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帝赵匡胤的首席智囊是赵普。两人相识于后周帝国进攻南唐帝国的淮南地区之时,赵普被任命为赵匡胤军中的低级文官。在一次偶然的交谈中,赵匡胤发现赵普见识非凡,再加上两人年龄相仿,性格相投,由此一见如故,赵普从此成为赵匡胤的忠实幕僚。
关于赵普最著名的典故,无疑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据说赵普读书不多,仅仅是熟读了儒家经典《论语》的部分章节,就辅佐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统一了天下,并将北宋政务治理得井井有条。
这恐怕是对历史的误读。
《论语》是“四书”之一,是记载儒家圣贤孔子的一部语录,在战国时代就有散佚缺失,现存20章,492篇,大约11000余字,篇幅并不长。我们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出自《论语》。
自从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论语》就是历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籍。到了明清时代,《论语》更是成为科考指定书目,无数读书人皓首穷经地钻研,书中孔夫子的每一句话都渗入骨髓,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
这么重要的儒家经典,篇幅也不长,熟读全部《论语》并不是难事。而赵普出身官宦人家,受教育程度很高,但只熟读半部《论语》,实在让人不可理解。
其实,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含义,是《论语》博大精深,只需要其中一部分理论就完全够治理天下了。这只是儒家子弟为了彰显孔夫子圣贤理论的夸大之词,结果安在赵普头上,就变成了赵普只一知半解地读了半部《论语》,这完全是曲解。以赵普的人生轨迹和历史成就分析,赵普绝对是一个儒学大家。他主持了北宋帝国的官制改革和修撰史书,这两项工作如果没有精深的儒家理论为基础,恐怕无法胜任。
因此,赵普正是凭着自己的远见卓识,才能成为北宋帝国初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在赵匡胤登基之初,赵普谋划了两个最重要的战略决策,就成为北宋帝国统一大业和国运长久的关键。
这两个决策就是“杯酒释兵权”和“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赵匡胤和赵普在一次谈论中,说道如何让国家长治久安时,赵普一针见血指出:朝代频繁更迭,是君弱臣强,各地藩镇节度使的权力过大造成的。唯有削弱臣权,将财权、兵权收于皇家,天下自然安定,否则那些权臣及其部下贪图富贵,兵变事件就会不绝。
根据赵普的策略,君臣二人详细制定了和平夺权的计划,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
公元961年春,赵匡胤召集石守信、慕容延钊、韩令坤等开国将领欢宴。席间赵匡胤感叹:在皇帝位上整日担忧有人叛乱,真不如从前快活。你们拥戴我当了皇帝,万一你们的部下也拥戴你们上位,怎么能够拒绝?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充任朝廷高官,然后建豪宅、置良田,与皇家通婚,享尽富贵,君臣和谐,这才是天下安定之道啊。
赵匡胤的这段话紧紧抓住了趋利避害的人性弱点,手握重兵的将领们于是纷纷交出兵权。
赵匡胤和赵普又详细制定了行使兵权的制约机制,由此产生了北宋帝国独特的“兵将分离”制度,最终演变为“文官行使兵权”制度,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低,从而彻底解决了“五代十国”期间不断产生兵变的根源。“节度使”这个权力巨大的官职也从此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赵匡胤使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手段,而不是用“杀功臣”的暴力手段解决兵变不绝的问题,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他本人也因为高超的政治手段成为中华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即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的一员。但是赵匡胤和平夺权的手段却产生了两个巨大的弊端:一个是军队战斗力下降,另一个就是官员数量严重冗余。北宋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生产力最先进,财政收入最高的国家,但是正因为这两大弊端,却形成国富而兵不强的畸形状态,最终造成了一百多年后亡国于异族的悲惨结局。
安定了内部之后,赵匡胤顺利解决了压在他心中的疑难问题,开始着手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赵普为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先逐个解决掉南方割据诸国,最后再灭掉北汉,继而收复“幽云十六州”。
按当时天下形势,北宋帝国并没有碾压性的实力实现统一,仅是强大的辽帝国压在北方边境上,就牵制得赵匡胤不敢放手南征。可是辽帝国皇帝耶律璟贪于享乐,安于守成,当年柴荣兵不血刃收复瓦桥关时,耶律璟居然毫不在意地说出“瓦桥关本就是中原领土,由他去吧”这样的败家话,如果不是柴荣病死,弄不好耶律璟敢把幽州(今北京市)也放弃掉。正是赵普正确判断出辽帝国丝毫没有逐鹿中原的意图,才会为赵匡胤制定出大胆向南用兵的战略决策。
赵匡胤按照赵普的战略开始积极备战,只等有利时机即行南征。
机会很快来临。
公元962年秋,名义归属北宋帝国、实际却割据自立的武平节度使周行逢病死,他所控制的武平军区(今湖南一带)发生内讧,周行逢11岁的儿子随即向北宋帝国求援。
武平节度使的辖区就是已经灭亡的南楚王国的疆域,即洞庭湖以南地区,正处于南方诸国的中心地带,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北宋皇帝赵匡胤立即决定出兵平乱,将这处战略要地掌控在手中。正在此时,北宋帝国好运气爆发了:与武平军区北邻的南平王国国王高保勗(xù)病死,他19岁的侄子高继冲继位。赵匡胤决定抓住机会,连南平王国一并解决掉。
公元963年初,赵匡胤派遣大将慕容延钊率军南下。宋军借口军情紧急,让南平王国开放国境,借道进攻长沙府(湖南长沙市)平乱。南平国王高继冲已经预感到这是宋军的“假途灭虢”之计,可是根本不敢拒绝,只盼着自己的预感有误,可惜他是对的。
宋军路过南平都城江陵府时,突然翻脸,强行入城控制了城防,高继冲被迫请降,算是和平“投诚”了北宋帝国。
南平王国立国39年,传了5任国王,成为“十国”中第五个灭亡的政权。
慕容延钊继续指挥宋军南下,顺利占领了长沙府,又向西攻占了朗州(今湖南常德市),武平之乱随即平定。
北宋帝国没有什么损失就将荆楚之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收入囊中,兵锋继续向西,前出到归州(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一下子就把割据在成都平原的后蜀帝国孤立起来。按赵普的谋划,北宋帝国的下一个猎物就是后蜀帝国了。
早在后周帝国的柴荣时代,后蜀帝国就失去了北方的秦岭天险,这一次宋军又压迫在东方边境上。后蜀皇帝孟昶(chǎng)一时惶恐不安,他派出使臣潜入北宋帝国境,企图向北汉帝国求援,结果后蜀使臣一进入宋境就被捉住。北宋皇帝赵匡胤闻讯大喜:这下可师出有名了。
公元964年冬,赵匡胤下令对后蜀帝国发动大规模进攻。宋军兵分两路:北路军由大将王全斌率领,从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出发,穿越秦岭进攻成都平原的北门户剑门关(今四川广元市剑阁县);东路军由刘光乂、曹彬指挥,从归州出发,沿长江向西进攻成都平原的东门户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后蜀皇帝孟昶慌忙派自己的儿子孟玄喆督军救援剑门关,当成都百姓看到孟玄喆这个纨绔货色居然带着歌姬和优伶出征时,就知道后蜀帝国要完蛋了。果然,宋军兵临剑门关后,趁着后蜀守军士气低下,宋军主帅王全斌派遣一支小部队,从东南的来苏小路绕过剑门关城,突然发动南北夹击。结果后蜀军队大败,剑门关天险失守。宋军北路军随即潮水般冲入成都平原。
宋军东路军进展也比较顺利,十余天时间攻陷了夔州,全歼后蜀守军,使得成都的东大门洞开。
知道大势已去的后蜀皇帝孟昶彻底丧失斗志,于公元965年初献出成都投降。
后蜀帝国立国31年,传了两任皇帝,成为“十国”中第6个灭亡的政权。
宋军进入繁华的成都府,军纪大坏,肆意抢夺财物女子,使得民心尽失,蜀地的百姓组织起来对抗北宋占领军。宋军采用恐怖屠杀手段,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强行镇压下蜀地民变。成都平原一片残破,足足用了十年时间才恢复过来。此后一千多年之间,蜀地成为中华的战略大后方,再也没有出现过割据政权。
北宋帝国好不容易平定蜀地民变,经过一年多的休整,正准备再次发动南征之时,北方的北汉帝国突然发生巨大变故,一下子打乱了赵普“先南后北”的战略节奏。
公元968年秋,43岁的北汉帝国皇帝刘承钧病故,他34岁的外甥兼养子刘继恩成为北汉的第三任皇帝。尽管刘承钧没有儿子,但是北汉帝国的刘姓皇族可不少,刘继恩原姓薛,他的母亲是北汉开国皇帝刘崇的女儿,本来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可刘承钧临死之前觉得如此多事之秋,应该立一位年纪大的君主,因此刘继恩得以中选。
然而因为刘继恩皇族血统问题,他刚一继位就和北汉权臣郭无为爆发剧烈冲突,结果仅仅当了两个月皇帝的刘继恩就在政变中被杀。郭无为随即迎立刘继恩的同母异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