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观察丨敦煌遗珍“还乡” 文明对话“回响”
迪丽瓦拉
2025-08-30 16:04:50
0

新华社北京4月15日电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日前发布最新成果——

《敦煌文献全集》首批推进项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成为第一种全彩高清出版回归的海外藏大宗敦煌文献,引起各界广泛关注,让以敦煌文献研究为重要范畴的敦煌学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百余册皇皇巨著背后,是流散海外的敦煌遗珍跨越百余年的“还乡”之旅。经过几代学者不懈努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已成为中国学者文化自信的全新表达。

从“学术伤心史”到“满世界寻找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丝路重镇敦煌,见证了多元文明的交汇。

1900年,一个意外之举震惊世界——道士王圆箓莫高窟清理流沙时意外发现了藏经洞。经卷、绘画等6万余件文物,在这间不到8平方米的洞窟里封存数百年后,重见天日。

这些由多种文字的写本、印本组成的敦煌文献,时间跨越4世纪至11世纪,内容涵盖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然而,国力衰微,文物流失。

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进入敦煌藏经洞,攫取数千件珍贵文献运离敦煌;1910年,法国国家图书馆迎来该馆最丰富的一批东方藏品——伯希和敦煌收集品……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为《敦煌劫余录》作序时慨叹:“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藏经洞一经发现,即开启了敦煌文献流散世界的命运,最终形成了敦煌文献世界四大收藏主体机构,即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

此后,各国学术力量纷纷介入,敦煌学逐渐成为一门国际显学。20世纪80年代初,流传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说法。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过去40年间一直在“满世界寻找敦煌”。如今,他欣慰看到,在一代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敦煌学诸多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

“几代中国学人不断追寻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宝藏,现在完全可以说,中国已经掌握了敦煌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荣新江说。

从“可读”到“可显微研究”

敦煌遗珍散落各地,给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出版理念革新,敦煌文献整理出版迎来新机遇。

2022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同年10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将“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列入推进实施的重大工程。

也正是在这一年,《敦煌文献全集》首批推进项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启动,目前已出版110册,刊布文献编号约4000号、图版约40000幅,定名文献6000余种。

本书主编荣新江介绍,作为“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敦煌文献全集》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高质量系统整理散藏于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正是法藏敦煌文献的高清彩色图录。全书整理刊布伯希和在敦煌所获、目前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2001至6040号的全部文献图版及全新定名,以大型全彩高清形式全面影印整理出版,高度还原原卷面貌。

业界普遍认为,伯希和虽不是第一个进入藏经洞,所获数量也并非最多,但其所得却为精华。法藏敦煌文献内容丰富,如同中国古代文献的博物馆,上起魏晋、下讫宋代,包括宗教典籍、四部佚书、公私文书、绢纸绘画等,蔚为大观。这一重要文献库保留了许多古代典籍的早期抄本和古佚版本,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面貌,也印证了多彩的丝绸之路。其中,还收有唐代等多个朝代的书法珍品,如唐太宗温泉铭》拓本、柳公权书《金刚经》唐拓本等,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对学术研究而言,敦煌文献原材料的公布最为关键。”国内最早开展大型敦煌文献出版的机构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说,敦煌文献的公布出版经历了早期经眼编目时代、中期缩微胶片时代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黑白影印时代,终于迎来全彩高清时代。

“图像精度较以往提升了10倍,使原本模糊不清的墨迹、细微的朱笔校改、隐蔽的装帧痕迹等均清晰可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郝春文认为,这一出版成果开启了敦煌文献从“可读”迈向“可显微研究”的新阶段。

从“再生性保护”到“全球共享”

敦煌文献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专家认为,海外藏大宗敦煌文献首次实现全彩高清出版,建立起新的文献出版标准与规范,不仅解决了传统研究中“看不清”“辨不明”的技术瓶颈,更催生了书籍史、写本学等新兴研究领域,标志着敦煌学从文本释读向多维文化阐释的转型,真正“掀开敦煌文献研究新的一页”。

成果,来自跨学科、多语种的研究团队通力合作。这支队伍汇集了写本学、书法史、唐史、敦煌文化史以及于阗文、回鹘文、藏文、粟特文等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充分吸收国际敦煌学百余年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了系统性重审,在定名精确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说,法藏敦煌文书的高水平整理、高清彩色出版,同样有助于敦煌艺术研究,促进敦煌文书和敦煌壁画、塑像之间的综合研究。

“让沉默的纸张开口说话。”敦煌学家认为,全彩图版的刊布是一种“再生性保护”,让尘封散失的文物在释读中拥有了全新生命。

“常言道‘纸寿千年’,任何文物都不可能永久,高清影印敦煌文献意义重大。”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素说,《敦煌文献全集》“法藏”首批成果出版,实现了高质量保护和数字化回归,夯实了流散海外敦煌文献全方位整理研究和回归的扎实基础,也开拓了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的新途径,对开展其他海外中国文物的全面调查、整理和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看来,此次珍贵海外文献的出版回归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推动历史、艺术、语言、写本等多方面研究的深化发展,展现了数字人文时代文献研究的新范式,为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研究树立了新标杆。

专家表示,这一成果有助于促进敦煌文献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传播和敦煌学的国际交流合作,让古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回响不绝。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史竞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伊川县青铜文创产业园开园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黄红立 通讯员 葛高远 青铜为媒,文化铸魂。4月16日,伊川县青铜文创...
文化中国行丨浙江第四次全国文物... 今年以来,我省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取得多个新成果。安吉县杭垓镇大坑村近日发现一处摩崖石刻,距今...
大明嘉靖年制《青釉葫芦瓶》 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长河中,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的瓷器以其独特的工艺美学和深厚的文化内...
原创 关...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对于古时候各个朝代的印象,三国一定是其中逃不开的一个。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用计谋火烧赤...
原创 一... 朱元璋大家都知道,他从小家里就贫困,成为皇帝之前的生活可以说是十分困难,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皇帝...
原创 孝... 孝懿仁皇后:康熙皇帝最疼爱的一位皇后 文|南派将军 在古代,皇族中人的身份都是极其尊贵的,作为他们的...
原创 嘲... 前言:为什么西方国家支持的政权往往禽兽不如?因为,西方政客即禽兽! 在近百年的历史上,凡是西方政客支...
原创 国... 凡人声明: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说起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有一个人的风头要盖过三国时期的...
原创 古... 大家好,这里是知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古代太监故事,欢迎关注哦。 俗话说:付出有多大,收入就有多...
原创 苏... “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 朝鲜战争开始后,斯大林数次联系中方,希望中方能够派兵,并且表示可以为...
原创 光... 导语:满清王朝虽然已经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它曾经留下了许多的疑问,时至今日依旧无法被解答。比如38...
原创 古... 古代公主下嫁,都是朝廷的头等大事,甚至风光高于皇子娶亲。例如清朝乾隆的女儿,著名的十格格下嫁给和珅的...
原创 列... 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每一次败仗之后都是割地赔款。前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有八国联军攻打北京...
原创 王...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似乎成了许多功臣宿将难以逃脱的宿命。古往...
原创 唐... 全文共2049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军队一直是维护统治者统治地位的重要角色,是保证国家安定、百姓安...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三师任命了... 1941年1月,国民党三十二集团军在安徽南部地区包围了新四军军部,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
原创 刘... 西汉的历史上,刘邦换太子的风波,是非常著名的故事。太子刘盈和皇后吕雉在面对赵王刘如意和戚夫人的攻击时...
原创 关... 说起关陇集团,我们都知道势力很大,因为在成立的时候就是个军事组织。后来这些军事组织和当地的世族大家联...
原创 李... 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网罗了一堆能征善战的大将,仅在他的凌烟阁中就有二十四功臣。可是在《西游...
原创 关... 你心目中的关羽是什么样的? 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只是民间传说! 斩颜良,守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