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末年,民生困苦,朱元璋带领平民起义,成功推翻元朝统治。
然而,明朝建立初期的开国将领中,一些元勋并未善终,他们不是战死在疆场上,而是命丧于他们自己执迷不悟的上司之手。尤其是刘伯温的离世,对大明的影响深远。
在朱元璋建立政权之初,刘伯温就看透了朱元璋多疑的本性。尽管他本想功成身退,远离政治纷争,但官场却变化无常,不得已让刘伯温不得不选择退出。朱元璋曾试探刘伯温对李善长的看法,尽管二者关系紧张,但刘伯温深知他和李善长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李善长若死,他也无法幸存。
为了缓解朱元璋的杀意,刘伯温竭力夸奖李善长,但朱元璋对李善长仍心怀猜疑。面对这种局势,刘伯温在第二年申请告老还乡。
然而,他的退出并不代表别人放弃对他的追击。胡惟庸和李善长一直与刘伯温水火不容,二者趁机对朱元璋谎称刘伯温心怀异志,挑拨朱元璋对刘伯温动手。刘伯温多次请求面圣,却遭到婉拒。
受困于无法见到朱元璋,刘伯温积劳成疾,最终病倒。胡惟庸闻讯赶来探望,但明显心怀不轨。他虚情假意地递上一方药方,刘伯温服用后感觉千万颗石头在腹中碾压,显然是中了毒。刘伯温欲向朱元璋报告此事,却屡次碰壁。
朱元璋对此事的默许使得胡惟庸敢于对刘伯温下手。
朱元璋之所以对刘伯温心存偏见,并非仅因多疑。朱元璋虽然崛起于农民身份,但他的眼界和文武素养远远不及知书达理的刘伯温。
在军事行动中,刘伯温智谋出众,威望颇高。而他在元朝时的官职虽小,但出身却已经颇为不正规。这一切都表明朱元璋和刘伯温并非同路人。朱元璋坚信“非我族类,必有异心”。从这个角度看,刘伯温本就难以长寿。
刘伯温的离世对朱元璋是个沉重的打击。尽管刘伯温的存在对朱元璋的统治构成威胁,但刘伯温在政治辅佐和制定政策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失去了这位得力谋士,朱元璋逐渐感到疲惫不堪。
有历史学家分析,如果刘伯温仍在人世,大明或许能够延续三百年。
或许刘伯温能否在朱元璋邀请下重新出山,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然而历史不容假设。刘伯温,这位锦囊军师,英明神武的人物,最终却在朝廷的毒手下黯然离世。
他留下的是对后人的教训,对这段历史的深思。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本文出自百家号作者无风却起念,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