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庞士元,自号凤雏先生,与卧龙先生诸葛亮齐名。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说过,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可见庞统的名气不小,至少在当时荆襄地区的名士眼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庞统后来投到了刘备的帐下,与诸葛亮一同辅佐刘备。然而,不久之后,庞统便在于刘璋军队交手之时,战死沙场,没有能对刘备的宏图伟业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虽说庞统的名气不小,但在正史中,他真正取得的成就并不多。庞统一生最为辉煌的业绩便是在刘备入蜀之后,为刘备提出了取得蜀地的上中下三策,除此之外,他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成就。因此,庞统此人虽然与诸葛亮齐名,但在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方面,他与诸葛亮之间处在着不小的差距。“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一句夸张的断言。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对决,并不单纯是两个顶级人才之间的交锋,更是魏国和蜀汉两个政权之间国力的比拼。司马懿在面对诸葛亮之时,所采取的手段便是死守不出,任诸葛亮如何激将,甚至送女装去直接对司马懿进行人身攻击,司马懿依旧不出战,诸葛亮由于粮草不济,只能后退。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不战而退诸葛亮大军,依托的是魏国强大的国力,同时也有赖于蜀地的地形。魏国国力强大,物资储备和动员能力方面远强于蜀汉,因此最好的办法便是与诸葛亮僵持,凭借国力的优势将诸葛亮耗死;蜀地的地形崎岖复杂,粮食运输不便,并且每次出兵都要耗费巨大的代价,因此诸葛亮求战心切,不敢比拼消耗。因此,司马懿利用了这一点,与诸葛亮战成平手。至于纯军事水平,诸葛亮是要强于司马懿的。司马懿当时在兵力,地利方面都占优势,在如此大的优势面前,以果决著称的司马懿尚不敢与诸葛亮进行正面对决,可见他心里市没底的。如果司马懿真能胜过诸葛亮,则在手握优势的情况下,直接出兵消灭诸葛亮所付出的成本,是要小于持久战所消耗之成本的,故,司马懿不出战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他畏惧诸葛亮。
此外,唐代所封武庙十哲中,三国时期唯一上榜者,只有诸葛亮一人,与之并列的其他九位,分别是:
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唐朝时期,对于三国人物并没有出现脸谱化和演绎化的认知,因此,其评价相对客观,与诸葛亮并列者,都是历朝历代百年难遇的名将,可见,诸葛亮并不像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那般“善于治军而不善于用兵”。
因此,诸葛亮之所以难以突破司马懿的防线,是因为二者背后政权的实力差距过大,而与帮手是谁没有任何关系。蜀汉巅峰时期,全国军队不过九万人,而曹魏则有四十万大军,即,在魏蜀边境布防的魏军人数,可能与蜀汉全国兵力一样多,且北方的粮食产量远高于蜀中,和交通状况远优于蜀中。在绝对的实力劣势面前,再多的奇谋,阵法,都是徒劳的。所以,并不是诸葛亮不如司马懿,而是蜀国远弱于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