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朱德乃“十大元帅”之首,贵为“红军之父”,与毛泽东主席并称“朱毛”。
与毛泽东的形象稍有不同的是,朱德一向给人一种宽厚长者的感觉,少了那么些威武霸气。
可是从1930年8月起,朱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直至抗日战争爆发,任八路军总指挥;解放战争中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建国后更是身兼数职。
朱德元帅能一直担任总司令,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毛泽东对老搭档的点评更是直指要害。
一、投身革命,朱德被誉为“红军之父”
1886年12月,朱德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户农民家庭。
辛亥革命前后,朱德加入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后担任云南讲武堂军事教官。
在整个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初,朱德在川滇地区立下赫赫战功,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风云人物。
1921年春,朱德愤然辞职。
在俄国“十月革命”与新文化新思潮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加入中国共产党。
据传言,朱德曾经找过陈独秀,向他提出入党申请,却被陈独秀断然拒绝。
1922年8月,朱德在上海乘坐一艘国外邮轮赴德国柏林,一边留学深造,一边寻找机会加入中国共产党。
经周恩来等人介绍,1922年11月,朱德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6年5月,朱德回国参加北伐革命。
1927年8月1日,朱德参加南昌起义。
同年10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剩余部队转战江西、广东、湖南边境,其间进行了著名的“赣南三整”。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主力余部数万人,与毛泽东在江西井冈山会师。
部队合为一起,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担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1930年8月,朱德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国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与新四军,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率部奋战于华北前线。
解放战争时期,朱德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转战陕北延安、河北西柏坡、北京香山,指挥全国部队歼灭国民党反动派。
建国后,朱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央军委副主席。
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召开,朱德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即为“十大元帅”之首。
二、毛泽东如何评价朱德?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把三军大阅兵列为10月1日开国大典仪式。
阅兵地点最终选择在天安门广场。
10月1日下午4点阅兵式开始,聂荣臻元帅担任阅兵总指挥。
在他的陪同下,朱德总司令率先检阅解放军三军。
走在阅兵分列式最前的就是刚刚成立的人民海军,紧随其后的是步兵以及炮兵、战车、骑兵方阵。
在坦克开进天安门广场时,人民空军受阅飞机26架次也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
在阅兵式上,朱德总司令号令三军的气势令人印象深刻。可是若单论战功。朱德无论在抗战还是解放战争中,没有亲自深入基层指挥大兵团作战。
政治、文韬方面,朱德似乎比之毛泽东、周恩来还稍逊半筹。
那为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他开国将帅会如此敬重朱德,只是因为朱德元帅年纪稍长些吗?
纵观朱德元帅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一直就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
如同马克思、恩格斯两个人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样,朱德、毛泽东两个人的名字同样密不可分。
从1928年4月,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砻市会师,至1976年,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朱德、毛泽东长期形影不离。
历史证明,朱德、毛泽东个人友谊和革命情谊是任何人都不能分开的,也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朱德年长毛泽东七岁,早在滇军任职时,就带兵剿匪、除暴安良,得到老百姓赠予的“救民水火”功德碑。
参加革命后,朱德带领红军打仗消灭敌人,同时发动穷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帮助农民建立革命政权。
每到一处都要给穷苦百姓送医送药。
在延安,朱德除了指挥八路军作战,还亲自组织大生产运动。
建国后,朱德成为国家主要领导人,一旦有空就深入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保证粮食生产不落的前提下,鼓励大家开展副业,把农民和工人的生计,时刻挂在于心上。
毛泽东同样如此。
从行为特征上看,“朱毛”二人都有无比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遭遇到不同的困境,都没使他们灰心丧气。
诸如南昌起义失败后,许多人各奔东西,唯有朱德留下来收集残部,将这支部队带出重围,带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共创红军。
长征途中,朱德、毛泽东与战士同甘苦,共患难,带头搞生产。
20世纪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朱德、毛泽东坚持少吃肉,与全国人民一起勒紧裤腰带,共渡难关。
他们的子女留学归来,从未优先安排工作,都如出一辙被安排到基层。
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大量用人之际,朱德、毛泽东许多故旧纷纷写信要去大城市当官,均被婉言谢绝。
此外,朱德、毛泽东谦虚谨慎,他们从不邀功、揽功。
1944年,朱德讲红一军团史时就说过:“我只是广大群众事业与功绩的代表中的一个人而已,如果有功,功是党的,是群众的。”
毛泽东同样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1962年,朱德重回井冈山时,要求博物馆主要放毛主席的东西,主要宣传毛主席,不要宣传自己。
二位伟人都有共同的远大共产主义理想。
毛泽东理想主义成分偏重,朱德现实主义成分偏重。
两位伟人的性格与人格就有了很好的一致性与互补性。
自从“古田会议”结束后,朱德一直甘于当毛泽东的副手。
他们二人是中国革命史上不可拆分的最佳搭档。
正因如此,两位伟人互相十分了解,对对方的点评同样是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1973年12月底,毛泽东在一次公开场合时说了这么句话:“有人说你(指的是朱德)是黑司令,我不高兴,你就是红司令。
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总是在先的。”
毛泽东还自己这样评价过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通过毛泽东对朱德的评价,我们不难发现朱德自从加入共产党后,无论高潮还是低谷,他都坚持本心与党心。
南昌起义后,他挑起革命重担,保留革命火种,与毛泽东共创红军,所以被称之为“红军之父”。
往后数年,人民军队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只要有朱德在,他总会想办法解困,夺取胜利。
朱德朴实厚道,在大事面前同样毫不含糊,坚守原则。
毛泽东与朱德同为人民军队与中国革命的先驱与创建者,二人共事半个多世纪。
毛泽东在不同阶段对于朱德的评价是十分正确的。
从这些评价中不难发现,毛泽东认为朱德对人民对党的贡献,甚至要超过自己。
能得到伟人毛泽东的如此褒奖,足以证明朱德其威望与功绩远非常人所能比拟。
上述这些事例仅仅是朱德在革命生涯中,为祖国、人民、党作出贡献的冰山一角。
在井冈山时期,他和毛泽东联合发展,让革命之火成燎原之势,又一起击退各路敌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朱德与毛泽东相互配合,从党政教育、粮食生产等各方面对军队进行改革,提高部队战斗实力,壮大我党生存力量,为今后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朱德的贡献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他担任总司令一职完全是“贤德配位”。
朱德与毛泽东两个伟人是珠联璧合,并形成了独特的“朱毛人格”,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人格精华,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人格基础。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这句出自《孙子兵法》的名言,用来比喻朱德总司令的一生,应当是再恰当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