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曾志是陶铸同志的夫人、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可鲜为人知的是,她的一生,曾经受过诸多的险境与苦难。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她与其三个儿子的故事,题目如下:
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为何要将三个儿子,都送给了别人呢?
一.改名明志闹革命,巾帼从不让须眉
曾志,原名曾昭学,于1911年4月4日出生,是衡永郴桂道郴州直隶州宜章县(今湖南省宜章县)人。她13岁时她考入了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曾志积极参加反对旧礼教、反对男女不平等、反对官僚军阀活动。初步启蒙了革命意识。
民国15年(1926)8月,曾志考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她在报名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曾志”。当同学问:“为什么要改名?”时,她回答道:“我就是要为我们女性争志气!”
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曾志为了成为一个彻底的革命者,给母亲写信:坚决解除了父母包办的婚约,头也不回地踏上新征程,一去实践自己的豪言壮志。
曾志在从讲习所毕业去往中共衡阳地委工作时,结识了自己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和教导者、后来成为她第一任丈夫的夏明震。夏明震当时是中共衡阳地委组织部部长,而他的哥哥就是那位喊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人物夏明翰。
可惜夏明震也如同几位兄弟姊妹一样,在和曾志新婚不久后。就在湖南农民暴动中,被不满焦土政策的暴民们乱刀砍死在了血泊之中,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仅21岁)。当闻恶讯赶来的曾志,望着地上曾经与她朝夕相处,现如今被乱刀砍得没有一处好地方的夏明震,难过得一滴眼泪都流不出。
曾志掩饰住情绪,不让旁人看出她的难过,就连夏明震的葬礼也没有去,因为她深知:革命事业永远是她人生的全部,而留给悲伤的时间则不允许持续太久;身为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有比耽于儿女私情更重要的事等着她去做。
二.为专心革命工作,连送三子给别人
慢慢走出阴影的曾志,后来在跟随部队转移井冈山时,同一起在师党委办公室工作的第七师党代表蔡协民,在朝夕相处中滋生了爱意,随后结婚了。
婚后不久,曾志难产三天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他应该是夏明震的遗腹子。可是因为革命工作实在繁忙,她与当时不少革命者的选择一样,含泪把自己的第一子送给了别人。
三年后,曾志再一次生下一子。这一次,为了节约组织的活动经费,加上确实没有时间和能力抚养,她又做出了和上一次一样的决定,把第二个孩子也送走了。
可怜的是这个孩子,在送人后的半月就夭折了,从此与母亲天各一方,永远不能相见。蔡协民埋怨过她,她也因此事自责许久,但革命尚未成功,自己的步伐不能有半分停滞。1938年,曾志生下了她的第三个儿子,结果与前两次一样,曾志又“狠心”地把孩子送走了。
三.解放后找儿子喜忧参半
1934年,曾志的第二位丈夫蔡协民,因为被叛徒出卖离开了人世和深爱的曾志,她再一次经历失去爱人的悲痛。这次婚姻结束后不久,曾志与陶铸在福建因为革命工作,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随后因为感情的加深,顺理成章成为真正的夫妻。
这对革命夫妻于1941年在延安,生下了女儿陶斯亮,并且一直结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解放后,曾志在工作之余,开始寻找她失散的二个儿子,但是,其结果却是喜忧参半。
当曾志把第三个儿子找回来时,望着眼前这个明明17岁却看起来只有11岁的孩子,瘦弱的只剩皮包骨头,还跛了一只脚,她内心五味陈杂,对他深感遗憾和抱歉。
而曾志的大儿子,在早年送给了井冈山一位石姓副连长收养,取名石来发,在其养父母去世后,一直靠乞讨为生,长大后成为一名在井冈山耕种的农民,并且娶妻生子。当解放后,身居高位的曾志希望他回到自己身边时,石来发还是愿意留在井冈山。
当曾志知道大儿子的意愿时,也没有因为私情而滥用职权,为自己的儿子做些什么,在她看来,母子二人还能活着相认已经是极大的幸事。
值得欣慰的是:曾志的大儿子石来发,后来不仅有两个儿子,一个孙子,四个孙女,还有第四代曾孙子及曾孙女。
这也许印证了夏明震哥哥夏明翰牺牲前写的两句名诗:“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如今,夏家不仅有后来人,而且已经传到第五代了。
四.投身革命的一生
巾帼英杰曾志的一生十分坎坷。在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左倾路线”的迫害,她曾6次蒙受委屈,6次受到严厉的党纪“处分”。在家庭生活中,两位伴侣夏明震、蔡协民在血雨腥风的革命斗争岁月里先后为革命捐躯。为了革命,她曾将三个亲生儿子先后送人抚养。
1938年曾志与陶铸同志结婚,可婚后不到一年,陶铸同志又被捕入狱,5年杳无音信。尽管如此,曾志依然在闽东一带和叶飞同志一起领导游击战争。
其实,曾志与陶铸同志的唯一女儿陶斯亮也与他们分开过,那是在1945年当陶斯亮刚4岁时,革命斗争的高潮又来临了,根据党的需要,陶铸和曾志同志将被派往东北沦陷区组织敌后游击斗争。
母女俩分别时,曾志无法知道自己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和女儿团聚,就十分郑重地对收留女儿的同志说:“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这个孩子就是你的。”她和陶铸同志在向毛主席辞行时明确表示:“为了革命,决不考虑个人得失,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
当时毛主席充满激情地赞叹道:“这才是陶铸和曾志!”在艰苦岁月里,每当革命和家庭生活发生矛盾时,曾志同志总是这样“开怀天下事,不言身与家”。因为她只有一个信念: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我舍得一切。
总之,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曾将三个儿子都送给了别人。充分表现了她为了革命,不顾自己一切的可贵精神,值得人们敬仰与学习。
我们应该继承老一辈的光荣传统,认真学习与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