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5年大授衔前夕,罗荣桓元帅格外繁忙。
眼看授衔仪式就要临近,可仍有一些人员的军衔还没有敲定,这让罗帅感到十分为难。
这天,罗帅照例阅览新拟好的授衔名单,可当看到叶长庚的名字时,罗帅的眉头忽然紧锁。
叶长庚是原五十军的副军长,按照军职来看,授他一个少将的军衔十分合理。
可是,为什么罗帅对于叶长庚的军衔评定迟迟下不了决心呢?
一、加入北伐军
叶长庚出身贫苦,8岁时就替人放牛,12岁就给地主打起了零工。
1926年6月,本村一位陈姓的地主叫叶长庚当脚夫随他一同去韶关,这位陈姓地主可来头不小,他的弟弟就是国民党内的陈诚。
当时,陈诚在广东不幸负伤,这位陈姓地主得知消息后便想要去看一看弟弟。
从浙江到广东韶关非常远,陈姓地主就叫来了一向能干的叶长庚给自己挑行李。
来到韶关后,叶长庚被北伐军威武雄壮的气势所震撼。
他虽不懂“帝国主义”“列强”“土豪劣绅”都是什么意思,但他能看出来,眼前的这支部队,与他之前所见过的军阀部队大不相同。
这支部队能为贫苦百姓着想,不欺压穷人,这些都让叶长庚萌发出了加入北伐军的想法。
当时的北伐军刚好在招兵,所以叶长庚的入伍手续办得十分顺利,他领到了一套军装,还有3块银圆。
入伍后,叶长庚被分配到了某部机枪连。
在一次战斗中,连长递给了叶长庚一支步枪,随后指着对面山沟里的敌人说道:
“来,你看,对面山上的敌人在交通壕里走来走去,目标很大。我现在给你一支步枪,五发子弹,看你能消灭几个敌人,我用望远镜给你观察。”
叶长庚顺着连长手指的方向望去,发现那个山沟距离他们足有四五百米,对面的敌人又都是移动目标,射击难度很大,搞不好就要放空枪。
叶长庚知道,连长此举一方面是要考验他的枪法,一方面也有迷惑敌人的用意。
片刻之后,叶长庚卧倒在了一处土坎上,他端起步枪,拉动枪栓,深深吸了一口气,把自己当年在山里打猎时的“家底”给拿了出来。
那天,叶长庚开了5枪,击毙了3名敌人。
连长对于叶长庚的枪法非常满意,当即升了他的官,就这样,叶长庚从一名普通战士,晋升成了副班长。
北伐军攻入南京城的第二天,蒋介石在紫金山召开了一次誓师大会。
随着誓师大会逐渐接近尾声,蒋介石的讲话让叶长庚的心中泛起了一连串的疑惑。
早在入伍的时候,连里的党代表就告诉过叶长庚,“帝国主义”指的就是瓜分中国、欺辱中国人的“洋鬼子”,他们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可是蒋介石却在誓师大会上说,“帝国主义也有好坏之分”“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不利于国际上的精诚团结”。
“洋鬼子欺辱我国人,瓜分我国土,都是些败类!怎么还有好坏之分了呢?”
在那一次的誓师大会上,叶长庚的心里第一次对蒋介石的革命理论产生了质疑。
“四·一二”政变爆发后,蒋介石反革命的真实面目暴露无遗,也正是从那之后,叶长庚眼中的军队也开始“变味”了。
当初在北伐军的时候,团里的党代表给大家所传播的思想都是正确的、积极的,记得当时的党代表告诉叶长庚等人:
“穷人要想不受欺侮,就要联合起来,把骑在穷人头上作威作福的北洋军阀、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统统打倒。”
可到了国民党军队中,政治协理员在政治课上所传播的思想,除了“反共救国”就是“党外无党,党内无派”。
课堂之上,教官说得头头是道,可这些理论与思想,在叶长庚看来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
他不禁想问:既然你说“党外无党”,那么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共产党又是什么呢?
既然你说“党内无派”,那国民党里的“黄埔系”“土木系”又如何解释呢?
国民党虚伪的面容已经显现,此时,叶长庚的脑海中忽然想起了团党代表曾说过的一句话: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二、带着“厚礼”投奔红军
从1927年下半年开始,叶长庚所在的部队里,流传出了许多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故事。
有人说,在井冈山根据地上,地主劣绅全部都被共产党给打倒了。
农民分到了粮食,分到了屋子,甚至还分到了田地!
有些士兵没什么文化,他们说共产党的工农民主政府是“泥腿子掌印把子”,村长、乡长、县长,全都是庄稼汉来当。
这些话传进叶长庚的耳朵里,他的心里也暗暗高兴,如果这些传言都是真的,那穷人真的就是当家做主人了!
此后,叶长庚在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姓徐的瓷窑工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叶长庚发现,这个姓徐的工人其实就是工农红军的联络员。
由于叶长庚对共产党一向抱有好感,所以他并没有举报此人,反而多次给此人执行任务提供方便。
也正是从那开始,叶长庚与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9年,叶长庚所在的部队被调往吉安驻防。
当时,吉安地区也在闹革命,贫苦的农民为了活命纷纷拿起了武器,去反抗地主劣绅的压迫。
有一天,叶长庚的班在一间茅草屋里捉住了6个暴动队员。
叶长庚身为班长,按理说,遇到这种情况应当第一时间上报连部,可如此一来,这6名暴动队员大概率会被处决。
这6个人基本都是二十来岁的庄稼汉,身上的衣服也全都缀着补丁。
同为庄稼人出身的叶长庚不忍心送他们去死,于是便冒险给6人松了绑,叫他们跟在自己队伍后面。
叶长庚班里的士兵也都是穷苦出身,他们一向为叶长庚马首是瞻,所以见此情形也没有多说什么,一切都按照班长的安排去做。
临行时,叶长庚还不忘嘱咐6人道:
如果遇到有人来问,你们就说,你们是“叶班长雇的挑夫”。
在叶长庚的帮助下,那6个暴动队员得以成功脱险。
可叶长庚不知道,在那6人中,有3个是共产党员,这一次发生在吉安的暴动,就是由他们几个组织的。
当天晚上,这几人以“请叶长庚吃饭”为由将他约到了一处地点,在那里,叶长庚知晓了他们的真实身份,并且正式与共产党建立了联系。
几个月后,共产党的地下联络员告诉叶长庚:
“团部里已经有人怀疑你的身份了,你要做好准备,一有机会,就投奔红军吧!”
叶长庚的心里其实早有此意,只是迟迟等不到机会罢了。
他心想:既然如今团部已经有人怀疑他的身份,那么他干脆带着手下的兄弟起义好了!
1929年12月上旬,叶长庚所在的部队被调到离吉安不远的孤江边上与红军作战。
叶长庚当时接到上级命令,要他带领两个班的战士担任前卫搜索任务,他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投奔红军的好机会,心中暗暗窃喜。
出发前一天的晚上,叶长庚偷偷对手下一个排的弟兄讲了红军是什么队伍,以及他要投奔红军的打算,启发大家弃暗投明,参加红军干革命。
一开始,这些战士们有点害怕,可后来经叶长庚的再三说服动员,又见他的态度很坚定,都表示愿意跟着他一块投奔红军。
这天凌晨,星星还没落下,地上覆了一层薄霜,叶长庚带着队伍出发了。
当时叶长庚的排里一共有三个班,按照事先约定,三个班在孤江边聚齐后才能开始渡江,共同奔赴井冈山。
哪承想,后面那个班里出了一个叛徒,团部得知此事后派出了重兵追剿,该班十三名战士全都因此牺牲。
好在,叶长庚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地指挥其余两个班抢渡孤江。
就这样,叶长庚带着二十二名战士、2挺重机枪、8支步枪投奔了红军。
按照当时红军内部的规定,凡是带武器来投奔红军的,一律有赏。
所以,在成功起义后,叶长庚等人不仅都领到了50块大洋的赏钱,而且还受到了彭德怀的接见。
三、16年只升了半级
投奔红军后,叶长庚被编入了特务队的机枪大队任大队长。
1930年7月,叶长庚光荣入党。
此后,叶长庚跟随着红军南征北战,吃了很多苦,也立了很多功,逐渐从机枪大队的大队长,晋升到了赣南独立十二师的师长。
1932年,独立十二师刚成立时,只有五百多人,人员大多是当地地方武装编入,武器装备较差。
部队组建后,辗转活动在上犹、崇义、南康、赣县一带,打了衙前、马石井、唐江的地主保安团,缴枪百余支。
部队边打边进行扩充,边打边进行土地革命斗争,发动群众,扩大苏区根据地。
第三次反“围剿”之后,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革命口号下,又调动九十个师,五十万兵力,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反“围剿”。
广东余汉谋的第一军进到上犹、崇义、南康一带,分兵几路对红军进行“搜剿”。
这时,独立十二师刚刚打下南康的唐江镇。
兵力扩充到近一千八百人,缴获了四门迫击炮,四挺机关枪,步枪也都换成从国民党军手里缴来的好枪,装备得到了改善。
此时,驻上犹的敌两个团自西往东,驻赣县的敌两个团自东往西,两路夹击,向独立十二师扑来。
独立十二师迅即北上,到南康的马石井,在马石井尚未歇脚,敌军随后赶来,妄图抢占板桥镇,堵住红军的去路。
当时地形势对红军十分不利。
马石井到板桥镇,相距八十里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板桥镇,我军将南北受敌,而东西两面都是大山,无路可走。
因此,红军必须奔袭八卜里,先敌占领板桥镇,往遂川方向撤退,方能突出敌人的尾追和堵截。
叶长庚把这一情况告诉政委魏恒、参谋长童山,哪承想,魏恒却不以为然地摇摇头说:
“叶师长,我看情况不至于像你说的那样严重吧?敌人四个团,我们有三个团,大不了跟它硬拼一场。”
魏恒此人是知识分子,口才很好,但实战经验几乎为零。
他没有全盘估计当时的局势,没有意识到,在这样的大山区与敌作战,一旦被敌人咬住,部队就很难脱身了。
双方迟迟没能达成一致,部队只好暂时转移。
几天之后,叶长庚突然患上了疟疾,头昏眼花,四肢无力,根本没有办法指挥部队作战。
当十二师在遂川县与独立一师接头后,军区批准叶长庚到后方医院养病,如此一来,队伍的临时指挥权就交到了代理师长田海清的手里。
在叶长庚养病期间,敌人对湘赣南部的上犹、崇义根据地大举进攻,独立十二师在返回上犹、崇义根据地时,遭到敌人伏击。
由于敌情判断不明,指挥官将敌人四个团错误地估计为一个团。
师政委魏恒没有听取代师长田海清的意见,坚持不撤退,顶着硬打。
结果在崇义县过埠、禾兴一带大山上打了败仗,部队损失五百多人,枪两百余支。
随军行动的中共河西道委书记陈默然同志,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一些不坚定的党员和经不起艰苦环境考验的人,也离开了红军部队。
独立十二师的失败,给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致使上、崇根据地大部丧失,也引起了中央军委的注意。
战斗后,师政委魏恒被逮捕,追究其应负的主要责任。
而身为独立十二师师长的叶长庚也被撤销了职务,给予留党察看的处分。
病愈后,叶长庚被调任红八军二十二师师长,此后便一直负责部队的后勤工作。
1948年11月,叶长庚升任50军的副军长。
从1932年升任独立十二师师长,一直到1948年升任50军的副军长。
在这16年的革命斗争中,叶长庚仅仅只升了半级,这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小结
1955年,全军实行军衔制,当时,负责这一工作的是罗荣桓。
当考虑给叶长庚定军衔时,罗荣桓坏犯了难。
如果按照革命资历,叶长庚完全可以配得上一个“中将”衔,可考虑到他当时的职位,显然“少将”衔更加合理。
两难之下,罗荣桓干脆直接找到了叶长庚,询问他的意见。
叶长庚闻言激动地表示:
“授予我少将军衔就足够了。我曾经就是一个给人出苦力的脚夫,如今竟能做到将军,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啊!”
1955年,叶长庚被中央军委正式授予少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