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陵之战,是战国中期发生于齐、魏、赵等国之间的一次著名战争。作为齐国军师的孙膑,运用了“避实击虚”、“ 围魏救赵”等战法,巧妙地帮助齐国击败了实力强大的魏国。下面就说说这场战争。
一。战争背景
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悭、吴起、西门豹等人,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成效。魏国国力日渐强盛,成为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魏惠王继位以后,继承前辈的事业,扩大魏国霸业的建设。他为了更好地向中原地区发展,于公元前361年将国都由安邑(今山西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图继续向外扩张。这样一来,就直接威胁到了齐、楚其它大国的利益。其中尤以齐、魏之间的矛盾更为尖锐。
因为当时齐国也是大国,公元前356年,齐威王即位后,任用田忌为丞相,也同样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还加强中央集权,进行国防建设,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在魏国不断向东扩张的形势面前,齐国为了抗魏以达到兼并争霸的政治目的,就利用魏国和赵、韩之间的矛盾,展开了对魏的激烈斗争。
桂陵之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公元前353年爆发了。
二。战争过程、结果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为反抗魏国扩大势力,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发动了战争,迫使卫国屈服称臣。魏国借口保护卫国,就出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与齐是盟国,邯郸局势危急,赵国于公元前353年向齐国请求支援。
当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救赵事宜时,大将段干朋坚决反对齐相邹忌不救赵的主张,大胆提出“一石三鸟”之策,即先让魏与赵相互削弱,而后“乘魏之弊”的战略方针。这一建设,完全符合齐国统治集团的利益,因此齐威王欣然采纳。他决定以少量军队联合宋、卫南攻襄陵,主力暂时按兵不动,静观事态发展,准备伺机出动,以“乘魏之弊”。
魏国以主力攻打赵国,两军相持了一年多。当邯郸形势危在旦夕,赵、魏两国均已疲惫之时,齐威王认为出兵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就命令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统率大军救援赵国。
田忌打算直奔邯郸,同魏军主力交战,以解邯郸之围。而大军师孙膑却不赞成这种硬碰硬的打法,他提出了“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正确策略。他解释道:要撇开强点,攻击弱点,避实击虚,冲其要害,使敌人感到形势不利,出现后顾之忧,赵国的围自然就会解了。
田忌非常信任孙膑,他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建议,统率齐军主力向魏国国都大梁进军。大梁是魏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梁危急,魏军不得不只留下少数兵力,以控制历尽艰辛刚刚攻下的邯郸,而将主力急忙回救大梁。
这时,齐军已将桂陵作为预定的作战区域,迎击魏军于归途。魏军由于长期攻赵,兵力消耗很大,加上长途跋涉,士卒疲惫不堪。面对有先机之利、休整良好、士气旺盛的齐军的截击,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困境,终于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接着已占领的邯郸等赵地,也一并得而复失了。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齐国在桂陵之战中大获全胜,使得魏国的实力遭到了严重的消弱,从此,齐、魏在东方形成了均势,平分了东方的霸权,后来强盛一时的魏国终于向齐国表示了屈服,战国的形势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折。
三。孙膑战术分析
在桂陵之战中,孙膑所使用的“避实击虚”( “批亢捣虚”)、 “ 围魏救赵”的战法,实际上是他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孙子兵法-虚实篇》原则的伟大实践,因此也为数千年广大兵家所重视、研究和运用。
在这场战争中,表面“怯弱”的齐军所以能打败实力强大的魏军,是由于选择了魏赵双方精疲力竭的有利时机,又选择了正确的作战方向,进攻敌人既是要害又呈空虚的国都大梁,迫使魏军回师救援,陷入被动挨打的地位,战略上战术上都失去了主动权。而齐军则以逸待劳,一举取胜。
在整个战争中,让我们惊喜地看到,《孙子兵法-虚实篇》的精彩理论,如“攻其所必救”,“ 众者,使人备己者”,“先处战地而待敌”,“致人而不致于人”等等,都在实战中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这场战争也证实了孙膑不仅精通《孙子兵法》,而且是她的勇敢实践者。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带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