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脱胎于三家分晋,当年晋国之所以会解体,主要是因为她任人唯贤的治国策略,排斥自己的宗族子弟,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国家的权利都落到了那些有本事的高管手上,既然如此那这个新兴的魏国的国家就要总结历史经验啊,我就不能够任人唯贤,而是要任人唯亲了吧,确实是这么个道理,同样脱胎于三家分晋的韩国跟赵国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这个魏国情况有点特殊啊,她的领土处在中原核心地带,四面八方都是强国,如果推行任人唯亲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将会彻底失去活力,一定会被周边邻国吞并的。
穷则思变的魏国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魏国人最后还是选择了变通,在一代雄主魏文候的带领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变法,大力任重外来人才,比如著名的,战神吴起,改革大师李悝,攻灭中山国的乐羊,以及孔子的关门弟子子夏。子夏这位老人家当时已经百岁高龄,但是魏文侯依然不远千里把他请到魏国,并且让子夏任名誉校长,自己拜他为师,创立了一个叫做西河学派的人才培养基地,这个时候学派可不得了,他是当时战国时代的三大学术流派之一,与她并肩的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及那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的鬼谷学派。
魏文侯的平衡手
在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的国力蒸蒸日上,在西边,吴起夺取了秦国五百里河西土地,国境线距离秦国首都只有两百里,差点把大秦帝国打得破产清算,在北边,乐羊跨国远征,吞并了中山国,在南边,吴起又打败了春秋时期晋国争霸的老对手楚国,夺取了楚国经营数百年的中原土地,在东边,魏文侯联合韩国跟赵国攻破齐国长城,逼迫齐国承认魏国的霸主地位。
但是啊,魏文侯这个人毕竟是三家分晋的始作俑者,乱臣贼子出身的他自然也知道这些外来人才的危害性,所以他一方面大力任重这些外来人才,另一方面也小心防范,大力提拔把自己家族里头的人,让自己的弟弟公子成出任丞相。老人家在世的时候,还能够很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可是在公元前395年魏文候去世这个平衡就被打破了。
人才失衡国势衰
魏文侯死了之后他的儿子魏武侯接班,这个时候魏国的情形更开阔的时候大不一样了,外部环境已经没有那么恶劣,国家的底子也更加丰厚了,这也就意味着外来人才的重要性,没有那么高了,很多人来的,技术性问题现在只要看咱钱就不是问题,很多难题,现在就是一头猪,都能够做得到。
老魏家的那些贵族们也早就憋了一肚子火,这些年来外来人才分走了太多的权力,但是迫于魏文侯的压力,他们也只能乖乖闭嘴。他们不甘心啊!天天围绕在未来领导武侯的周围,说什么:外来人才流动性太大,来去自如靠不住的,只有公司的持股员工才能跟公司荣辱与共。魏武侯啊也是真的信了这些鬼话,在他当太子的时候有一次在路上,和田子方的车遇到了,为了响应自己老爹礼贤下士的政策,他只能够心不甘情不愿地让路,既然都装了他就装到底吧,可这个家伙在跟田子方擦肩而过的时候去问了一句话:难道高贵的人应该礼让低贱的人吗?田子方马上回怼了他一句:没有我们这些低贱的人哪来你们这些高贵的人,我们这低贱的人在一个国家干不下去还可以跑去另外一个国家,你们这些高贵的人要是离开了我们,那就要亡国。
魏武侯这一辈子做得最错误的一件事,就是他把吴起排挤走了,有一次啊,武侯到吴起的辖区去视察工作,两个人坐着船,在黄河峡谷两岸游玩,魏武侯兴致勃勃的说:壮哉!山河险要,真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啊!吴起是个直脾气的人,马上就回怼领导一句话:你说得不对,以前有苗氏族跟商纣王,都拥有着险要的地形作为依托,最后还不是亡了国吗,你要是把国家的强大都寄托在这些险要的地势上,那么哪怕这条船上的人都将会成为你的敌人。并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在德不在险。魏武侯很不高兴,但是吴起人才难得的,他还是想给吴起一个机会让他成为集团的持股老员工,他想要把公主嫁给吴起,让吴起变成自己人。
但是有一个人不愿意,这个人可以说是魏国排挤人才的经典案例啊,他叫公叔痤武侯的叔叔,这人一生可是拳打吴起脚踩商鞅,排挤人才有一手。他害怕吴起变成自己人之后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跟吴起说,我老婆也是公主,我想请你到家里吃个饭好吗?吴起也没有怎么怀疑,就直接去了,结果在宴会上他的老婆大发公主脾气把吴起给吓坏了。第二天魏武侯问:你愿不愿意娶公主啊?吴起说:不要不要。魏武侯觉得:你果然跟我不是一条心的,那你就走吧。结果吴起跑到楚国,帮助楚国变法图强,给魏国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还带领楚国军队把当年魏国抢的那些土地又如数地抢了回去。
在这个魏武侯统治期间,其实一直都是在吃他老爸给他留下来的老本。在他的手下就从来没有出现过什么著名的人才,而且这个人还非常的聪明,难道领导聪明不好吗,还真不怎么好,一个人太聪明了,那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所谓智则寡纳。每一次在朝廷上召开会议他都能够把大臣们,说得哑口无言,自己下朝之后真真自喜,有人就跟他说了,你千万不要这样,当年楚庄王才华横溢,大臣们心悦诚服,他却觉得很忧虑,因为这样一来就会听不进去更好的意见,没有谁全知全能,君王觉得自己太聪明了,就不能够让下面的人人尽其才。但魏武候只是装模作样地答应了,以后还是一如既往。
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先逼走吴起,然后,因为贪图小利益,跟同样出生于三家分晋的韩国跟赵国,把关系闹僵,三晋联盟破裂,使得魏国四处树敌,屡战屡败。
大力任用外来人才,国家一定会强大,但国君一定会被篡位,如果排斥外来人才那国家一定会走向衰落,这实在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也许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魏文侯那种策略吧,我们不能够去嘲笑魏武侯,因为如果你身处于当时当地,为了自己的权力安全,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国家富强环境好转,你所能够选择的,也就只有他哪种策略。历史啊,总是那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