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去翻阅史料,就会发现,关羽攻打荆州之战,有很大的门道。首先,关羽进攻襄樊,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这个时间,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刘备与曹操在汉中相争,最终击退曹操,夺取汉中。所以,可以发现,关羽的军事行动,是紧接着刘备夺取汉中之后进行的。史书记载,关羽之所以要出兵,是为了趁着孙权进攻合肥,曹军主力集中在合肥一带,而攻取整个荆州,将曹操驱逐出荆州。这样看来,关羽的军事行动应当是一种战略进攻。
但是,很有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况,关羽的军事行动,是一种以攻为守。当时,刘备刚刚取得胜利,夺取汉中,而曹操也并不甘心就这样丢掉汉中,所以他在汉中以北,部署兵力,大有反攻之势。对于刘备而言,一来汉中是川蜀的屏障,一旦汉中丢掉,那么川蜀一代必然会面临曹操更大的威胁;二来建安24年七月,刘备已经称汉中王,如此一来,汉中更加不能丢,然而曹操此时并没有死心,而刘备对汉中的统治也并不稳固,所以他需要关羽出兵去牵制曹操,以使得自己在汉中稳固立足。从这个意义上讲,关羽出兵,实际上是在防守。如果按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那么在孙权攻打合肥无果,而关羽又击败庞德的情况下,实际上此时关羽已经让曹操感觉到威胁,所以即使撤军,也已经起到了在荆州一线牵制曹军的作用;而孙权此时也已经更换了大都督,这预示着肯定有大动作。所以,此时如果撤军,则战略目的就达到了,同时荆州也能守住。
但是关羽却没有即使撤军,一来是因为进展的太过于顺利,曹仁被打得不敢出来,曹操派来的援军也被击败(于禁,庞德),而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这一切让关羽以为襄阳和樊城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再者,因为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大封功臣,关羽急于证明自己,所以他继续围攻。
如此一来,他的行动就起了反效果。对于曹操一方而言,本身就已经把重心转移到荆州一线,但关羽依旧不依不饶,这就使得曹操决心和关羽死磕到底,于是又派徐晃来援救曹仁;而对孙权一方而言,刘备集团最近太顺了,赤壁之后,刘备先是取得了贵阳,长沙等荆州四郡,接着又取得了益州,而后击败曹操,取得汉中,现在关羽又在荆州一带连连获胜,这让孙权集团产生了危机感。于是,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很清楚了,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败走麦城,最后被杀,刘备集团彻底从荆州退出。
纵观整个过程,孙刘的联盟在此时破裂,已经是在所难免,原因如下:其一就是前文所说,刘备集团的势力扩张太快,孙权集团感受到了极大的危机感
其二,因为孙刘两家对于荆州的问题,早有矛盾。。在赤壁之战后,孙权就向刘备索要过刘备在荆州控制的区域,刘备借口没有立足之地,一旦有了新的地盘,就立即归还。当刘备夺取益州之后,孙权曾经试图通过孙夫人带走阿斗,从而要挟刘备让出荆州,但计划失败。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说明孙权已经准备使用非和平途径解决荆州问题,但刘备没有察觉,或者说刘备没有太当一回事。
其三,刘备的扩张破坏了曹孙刘势力的平衡。孙刘联盟的基础,就是曹操势力太大,唯有联手才能抗衡。而赤壁之战后,孙权和曹操基本山没有大的行动,而刘备则是大杀四方,显然,此时表现强势的,已经是刘备。孙权方面当然认为,这个联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故而,在关羽攻打荆州的时候,孙刘两家,早已经没有了在联合的可能,关羽的失败,从他击败于禁而没有撤军的时候,已经注定了。至于刘备死后,孙刘为何能够再次联合,是因为刘备金国猇亭之战后元气大伤,对于孙权集团已经没有威胁了。
而即使在关羽攻打荆州时,孙权与刘备联合,也是没有胜算的。在关羽起兵之时,孙权已经对曹操控制的合肥用兵了,但是并没有任何进展。而曹操虽然对关羽足够重视,但关羽的实力远没有达到能够拿下荆州的地步,且看其取得的最大战果不过是击败了曹操的援军,在此之后,连曹仁只剩下几千人驻守的樊城都没有能拿下来。徐晃的援军一到,关羽立马失败。
所以,曹操事实上只需要徐晃和张辽(张辽曾经在合肥大败孙权)两位将领,带领足够的兵力,就能完全限制孙刘两家的联合攻击(因为曹魏的人口几乎是孙刘两方人口相加的两倍,且孙权军队陆战不行),孙刘能自保就不错了,何谈击败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