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系列作品丨兴华街上风雅多
迪丽瓦拉
2025-07-09 10:32:26
0

街巷,乃城市的骨胳与血脉,而名士与建筑,则是骨胳与血脉的支撑,有了它们,城市文化才变得鲜活且流动起来。济南向有《济南地名漫谈》《济南老街史话》《历下老街巷》等书,对发掘济南老街文化甚有裨益,然其中名士贤达多有遗珠之憾。今据读书所得,予以补录,使夫读者看到,济南作为名士之城,在那些看上去普普通通不为人知的小街僻巷里,都会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名人遗踪和风雅旧事。因自即日起,特在风香历下开设《老街巷里的济南名士》栏目,以飨读者。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在新东门外兴华街上的青龙街小学就学。每天行走在这条熟悉的街上,印象最深的是护城河里清澈的河水,如同美女长发一般的水草,还有河上不时掠过的沁人肺腑的清风。可从来没想到,这条街上会有那么多的风雅故事与风云人物。

之一、兴华街、华美街、响闸街

据《山东省济南市地名志》(未出版):

兴华街位于解放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中西部。东起后坡东街,西止新东门桥,南邻解放路,北连后坡街、青龙后街、东青龙街。街长380米,宽5.4-10米,沥青路面。驻有山东省济南第五中学及省军区宿舍等单位,余多系旧平房住宅。

据民国十三年(1924年)《续修历城志·城厢图》中绘有该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济南市政府市区测量报告书》载有“华美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济南大观》载有,光绪十三年(1887年)美国传教士在该街东首建“浸礼耶稣教会”(今山东省军区汽车队处),设华美医院,街因此得名。“文化大革命”初更名兴华街,寓意振兴中华,沿用至今。

一百多年前美国传教士来华美街创办的华美医院

充满时代痕迹。

提到这条街,大部分的老济南还是习惯称它为“华美街”。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许外国列强来华传教办学,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此建立礼拜堂、医院、学校等,有华美医院、济美学馆、正德小学,这条街道便以华美街相称。

但这条街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这与一个重要的水闸响闸有关,它有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响闸街。

据乾隆《历城县志》地域考一:

南保泉一,领街庄八:曰响闸街,曰山水沟街,曰东仓街,曰红家楼庄,曰边柳庄(《旧志》名甸柳庄),曰姚家庄,曰窑头庄,曰马家庄。共四十二牌,户四百四十一,口二千一百一十二。

响闸有二,而且历史悠久,最迟明代便有。明崇祯《历城县志》卷四《建置·闸》中记载:东响闸在“城东南隅,所以蓄黑虎泉诸泉之水也。”而西响闸在“城西南隅,蓄马跑泉诸泉之水也”。

明朝时,泺河上有听水闸、利田闸、护城闸等十几道闸门,据清卫既齐《五柳闸记略》:“立闸潴蓄,用作灌溉……两岸新置石楗,扃用大木板,视水之高下盈缩,以时启闭,庶其绪前人之功,而有利于斯民也。”响闸兼具农业灌溉和军事防御的双重功能。刘敕《历乘》中写到:“环城河……环而绕之,独有南方高亢,则以二闸蓄焉,真高城深渫足称金汤者”。

东响闸旁有水磨,这是古人对泉水利用、发挥其经济价值的的一个重要体现。据刘敕《历乘》,“响闸,东城河,近中贵为水磨,以分其流,大损风气。”有一说“中贵”指德王府,这是迄今发现东响闸水磨的最早记载。

响闸附近有泉,据王锺霖的《历下七十二泉考》,

青龙泉:东门外青龙街中间,临城河,有响水闸水磨,名东响闸,近闸有泉,泉上堆土石为山,古柏小庙颇具峰峦之致,题曰“海岛金山寺,东郊青龙桥”。夏秋山泉齐发,过桥而北入城河,历下东面诸泉,《志》皆未载,兹即名名泉曰青龙。

上世纪三十年代济南新东门外景致

之二,镇日听溪水,过桥作瀑声:风雅传人周乐

道光年间,济南名士周乐便曾住在这条响闸街上。

周乐(1777—1853),字二南,晚号漫翁。其先世江宁人,自其祖游幕山东,遂家历城。系林汲先生周永年之族侄,早年与王德容师从崔云辉(字倬人)夫子,又与乔岳同肄业于泺源书院。恩贡生。性豪爽,喜宾客。初与同里诗人结诗社。后居关中十年,又漫游燕、赵,归济后主讲济南景贤书院。著有《二南文集》《二南诗钞》《二南诗续钞》等。

周乐博览群书,诗文俱佳。其文真恳朴至,曲折尽情。其诗则语妙情真,意象奇绝,有“九曲珠穿蚁,镜月花在水”之誉(李僩《二南诗钞题词》)。周乐是嘉道年间济南本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同里何邻泉作诗称“前辈吾乡数边李,于今风雅此传人”。而如皋名士章寅则为周乐坎坷命运发出浩叹:“奇才艰一第,厄运过中年……只今齐鲁士,屈指让谁先?”

何以见得周乐住在此街?原来,周乐有《移居城东响闸》(二首)可以为证:

黄花争放路旁枝,新卜芳邻载具移。

且喜补天今有石,可怜立地久无锥。

巷疏车马逃禅便,屋挂箪瓢远市宜。

清福几人修得到,经营莫漫笑书痴。

此间价值不曾论,疏密垂杨自一村。

绕郭野山争入闼,过桥溪水直当门,

比邻群屐添朋辈,旧业琴书课子孙。

今后催租踪迹少,狂吟差足稳诗魂。

(清稿本《二南吟草不分卷》)

书影:周乐《移居城东响闸》

诗作尽情吟唱了响闸街景致的清雅秀丽与诗人移家的快乐与惬意。

由诗中看,那时的响闸街远较今日为美,满街都是花树(“黄花争放路旁枝”,“疏密垂杨自一村”),俨然一派淳美田园景致,在这里,青山入户,溪水绕门(“绕郭野山争入闼,过桥溪水直当门”)。况且,此地多有周乐之文朋诗友雅居,催租子的也很少到这里来,在此赋诗饮酒,以琴书教授子孙,此间价值实在非同一般。

有了两首诗后,周乐依然感到不能过瘾,于是作《移居又詠》(二首):

移家幽绝处,丘壑自天成。

镇日听溪水,过桥作瀑声。

萍踪聊此憩,尘梦若为清。

翻觉在城市,劳劳太不情。

茅屋大如斗,溪边八九间。

爱花多辟径,种树不遮山。

菽水高堂供,渔樵比舍间。

此中堪小隐,常拟闭柴关。

(清稿本《二南吟草不分卷》)

“镇日听溪水,过桥作瀑声”,主人公响闸焕然登场了。过桥,响闸之垻也。因黑虎诸泉泉水之盛大,故响闸之水会发出悦耳的“瀑声”,此亦名之来由也。住在这响闸街上,连晚上的梦都是清爽的。由此,周乐想到了那个美丽人生的概念:小隐。是呀,咱尽管贫穷,但老人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供养,渔樵的田园生活就在这里,我因此常常想到关起柴门,种树艺花,过一过幸福的隐居生活呢。

好是惬意!好是开怀!

之三,孤寒名士周奕黉,水闸街上留鸿爪

与周乐同时住在响闸街上的,还有其好友、济南名士周奕黉。

周奕黉(生卒年不详),字范墅。清代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人。诸生。祖父周鳌、父周兰荪,皆济南名士。范墅自幼聪敏,诗文皆务求自得,不欲以诗妆为媚,而考场不售。遂游历大江南北,诗境大进。起初与周乐为邻家居大明湖畔,常参与明湖诗社吟诗雅会。家境清贫而意气豪迈。年仅三十五岁,郁郁以卒。著有《范墅诗草》。

据周乐《周范墅传》(《二南文集》清道光二十二年枕湖楼书屋刻本):

余旧家湖上,与范墅宅相近。及余移居东郭外,范墅亦携妻孥依余为邻。

原来是,周乐移家响闸之前,住大明湖上之湖上菜园(见清咸丰二年刻本《松石诗钞二卷》),此时,周乐与周奕黉为近邻。此次,周乐来到响闸,周奕黉又携全家一起迁来,比邻而居。

周奕黉《范墅诗草》,据宣统《山东通志·艺文》:

此本为李肇庆所选刻。周乐撰《传》,称奕黉有介操,今观其诗,虽才力稍弱,而修洁如其为人。

据周乐《范墅传》:

范墅贫无立锥之地,然未尝妄有干求。昔余招范墅与翟鳞江、纪秋水、王青阶诸人集历下亭,时风雪连朝,雾凇缀湖树如花,鳞江、秋水皆被裘缩坐,若不胜寒者。而范墅衣敝缊袍,凭轩引巨觞独酌,顾谓座客曰:“此水银世界也,盍赋诗?”遽起呵冻笔,立成四十字,咸诧其清绝,为之搁笔。秋水隐虑范墅寒,欲为赎质裘,而观其义气豪迈,未敢启齿。秋水赠以诗曰:“范叔一寒至此也,顾郎非可衣食者。”亦可以知范墅之介操矣。

书影:周乐《二南文集》 周范墅传

《济南泉水诗全编》(侯林、王文编校)收周奕黉泉水诗四首,多写潭西精舍与七十三泉。其诗清雅有味。如其《周二南、李矞云读书五龙潭赋赠》:

七十三泉泉上地,夜灯红处忆东邻。

春怀渭北无多路,精舍潭西有几人?

隔水管弦犹往昔,当年裙屐付沉沦。

瓣香去后竹林会,却忆神仙属此身。

(清刻本《范墅诗草一卷》)

之四,吴振棫:卧风响闸北窗下

道光年间住在响闸的,还有山东名宦、诗人吴振棫。

吴振棫(1792—1871),字毅甫(一说宜甫),一字仲云,号再翁。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云贵、四川总督。久任疆吏,颇有治绩。幼慧勤读,工诗词,尤娴习本朝掌故。著有《花宜馆诗钞》。吴振棫曾在清道光八年(1828)起先后任济南知府、登莱青道、山东按察使、布政使等,对济南泉水风物多有题咏。

吴振棫有《移居城东》诗:

富贵何必金谷园,神仙何必桃花源。

地偏心远涵妙理,卜居欲与灵龟言。

城东老屋极闲敞,野树围绿成崇垣。

吟诗贫孟颇可学,家具借载双短辕。

查查山鹊噪晴晓,亟扫庭户除篱藩。

佳花秀竹苦未种,但有瓠叶青幡幡。

郭门相望不百步,名泉十数沿城根。

是名水乐胜丝竹,倚树可以娱朝昏。

病孱惮暑未敢往,下帘嬲我蚊雷喧。

连朝蕴隆旱太甚,上腴往往成荒原。

玉女池头乞圣水,神龙何日来蟠蜿。

赤足踏冰不可得,墉房元辔谁飞骞。

吾将卧风北窗下,门外热客迥高轩时久旱酷热,官吏至太山取水祷雨。

(清同治四年钱塘吴氏刻本《花宜馆诗钞》卷九)

吴振棫之父吴昇,即大名鼎鼎的钱塘名士吴秋渔(1755——1824),举人,多年在山东盐運署等衙门作幕僚,其诗雄特峭拔,且对济南山水题咏极多。因之,其子吴振棫对于济南极为亲切、熟知。

诗中,吴振棫赞扬济南城东老屋闲敞,野树围绿。尤其是靠近城门,流泉淙淙(“郭门相望不百步,名泉十数沿城根”),如同丝竹之美妙。而他一早一晚倚在绿树下,看水听泉,不亦乐乎。尤其是,在酷热的夏天,这里是难得的清凉消暑之地,他卧风北窗之下,尽情享受难得的清爽。

旧日济南护城河上的浣衣女

这诗,大约写于他初任济南知府时。

许是天天看到响闸的水磨,许是江南人对于水磨的敏感,吴振棫有诗,专写响闸的《水磨》:

筑石阑水水受矶,失势一落如溃围。

水中大轮三十毂,冲激倏忽行如飞。

下轮上硙一柱贯,轮旋硙转无相违。

不须炙輠膏与脂,前莫与挽后莫推。

雷风交奋出奇响,日月疾走无停机。

水流不方但圆折,盘涡蹙碧跳明玑。

不杵不臼米出甲,屑玉万斛晴霏霏。

自成精凿匪人力,杜公巧制谁能希。

昔人豪横殖生产,妨民灌溉家自肥。

今人生计嗟日微,榜掠聊免铅舂悲。

未须刘颂禁侵害,莫与卫尉同谯讥。

水声激激寒生衣,北方有此吾见稀。

瘦驴幸免踏陈迹,东风贯耳鸣斜晖。

(清同治四年钱塘吴氏刻本《花宜馆诗钞》卷九)

书影:吴振棫《水磨》

好气势。“筑石阑水水受矶,失势一落如溃围”,正水闸涌水之力大无穷,“水中大轮三十毂,冲激倏忽行如飞”,正水磨旋转之气势如虹。“大轮三十”“上轮下磨”,可知水磨体积非同一般,相当之大。“雷风交奋出奇响,日月疾走无停机”,响闸与水磨之声浑然一体,如雷鸣,如风动;而其终年累月无停歇,泉势之猛劲可见也。于是,人们眼见得“不杵不臼米出甲”的奇景出现了,不用花费人畜的劳作,如同“屑玉万斛”的白米出壳了。

看来。吴振棫是彻底被这济南的水磨震撼了。他来自江南,对各类水磨至为熟悉,可是,未曾在北方见到如此气象、如此精致的水磨(“北方有此吾见稀”),无疑,它显示了济南人的泉水经济视野与聪明才智。

之五、济南泉水利用的伟大创举:张含英、何思源“合谋”建造济南第一水电厂

民国十八年(1929),两位民国风云人物何思源、张含英联手,作了一件彪炳济南青史的伟业,他们以东护城河上的响闸为依托,创建了济南第一水电站。

2010年,在对东护城河进行改建时,响闸向新东门桥的下游移位,并新建成了一处船闸,当年响闸水电站的建设者张含英先生的铜像,也塑立在河的东岸,以供人们怀念赏观。

然而,许多年里,济南第一水电厂资料奇缺。只在1997年版《济南市志,大事记》里,有寥寥数字记载:

1929年……本年,山东省第一座水电站在济南新东门外护城河畔建成。发电能力10千瓦,白天磨面,夜晚供省里建设厅、教育厅照明用电。

最近,笔者在1930年5月21日的申报上,有了重要发现。是关于《济南第一水电厂成立》的通讯报道。

文中详细介绍了济南水电厂厂址的来历,济南河道独特的水源特色,水电厂的创建过程等诸多今人不知的“内幕”。文章说:

“厂址之来历:山东河道,多发源于高山峻岭,含有极大水力,若干年前已有人利用之,多用安装水磨,如桓台之乌河、孝妇河,章丘之绣江河,均各有水磨二、三十座。济南号称七十二泉,泉源极旺,城外东南角有黑虎泉、玛瑙泉、白石泉、琵琶泉、南珍珠泉等汇合北流,至东门外地势极低,旧筑有河坝一道,以蓄水势,水由坝下注,形若匹练,力势甚猛,遂有人在百余年前在此设立水磨厂,利用河水奔腾下注之力,以催动木轮。上有石磨,借以旋转,每日工作二十小时,可磨麦四百五十斤。”

《申报》关于《济南第一水电厂成立》的通讯报道

该处产业当时为红家楼天主教堂所有。山东建设厅自十八年十月着手测量、计划设立第一水电厂,遂商于天主堂借用该地。并设法增长河水来源、又将坝增高一英尺,水头已为五英尺七,计可有三十三四马力。文章详细介绍了这一工程之大概和利益的概算,工程竣后,第一次试验供给建设厅电灯,成绩极佳,所余电力,尚可供给其他机关。并计划安置电瓶,以储白日之电。工程费共用六千七百五十八元八角二分。据测算,第一水电厂的利润,可供给电灯三百盏,可满足建设厅及其他两机关夜间电灯,若白天以电瓶蓄电力作夜用,利当倍蓰。若夏秋水涨发电力增多,再以所余电力供给电扇及汽车路电池,则预想利益当可更大。

水电厂建成后,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每天参观的人数约万余人。可以说,水电厂的建立,是对济南泉水价值最有效的利用,是济南泉水利用的伟大创举,是其发挥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为济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含英的智慧和魄力功不可没。

张含英,水利专家,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以现代科学的观点与传统治河经验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写出《历代治河方略探讨》、《黄河治理纲要》等十多种治黄论著,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济南第一水电厂,也是由时任山东建设厅技正的张含英与时任山东教育厅长的何思源“合谋”建成的。他们所在的建设厅与教育厅当时都在运署街上的前按察司署办公,第一水电厂建成,属近水楼台先得月也。

华美街路南,有一处风景秀丽,场地宽敞的小洋楼,曾是著名教育家何思源的别墅。

济南一中,原山东按察司署旧址,民国时为山东教育厅、山东建设厅所在地

何思源(1896—1982),山东菏泽人,中国著名教育家。何家是曹州府的大家族,何思源祖上曾出过多位进士,先祖何尔健是明万历十七年己丑进士,何应瑞是万历三十八年进士,何觐是康熙六年进士。

何思源,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留学美、德、法三国。1926年回国。1928年4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训部副主任兼代主任,战地常务委员会委员。他自1928年始,开始主持山东教育,长达14年之久。其任用之人,多为北大、北师大及留美出身,都是当时的“名士”,对山东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解放后,何思源分别从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民革中央委员。据私立齐鲁中学的老人说,何思源是在主持山东教育时入住于这风景秀丽,场地宽敞的小洋楼的。(来源:风香历下 作者:侯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建... 1934年7月23日,未来的上将,此时的红17师师长萧克突然接到湘赣省委转来的中央军委电报,要求红6...
原创 朱... 朱元璋,历史上最为生猛的皇帝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乞丐、和尚到牛倌,朱元璋经历了一系列波折,...
河北平山一村庄发现古墓,文物部... 奔流新闻讯(记者 张秀芸)7月25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杨家桥乡发现一座古墓,墓穴...
原创 朝... 朝鲜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唇齿相依,血浓于水。中国和朝鲜的关系很悠久,在历史上,日本曾多次侵略朝鲜半岛,...
原创 古... 其实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以土木为基本的建筑材料,泥土和材料,是自然对于人类最大的恩赐,虽然那个年代没有...
原创 林... 中华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中,有着太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发生,让我们至今读来都为...
原创 若... 前言 武松和燕青,这两位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究竟谁更厉害? 如果他们真的交手,结果会如何?一边是以勇...
原创 完... 公元四十一年,已经四十七岁的刘秀,事业大成,意气风发,就像回到家乡章陵县看一看。 此次回家,刘秀从不...
原创 国... 你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现在除了被强制要求写日记的学生,其他能常年坚持写日记的人似乎并不太常见。 事实...
原创 赵... ——【·前言·】——? "斧声烛影",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事件,让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因成为千古...
原创 他...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领导了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后,部队开始撤退,在敌军的围剿中,部队的人数逐...
原创 中... 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之一的129师,多为原红四方面军,但在确定师长人选时,却由非红四系刘伯承担任了军事主...
原创 隋... 隋朝历史上,文臣武将辈出,然而,杨素可谓是最为杰出且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曾经率军平定了尉迟迥、突厥...
原创 诸... 三国时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不足百年,当却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个朝代,对里面人物故事的熟悉程度,远超任何一个...
原创 是... 登陆英伦三岛的计划失败之后,希特勒将逼迫英国人投降的希望,寄托在了打垮苏联的作战行动上。 1941年...
原创 带... 引言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1937年9月,任弼时此时任政治部主任,当他正在八路军办事处处理公务...
原创 回... 前言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九十周年,提起曾经的往事,很多人会对当年数十万东北军不放一枪一弹就撤退到关...
原创 朱... 在元朝末年,民生困苦,朱元璋带领平民起义,成功推翻元朝统治。 然而,明朝建立初期的开国将领中,一些...
原创 诸...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千古美谈,这大概也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的最佳故事脚本之一。 然而刘邦从一介亭长出身...
原创 祖... 百行孝为先,孝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