丽的一名进士投奔到忽必烈的麾下,并极力鼓动他,认为日本自古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朝贡国,理应向元朝进贡。
当时的日本处于镰仓幕府的统治下,虽然不算非常强盛,但正值武士道的巅峰时期,内部的各大势力亦较为团结。1271年,忽必烈向日本派遣了六批使者,试图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然而,镰仓幕府却毫不示弱,完全不给面子。成吉思汗以往的对手都曾屈服,没想到日本竟然不买账,这令他怒火中烧。面对高丽的顺从,忽必烈认为距离日本仅隔一个海峡的距离,不可能因此挡住蒙古骑兵的脚步。
忽必烈在继位时,南宋以长江、淮河为天然屏障,高丽也在江华岛上坚守。由于缺乏水师,蒙古骑兵无法轻易征服这些地理障碍。因此,忽必烈便花费心力建立了强大的水军,并成功征服了南宋、打败了高丽。1274年,元朝派遣了900艘战舰和3万大军(其中一半是高丽军)对日本发起了远征。蒙古军队顺利占领了对马岛,接着在壹岐和松浦等地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当时日本的镰仓幕府集结了约10万大军应对。虽然元军兵力占优,但由于人数不足和粮草短缺,元军面临后撤的压力。恰逢此时,台风来袭,造成了高丽军近1.35万人阵亡,元军不得不撤退。
接下来的几次尝试也以失败告终。1275年,忽必烈再次派遣使团前往日本,结果使团遭遇重创,蒙古面子丢尽。尽管忽必烈最终结束了南宋的征伐,1281年,他再度组织了14万大军进攻日本,结果台风和粮草问题让元军陷入困境,最终两次征讨日本都以失败告终。忽必烈一直耿耿于怀,甚至临终前还在计划着第三次进攻日本,可见他对这片土地充满执念。
除了日本,忽必烈还曾与越南发生过交锋。早在1257年,蒙古大汗蒙哥时期,蒙古骑兵就与越南的陈朝发生过直接冲突。当时,蒙古大将兀良合台驻守云南,便决定进攻越南。由于越南军民的团结和蒙古汗国的战略重点不在越南,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每三年越南向蒙古进贡一次,避免了战争的持续。到了1282年,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再度考虑征服越南。为此,他派遣了50万大军,由右丞相唆都指挥,目标是消灭越南。尽管蒙古军队几乎占领了越南大部分地区,但最终未能彻底征服,反而在多次反击下逐渐败退。到1288年,蒙古军队死伤惨重,最终被迫撤退。
此后,忽必烈对越南的征伐无果而终,但他们的军事关系仍保持着三年一次的进贡协议,越南的“梯子”每次都为其化解了危机。蒙古骑兵的强大尽管令许多国家恐惧,但也面临着漫长的征战和消耗。
与此同时,忽必烈还关注到东南亚的爪哇,认为这里的土地可以为蒙古骑兵提供更多的牧场。于是,忽必烈派遣了使者到爪哇,要求其臣服。但使者遭到侮辱,引发了蒙古的大怒。1291年,忽必烈派遣2万大军和千艘战舰前往爪哇,虽然初期顺利,但最终爪哇反叛,蒙古军队遭到重创。
所有这些连年征战,最终使得元朝的力量疲惫不堪。忽必烈在多个战场上展开征讨,但因为没有休整的机会,导致这些远征最终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长时间的征战让蒙古骑兵的力量逐渐消耗,无法稳定征服后的统治地区,也导致元朝的三大征战最终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