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马家和曹家的渊源
提到三家归晋,就不得不从西晋的实际奠基者司马懿说起。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才智是诸葛亮最大的对手,而且,他还比诸葛亮命长,可谓是笑到最后的人。
司马家出身显赫世家,在汉朝一直是世家大族。当年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担任洛阳令一职,而后世威风凛凛的曹丞相,当年还是个愣头青曹阿瞒,曹阿瞒得到老上司司马防的提拔举荐,担任洛阳北部尉一职(类似公安局长),这算是曹阿瞒初入职场的第一个阶梯。
哪成想汉室倾颓,董卓之乱,曹阿瞒就以敢孤身刺杀董卓闻名于世,经历血与火的历练,青涩的曹阿瞒蜕变成了目光高远,有勇有谋的曹操。官渡一战,更是击败了根红苗正的世家大族代表袁绍,接手了袁绍的势力,手中还握有汉献帝这张王牌。一跃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方霸主。曹操对司马防是很感激的,一直想把司马家收归麾下,对老上司司马防的几个杰出的儿子,曹操也多多少少了解一些。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荐司马懿为上计掾。上计掾是干嘛的呢?就是代表本郡领导到首都汇报工作,东汉是农历十月到次年九月底为一个财政年,因此上计掾在十月后出发,正月初一前必须到首都,参加正月旦会大典礼,向有司上交“计簿”。对接的有司就是尚书台三公曹,所谓“典天下岁尽集课事”,而建安年间尚书台的实际负责人,正是荀彧。堪称与曹操是创业的最佳拍档和合伙人。
二、司马懿的惊险入仕之旅当时曹操正任司空,听说司马懿的名声后,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虽然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彼时的曹阿瞒,但司马家最有想法的司马懿,作为世家大族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教化,眼见着东汉政权已经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阉宦之后(曹操父是宦官曹腾养子),不想屈节在曹操手下(司马家是名门望族,从心底讲,是瞧不起阉宦出身的曹操的)。
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晋书·宣帝纪》便借口自己得了风痹症,卧床动不了了。曹操不相信,派人假扮刺客,夜间去试探司马懿,司马懿还真淡定,刺客举剑,他也还一动不动躺在那里,像真染上风痹一般。曹操不知道是真相信了,还是不想强人所难,反正征辟一事不了了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丞相以后,再次征召司马懿为官,这时的曹操,权倾天下,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他给了司马懿两个选择,要么当官,要么坐牢(估计装病也被看穿了)。司马懿立刻选了前一条路(这时的曹操也不是7年前的曹超,天下局面也不同7年前,曹操的成就,足以掩盖他的出身)。……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于是,使与太子游处,迁黄门侍郎,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寻转主簿——《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原本想要保持东汉士人的尊严。然而,面对曹操的暴力威胁,他最终还是低下了世家和读书人高贵的头颅,“惧而就职”,甚至日后还积极劝进曹操称帝。
其实,人物也好,事件也罢,是一个慢慢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由司马懿的进退失据就可看到,一个原先想独立于权力之外的人,最终还是匍匐在权力的刀下,日后更成为掌控权力的执刀人。估计连司马懿自己都没想到司马家日后能问鼎皇位,他最初的入仕,不过是保命,保住家族荣耀罢了。曹操把他分给了长子曹丕,开启了司马懿和曹丕的相互成就之路,从此,司马懿辅助曹丕争夺太子之位,篡夺了大汉天下,他自己也成了曹魏的肱骨之臣。
据说当年曹操活着的时候,曾做过一个梦,三马同食一槽,曹操惊醒后很是犯忌讳,就拿出官员花名册,思量检索,越思量越觉得这个梦是映射“司马懿”。曹操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更加忌讳。但毕竟司马家对他有恩,司马懿也是他逼着出山来当官的,更何况曹操爱才,而且,司马懿一直表现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丝毫逾矩不妥之处,曹操对如何处理司马懿是很纠结的。最后,曹操找来儿子曹丕提醒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但曹丕和司马懿在击败太子之位的竞争对手曹植时,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曹丕可一直把司马懿当成心腹爱将,自然是力保司马懿。加上司马懿从曹丕那得到风声,更是夹起尾巴做人,勤于职守,废寝忘食,甚至还为表忠心,劝进曹操,最终,让曹操渐渐放下防备,保住了一条小命。
参考资料:《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