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中国历史上智慧的象征,被赋予了众多神奇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然而,其中最为凶险、传奇的故事莫过于“空城计”。这个故事经过千百年来的广泛改编,成就了经典的文学、京剧和影视作品,让后人对诸葛亮的智慧赞叹不已。然而,真实的“空城计”是否仅仅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或者也反映了司马懿的愚蠢呢?答案是否定的。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马谡在平时表现出色,因此诸葛亮多次任命他担任要职,包括驻守街亭。然而,当大军压境时,马谡却表现得支离破碎,最终失去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西城暴露在敌人爪牙之下,局势岌岌可危。此时,诸葛亮身边无兵无将,只有数千难以打硬仗的老弱残兵。面对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精锐大军,看似诸葛亮只有两种选择:投降或逃跑。然而,在将领们为逃往何处而争吵的时候,诸葛亮却神秘一笑,提出了第三个选择。 中国古代最为精彩的演出拉开了序幕,地点在蜀国西城,主角是诸葛亮与司马懿,龙套是诸葛亮方的数千残兵与司马懿方的十五万大军,还有一个男三号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尽管后来的人认为这是一场司马懿被碾压的爽剧,但实际上,根据当时的情况,这更像是两个聪明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只是一般人很难理解。 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抵达西城楼下,看到城门敞开,街道上有清洁人员在打扫卫生,城楼上香烟袅袅,而诸葛亮却在烟雾中弹琴。司马懿大惊,立刻表示“孔明生来谨慎,此举必有埋伏,速退!”司马昭则愿以小股人马试探。然而,司马懿却生怕什么似的,坚持要速退。这段经过存在许多疑点,如果城里真有埋伏,不进去不就行了吗?何况,那么狭小的地方也埋伏不了多少人。通常情况下,要么直接杀进去,要么小股人马试探,最差也应该是围城。但司马懿似乎异常惊恐。他到底在害怕什么呢?身经百战的他怎么可能害怕城中可能存在的埋伏?实际上,司马懿早已看破了这个空城计,那么为何还是选择放走诸葛亮呢? 司马懿的恐惧源于一旦失去了诸葛亮,他自身的命运也将如同这座空城一样,无所依托。正如“狡兔死,走狗烹”所言,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掌握大权,甚至活着,是因为朝廷需要他对付诸葛亮。一旦诸葛亮不在,他的自身价值也就荡然无存。不放走诸葛亮的话,对曹魏未必有好处,但对司马懿而言后果更为严重。在两害相权之下,不放走的后果更为难以承受。总体而言,这场“空城计”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默契的体现,而非司马懿的愚蠢。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两位聪明人之间微妙的博弈,是智谋的交锋,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