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用兵如神,主席摇头道:有人比我更会带兵打仗
迪丽瓦拉
2025-07-08 22:03:09
0

1961年9月,英国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蒙哥马利元帅亲自访问中国,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会见与热烈欢迎。

蒙哥马利非常敬佩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两人一见面,蒙哥马利就毫不吝啬地夸赞道:“您是一位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您指挥的淮海战役,称得上是用兵如神!”

听到蒙哥马利如此赞叹,毛泽东反而摇摇头,否定道:“有人比我更会带兵打仗,在我的战友中,有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是我的湖南老乡!”

提到“湖南老乡”四个字,毛泽东的神情瞬间变得骄傲和自豪起来,在毛泽东心里,粟裕将军是最会带兵打仗的人,也是毛泽东最信任的人之一。

粟裕一生传奇,是真正意义上的“常胜将军”,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毫不逊色于被誉为“军事天才”的林彪,是我军“五虎上将”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在粟裕和毛主席相处的几十年中,主席一度高看粟裕,多次将战场决策权全权下放给粟裕,这不仅仅是毛主席对粟裕军事指挥才能的肯定,更是对粟裕人品和忠诚的绝对信任。

在延安寒酸的窑洞中,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极具预言性的话:“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事实证明,粟裕确实配得上毛主席的信任和看重!

一、时势造英雄

和我党许多出身寒门的开国名将不同,粟裕出身于湖南会同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中,他家祖上是地主,家中囤有许多田地,粟裕的父亲共有兄弟三人,一人分到了20多亩良田,这样的条件绝对称得上是“高门大户”。

后来湘西闹土匪,粟裕一家人搬到了县城里,盖起了小楼房,家中还雇了两位长工,在工人眼里,粟裕就是高高在上的小少爷,可这位小少爷却毫无架子、友善随和,还经常跟长工一起劳作,听他们讲英雄的故事。

按理来说,这样衣食无忧的小少爷完全没有参加革命的需求,可偏偏粟裕是个“叛逆”的少年。

粟裕的父亲是个非常传统古板的人,他一心将儿子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封建地主接班人,不仅不让粟裕好好上学,还整天把儿子拴在家里学习算账、管家等技能。

后来为了彻底留住粟裕的心,父亲擅自给儿子安排了一门亲事,女方比粟裕大两三岁,也算是大家闺秀,但粟裕却始终对父亲安排好的人生提不起兴趣,他梦想着能够成为一位拯救人民、改变世界的大英雄!

很快,改变粟裕一生的意外到来了!

在当时的会同县,长期驻扎着一小股北洋军阀的部队,虽然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但是这个连长却耀武扬威当起了“土皇帝”,经常干些烧杀抢掠的勾当。

老百姓都害怕这群披着军装的“土匪”,但是像粟裕这样受过新思潮影响又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们可不怕这群人,久而久之,双方的冲突愈演愈烈。

有一次城隍庙唱大戏,粟裕跟着学生队伍一起去看,没想到故意被北洋军阀的士兵拦在了前面,学生喊叫了半天,这些人装作充耳不闻。

学生被激怒了,拿起凳子就和这些士兵厮打在一起,军阀连长见状掏出腰间的枪,威胁要将闹事的学生抓起来杀掉。

为了自保,学生拿起了木棍木枪操练起来,粟裕积压在心中的“反抗”意识也被彻底释放了出来。

倔强的粟裕最终选择在新婚之夜,独自出逃,一个人前往常德求学,又顺理成章地加入了叶挺独立团教导大队,彻底走上了革命道路。

时势造英雄,伟大的革命必将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冲击着每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代。

粟裕从一个普通士兵一路成长为开国十大将军之首,是凭借实打实的军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朝鲜战争前,能和粟裕的丰功伟绩相提并论的,也就只有林彪。

粟裕常说:“勤勤恳恳打仗,战战兢兢做人!”他这种脚踏实地、谦虚谨慎的态度深受毛泽东青睐。

1944年的时候,粟裕一人率领数千人部队在苏北歼灭日军千余人的捷报传到了延安窑洞,毛泽东兴奋地说道:“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毛泽东这句预言,在1946年的夏天就得到了验证。

二、七战七胜显神威

这一年夏天,蒋介石将正规军193整编旅的兵力全部放到了解放区周围,想要以此彻底消灭共产党及亲共群众。

毛泽东一眼就识破了蒋介石的计谋,他表示:“蒋介石这次准备大打,估计持续6个月时间,如果我军获胜那么可以议和,如果蒋军获胜,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中共中央当即根据毛泽东的正确判断作出指示:“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

一开始蒋介石的进攻方向主要是北方,我军则反其道而行之向南出击,逼迫蒋介石议和,毛泽东亲自作出指示,要求太行、山东、华中三支野战军互相配合,南下打击蒋军。

中央下达命令,要求粟裕、谭震林率领的华中野战军暂时离开苏中,西出津浦线,配合陈毅所在的山东野战军作战。

接到上级命令后,粟裕的眉头紧紧皱了起来,他找来了野战军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共同研究是留在苏中好还是西进淮南好。

粟裕看着地图,神情复杂地说道:“苏中是老根据地了,群众基础好,物产也丰富,还有鲁南、中原等根据地策应配合,现在我们面临着蒋介石15个旅的兵力,我认为留在苏中更为有利!”

刘先胜、钟期光二人也非常同意粟裕的意见,如果在这个节骨眼上贸然离开苏中,不仅当地老百姓不能理解,部队士气也会受到影响。

但是中央的命令已经下来了,不能轻易更改,三人互相看了看对方,最终决定由粟裕亲自向中央起草电报,传达新的意见。

就在粟裕将苏中方面的想法上报的同时,陈毅也复电中央,坚持华中主力立即西进淮南,毛泽东同时收到了二人意见截然相反的电报,并没有立即下达决定。

与此同时,前线的蒋介石蠢蠢欲动,眼看全面进攻就要开始,中央军委当即下达决定,指示粟裕“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

显然,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都率先采纳了粟裕的意见,并且坚信粟裕可以在苏中地区再创佳绩。

很快,战斗就打响了,粟裕充分利用苏中优越的地形条件,首战宣家堡歼敌三千余人,随后挥师汝南,歼敌数万人。

前线频传捷报,毛泽东高兴极了,中央军委亲自来电祝贺粟裕接连取得胜利。

苏中打了两个大胜仗,下一步是继续留在苏中还是转战淮南呢?陈毅再一次向中央致电,催促苏中主力迅速向西转移。

毛泽东却否认了陈毅的意见,要求粟裕继续留在苏中,及时休整部队,准备再打四五个大胜仗!

粟裕明白毛泽东的心思,但是要想取得进一步的胜利,手里的这些兵力显然不够,粟裕便建议将淮南第5旅调来苏中参战。

听到这个消息,陈毅有些不高兴了,他一再强调“五旅不宜东调”,最终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粟裕与陈毅两个不同的意见中,再次选择支持粟裕,发电要求陈毅“尽可能满足粟裕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通过这件事可以清楚地看到,毛泽东不仅非常信任和支持粟裕,并且已经将粟裕所在的苏中作为了本次作战的主要战场。

有了毛泽东的支持和兄弟部队的配合,粟裕的指挥才能得到了最大体现,华中野战军在苏中七战七捷,总歼敌5万余人,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胜利!

苏中战役的胜利是全局性的,不仅具有极高的指导性意义,也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使得中央军委形成了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粟裕的指导思想与战斗例子,毛泽东亲自发给了各个战略区的首长,号召大家纷纷向粟裕学习!

三、三次放权,不要请示

苏中七战七捷只是粟裕辉煌传奇军事生涯的开端,在接下来的孟良崮(gù)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著名战役中,粟裕一次又一次谱写神话、创造奇迹,这位极具军事指挥天赋的“军事天才”让世人真正领略了其伟大的军事指挥艺术。

孟良崮战役前线,毛泽东亲自致电粟裕:“当机立断,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

1947年5月中旬,国民党欧震、汤恩伯、王敬久3个兵团向沂水至淄博一线推进,汤恩伯冒进求功,在欧震、王敬久还没有抵达指定作战位置的情况下贸然向沂水方向发动进攻。

粟裕很快就发现了汤恩伯的行动,欧震、王敬久兵团尚需一两日的时间才能到达,他认为当下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战机,便立马根据当前形势提出了新的作战方案。

粟裕决定以“猛虎掏心”的方式,避开汤恩伯兵团素有“猴子军”之称的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强打敌人中路整编第七十四师,打汤恩伯一个措手不及。

粟裕将自己的想法立马告诉了陈毅,陈毅当即赞同,豪气万丈地说道:“好!我们就是要有于百万军中取敌上将首级的气概!”

于是,在还未取得中央同意的情况下,粟裕迅速带领部队发动了攻击,等到毛泽东知道的时候,已经是粟裕打了胜仗的捷报了!

如果不是毛泽东战前给予粟裕“当即决策”的权力,这样难得的战机必将错过,汤恩伯不是傻子,他敢于一个人冒进就是料定我军即便发现漏洞,也不能有当即决策的权力,等到指示下来,战机必然也被错过了。

没想到咱们粟裕可不是一般人,不仅独具慧眼,还胆大心细,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鲁中决战”的计划,严重挫败了敌人的进攻势头!

在第二年的豫东战役中,毛泽东第二次放权,亲自致电粟裕:“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

本次战役中,粟裕下达了著名的“城南庄决策”,将粟裕兵团的渡江时间推迟了4到8个月的时间,将敌人耍得团团转,最终凭借一招“先打开封,后打援敌”的策略,轻松取胜。

粟裕拿着毛泽东亲自给他的“尚方宝剑”,取得了豫东战役的第一阶段胜利,迅速扭转了全国战局!

淮海战役前夕,毛泽东第三次放权,特批粟裕:“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

1948年10月下旬,粟裕、谭震林、张震等人发出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决定集中华野、中野全部兵力,率先歼灭黄伯韬兵团,再歼灭冯治安大部,随后视情况而定向淮阴、淮安、海州或者徐州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发动进攻,进一步扩大战果,彻底瓦解蒋介石的防御体系。

预备命令下达后,华野、中野各部队迅速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粟裕也没有闲着,时刻监视着蒋军的行动。

与此同时,蒋介石集团也在加紧策划徐蚌会战,再一次督促杜聿明前往徐州上任,放弃海州、连云港等地,固守徐州,阻止我军南下攻势。

11月6日,驻守海州的第44军突然动作频繁,粟裕敏锐地察觉到敌人意图,决定将淮海战役的发动时间提前两天,改在11月6日晚间发动攻击。

事实证明,粟裕的“机断专行”为我军赢得了两天的宝贵时间,先发制人的我军彻底打乱了敌人的整体部署,不仅分割包围了黄伯韬兵团,还成功指导了冯治安部的张克侠起义,取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粟裕才是最会带兵打仗的人

1961年9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蒙哥马利一见面就夸赞毛泽东用兵如神,尤其淮海战役简直不可思议。

身经百战的毛泽东却摇摇头,否定道:“有人比我更会带兵打仗,在我的战友中,有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是我的湖南老乡!”

当时粟裕不在毛泽东身边,没有听到主席这番“惊世骇俗”的话,简单的一句话,不仅证明了粟裕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更证明了粟裕在毛泽东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井冈山时期,粟裕就当过毛泽东的警卫连长,聪明机警的粟裕每次都可以出色地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虽然年轻,但十分可靠。

建国后,毛泽东经常有意无意提到粟裕,周恩来的卫士韩福裕回忆,当年跟随周恩来去中南海办公的时候,毛泽东亲切地问起了韩福裕的名字。

韩福裕担心自己口音太重,毛泽东听不懂,便故意说道:“韩信的韩,幸福的福,粟裕的裕。”

毛泽东听到后,风趣地说道:“你这个名字好呀,包含了咱们中国两个大军事家,一个韩信一个粟裕,你还比他们都幸福!”

听到毛泽东这么说,在座的众人都笑了起来,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玩笑话,却透露出了毛泽东对粟裕的看重与信任。

1953年的春天,陈毅曾陪着毛泽东坐火车途经南京、徐州、济南回北京,刚好这一路是粟裕曾经率领华东野战军战斗过的地方,毛泽东看着窗外美丽的风景,滔滔不绝地对陈毅讲述着粟裕的事迹。

陈毅也笑着夸赞粟裕是“樊哙”一样的人才,毛泽东听到后却有些不高兴地摇摇头,改口道:“粟裕不是樊哙,也不是韩信,我毛泽东更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嘛!”

陈毅赔笑道:“主席说得对!算我失口啦!”

一旁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和警卫员李银桥都听到了这段对话,笑着摇摇头,心中暗暗感叹,主席真是什么时候都把粟裕放在心里啊!

粟裕一生,打了很多胜仗,是真正的“常胜将军”,黄桥战役、苏中战役、车桥战役、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等等,数不胜数,尤其是粟裕指挥的“淮海战役”,一直让毛泽东赞叹不已。

毛泽东曾经在闲暇之余这样问过李银桥:“银桥啊,你说当年的淮海战役里,谁的功劳最大啊?”

李银桥琢磨了半天,说道:“我觉得是华野的粟裕将军!”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说道:“是啊,粟裕立了第一功啊!”

当然,毛泽东认为所有参与和组织了淮海战役的指战员都立了功,但是在他心中,粟裕是其中的第一名。

粟裕不爱说话,开始策划淮海战役后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时常一个人蹲坐在地图前,一研究就是一整天,怎么发起,怎么包围、怎么打援、怎么分割、怎么决战等问题,都是粟裕考虑谋划的。

战斗开始后,粟裕率领的第三兵团承担了最重的战斗任务,歼灭了最多的敌人,55万的国民党军队,光粟裕就消灭了44万。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为了歼灭黄维兵团,粟裕七天七夜没合眼,躺在行军床上,顾不上吃饭喝水,只是拿着电话机不停地指挥前线战斗,直到战斗结束后,粟裕才松了一口气,整个人也累得动都不能动了。

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粟裕呕心沥血,前后6次负伤,本就瘦弱单薄的身体又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再加上长期的高压状态,粟裕还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美尼尔综合征,经常头痛欲裂,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甚至会进入半昏迷状态。

淮海战役结束后,整个人一放松,所有的疾病都爆发开来,折磨着粟裕瘦弱的身体,毛泽东知道后十分心疼,亲自特批粟裕到青岛检查和休息。

没想到粟裕来到青岛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依旧没有好转,不愿让主席担心的他强撑着病体写了一封信,交给罗瑞卿,带给毛泽东。

毛泽东看了这封信后,久久难以平静,当即放下手中的工作,提笔给粟裕写了一封回信,在信中,毛泽东恳切地表达了自己对粟裕的挂念之情,安慰粟裕不要操心工作,要好好休养,如果觉得青岛好就继续留在青岛,不愿意就来北京休养。

随后,毛泽东为了让粟裕安心养病,解除了粟裕身上的任务,又将粟裕送到了苏联养病,经过一年多的调养,粟裕的身体才逐渐恢复正常,毛泽东那颗悬着的心也终于放松了下来。

很多人认为粟裕一生功绩显赫、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毛主席才对粟裕另眼相看,甚至当着蒙哥马利元帅的面,大肆夸赞粟裕。

其实,高超的指挥天赋只是粟裕众多闪光点中的一个,毛主席最欣赏的是粟裕的风骨和人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粟裕曾经两让司令、一辞元帅,他一心只想着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从未索取过任何东西,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粟裕:“论功、论才、论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哪个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可惜当时粟裕已经主动请辞元帅军衔,毛泽东知道后,动情地说道:“难得粟裕!壮哉粟裕! ”

周恩来也点点头,肯定道:“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泽东立马补充道:“粟裕是第一大将!”

时间是无情的,它总是很快忘记一些人,但时间又是恋旧的,因为它会永远记着一些人,粟裕就是被永远记着的人,低调谦虚、沉默内敛的粟裕也许没有留下那么多动人美妙的传奇故事,但是他身上发生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却要比金子还宝贵,值得我们后世每一个人学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50年,在美国出兵朝鲜以后,拥有海陆空绝对优势的美军,消灭朝鲜军队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美...
原创 赤... 赤壁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当然,很多人对这场战役的了解可能还是来自于《...
谁是逼迫红军长征的罪魁祸首?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利,为保存革命力量,除开部分人员留守苏区,8.6万名...
原创 为... 自古英雄出少年,多少豪杰为了这盛世江山,而奋力拼搏。将士们在前方浴血奋战,统治者则在指点江山。 天...
原创 隋... 隋炀帝为何执意三征高句丽?唐太宗一句话点明,看看后勤就知道 若要谈起历史上那些开疆拓土的皇帝,大家肯...
原创 长... 杀降这件事,肯定是错误的;站在秦王、白起的角度,也是不得已的事,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方法了,原因如下: ...
原创 曹...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十二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 这里的“十二年”指建...
原创 朱...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朱元璋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自己的哥哥和父亲都因为没饭吃而活生生饿死,自己...
三重壕真的“壕” 我国考古发现...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将于4月24日...
原创 曹... 曹魏武将众多,处于核心位置的不过数人,曹仁就是这样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位列大司马,夏侯惇死后,曹仁袭...
原创 蒋... 作者:莫孤烟 1947年9月,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东北蒋军连连告急。南京当局的操作,一贯是拆东...
原创 岳... 周侗号称“铁臂金刀大侠”,收有徒弟卢俊义、史文恭、林冲、岳飞、王贵、张显、汤怀,还有半个徒弟是武松。...
原创 刘... 前言:公元1531年(嘉靖十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明世宗)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身份,下旨恢复大...
原创 因... 自隋唐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以来,开科取士成为政府获取人才、收揽天下读书人之心的主要手段。宋太宗就曾说:...
原创 一... 每到一个朝代不稳定的时候就会有起义之人横飞而出,这样的人要么成功被天下人所知,要么就会因为失败而被深...
原创 韩... 中国的姓氏总称被称为百家姓,在14亿多的人口大国中,平均每个姓氏的占比不超过10%,但是在韩国有50...
如果亚历山大继续东进,秦国能抵... 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以雷霆之势横扫欧亚非大陆,建立起横跨三大洲的帝国。而同一时期的东方...
原创 战... 公元前238年,楚国发生了一场震惊天下的刺杀案。 这一年,楚国的老国王楚考烈王,因病去世。楚考烈王...
原创 曹... #2021生机大会# 齐桓公想讨伐宋国。 管仲分析说,宋国虽然无理,但他隔我们那么远,不太好打呀。鲁...
原创 真... 罗艺死得多少有点冤。他本来是位选边站的高手,所以不论是隋炀帝杨广在位还是唐高祖李渊称王,他都能混得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