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一时之气吗?看看军事后勤就知道了
迪丽瓦拉
2025-09-01 00:35:09
0

隋炀帝为何执意三征高句丽?唐太宗一句话点明,看看后勤就知道

若要谈起历史上那些开疆拓土的皇帝,大家肯定会想到统一六国,北拒匈奴,南征百越的秦始皇;远征匈奴,打通西域,将中原政权传统疆域由长城一线推到漠北草原的汉武帝;收复漠南,臣服西域,开拓漠北的唐太宗,版图横跨亚欧大陆的成吉思汗,奠定了我国近代版图的康熙、乾隆。然而却忽视了一个同样具有雄才大略皇帝隋炀帝杨广。

对于隋炀帝杨广的功过是非的评论,本文不是讨论的重点,他的本意是好的,想要一个统一的大王朝,开凿大运河惠及千年,完善科举制度沿用到近代,这些都是不可抹杀的功绩。他开疆拓土的功绩却被历史所淹没:攻灭吐谷浑,讨占城,征讨契丹,琉球,伊吾诸国;在这些战争中,隋炀帝最让世人所争议的是:三次东征高句丽的失败,最后导致身死国灭。有人说他远征高句丽就是一时之气,穷兵黩武,史实果真是这样的吗?隋炀帝为何执意攻打高句丽呢?我们来看看隋炀帝在三征高句丽时军事后勤准备: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任何军事活动都离不开后勤,身经百战的军事统帅隋炀帝,哪可能不知这样浅显的道理,他在征战高句丽时,做足了充分的后勤准备。隋炀帝分别在612年、613年、614年,连续三年征伐高句丽,先后利用五年时间建设了颇为完善的军事后勤保障,所以说隋炀帝绝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穷兵黩武。

隋炀帝首先选择在涿郡(北京)建林朔宫作为军事大本营,为了运输南方的军饷和粮食,开凿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分支永济渠,修筑驰道,沟通长安以北到幽州的交通路线。永济渠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一段,连接京师至东北地区,特意为讨伐高句丽准备的。611年,隋炀帝就是通过永济渠到达涿郡临朔宫,征集了号称200万人的部队。

在运河沿岸建立许多粮仓,特别是漕运线路开通后,各地仓储都装满了粮食。他重视武器装备与制造,仅戎车就造了5万辆(河南、淮南、江南三地),建造战船和运输船300艘,征兵三四百万人,仅江淮、岭南地区便集结7万人(《隋书》记载)。此外,在广大农村大量征用车船、马、驴不计其数。为了减少运输成本,缩短运输距离,隋炀帝决定河北、山东、河南几省为战争物资主要征集地。

运输方面,由于路途太遥远,大部分粮食都在路上北被消耗了,无法达到目的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军在第一次东征高句丽时采取前锋部队自携口粮的措施。这种做法又很大的弊端,遇到意外情况容易使军中断粮,宇文述率领的前锋部队败在鸭绿江最大的原因就是粮食断绝。隋炀帝也十分重视水路运输,在山东大造战船,为远征高句丽做准备。

运输路线,隋炀帝为了远征高句丽,投入大量人力开发道路,建立了四通八达陆路交通网,主要修筑了三条干道,第一条:凿通太行山通往并州;第二条,经河内郡(河南沁阳)到涿郡(北京);第三条,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

出征时间:远征高句丽在运输线上最大困难是路途遥远,环境恶劣,从幽州到辽河没有漕运,只能陆路,一旦进入辽东地区,夏秋季长发水灾,冲毁道路,辽河地区,有很多沼泽,人畜行走困难。隋军在东征高句丽时大多选择在春节,害怕战事持久,拖至冬季,严寒的气候对中原士兵不利。

尽管隋炀帝作力大量准备,由于东北地区特殊恶劣气候条件,加上路途遥远始终让隋军困难重重,出师不利,三次战争全部败北。第一次高句丽战争,隋炀帝动用113万军队,由于自己指挥失误,死伤惨重,仅在辽东安东之战中,歼敌1万余人却没有拿下任何城池;来护儿水军4万水兵,生还者仅几千人,宇文述率领30.5万大军,才回来2700人,隋炀帝第一次东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613年,隋炀帝筹备第二次东征高句丽时,攻打辽东城久攻不下时,大臣杨玄感滞留粮草,趁机反叛,而使隋炀帝被迫退兵,这次损失兵力没有上次严重,却被隋炀帝冤杀很多。614年,屡战屡败的隋炀帝第三次征讨高句丽,在经过劳师动众,大军压境后,高句丽国王俯首称臣,隋炀帝班师回朝后,隋朝即被推翻,三次高句丽征战葬送了隋朝基业。

隋炀帝为何执意攻打远离中原千里的高句丽呢?隋炀帝即位后,作为一个藩属国的高丽王高元,按照礼节应该前往长安觐见祝贺,但是他却派使者去应付,惹隋炀帝很不愉快。高元还主动愈突厥、契丹、靺鞨交好,不把大隋帝国放在眼里,这更让炀帝记恨在心。607年,隋炀帝在突厥视察期间,遇到恶劣高丽使者,向其宣旨要去高句丽视察,遭到了高元的拒命,于是人不可忍的隋炀帝决定攻打高句丽。

以上的说法都不是隋炀帝攻打高句丽主要原因,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句话点明了原因“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唐太宗的一句话正是点明了隋炀帝征战高句丽的真正原因:不让后代担心,隋文帝看到了高句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后代统治将面临非常大风险。

而后代的唐太宗李世民则吸取了隋炀帝的教训,在军事战略上和后勤准备上都有完善部署,他御驾亲征,初期连战告捷,一连攻克十余城,张亮的水军渡海奇袭卑沙城;李勣、李道宗攻克盖牟城(抚顺),俘获两万人,张俭渡水占盖州,斩高句丽兵数千人;然而唐太宗过于求稳,没有采纳乘虚直取平壤,先取乌骨城,放弃安东等出奇制胜的建议,将时间拖入了冬季,致使粮草不济,被迫退兵。

唐太宗征伐高句丽虽然没有达到最终目的,但是极大地重创了高句丽军队和国力,唐军在战术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俘虏和斩杀敌军7万余人,死伤仅两千余人。这次让唐太宗更欣慰的是,发掘了一名大将薛仁贵,十六年后,李治派程名振,薛仁贵最终降服高句丽。

虽然在历史中,我们很难不以成败论英雄,更难不以功绩论得失。但其实从后勤等诸多方面而言,隋炀帝伐高丽,显然就是一场“预谋已久”的战争,只是结果他输了。而这一场败仗,引燃了隋朝灭亡的火线,更为他暴君之名,盖棺定论。

?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百年工运故事|建功:“马恒昌小... 百年工运故事 第二十期 建功:“马恒昌小组”开启爱国主义劳动竞赛 20世纪50年代初,一个英雄集体—...
原创 正... 前言 横刀立马,驰骋疆场。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三兄弟,他们从无名草莽起步,却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最...
原创 李... 有句话,叫做“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唐高祖李渊,就是这么被李世民给拽下来的。 在古代,为了...
原创 原... 在古代皇帝临终前如果太子还年幼,或者还没有太多执政经验,一般都会将治国重任暂时交付于一个或者几个信任...
原创 满... 满清统治初期推行的一条政策,为何会让汉人宁死也不愿意接受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
原创 朱... 众所周知,明朝历史上有两个太宗皇帝,一个是朱元璋选的合法继承人朱允炆,另一个是自己夺权的谋逆之人朱棣...
原创 古... 古代“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谁的权力大?谁有调动兵马权? 如果读过中关于中国古代的书。那么大家都...
原创 澶... 北宋是一个比较矛盾的时代,其经济和文化可谓空前繁荣,但在军事方面却又比较羸弱。尤其是澶渊之盟后,宋朝...
原创 将... 1946年夏秋之交,我军晋察冀、晋绥两大军区部队,与国民党军阀阎锡山部在山西大同城外展开了激烈的对战...
原创 清... 清朝统治者是满族人,他们在进入到中原以后,为了能够从根本上降服汉人们,就从一些文化和思想上对他们进行...
原创 朱... 公元1368年,朱元璋故意把咬了一口的烧饼藏在碗里,而后指着碗问刘伯温:“都说先生神机妙算,那你算算...
原创 诸... 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惑?” 的确如此,在历史上,虽然有很多著名的人才,但是我...
原创 张... 张俊(1086年-1154年),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南宋初年,与、、并称南宋“”...
原创 满... 中国的最后一任皇朝,清朝一直都极为特殊,不仅是由于其统治者皆不是汉族人的缘故,还在于其造成了近代将近...
原创 禅... 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的一天,在南宋的都城临安城,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人们庆祝新皇...
原创 三... 说起三国,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毕竟有演义的普及,多数人对那个智力与武力并存的辉煌时代都新生向往。那个...
原创 朱... 朱元璋出上联:老子天下第一!一大臣对出下联,却被当场打死 从古代到现在,能够成为皇帝的人大多数都有着...
原创 清... 1635年,娜木钟生下林丹汗的遗腹子阿布鼐,然后改嫁代善,但代善拒绝。皇太极无奈,只好自己迎娶娜木钟...
原创 陈... 导语: 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成为汉景帝的继承人,跟他后来的皇后陈阿娇是脱不了关系的。陈阿娇的母亲是汉景帝...
原创 太... 太平天国:罗大纲到底有多厉害,曾偷袭英国舰队让其闻风丧胆 【注:本文由[金帆娱乐]作者独家原创,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