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太,在博物馆看到一个破旧的针线包,对大家说:这是我的
博物馆珍藏的都是过去的东西,除了价值连城的文物,还有一些有重要纪念意义的物品,比如军人用过的枪、穿过的衣服等,今天的故事从一个被珍藏的针线包开始说起。
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在参观博物馆时,发现了一个抗战时期的物品,八路军用的针线包,她立刻说这是自己的,在场的人都不相信,工作人员过来问她是谁,她告诉大家,自己叫朱文起。工作人员大惊,原来她就是曾经的“特等功臣”,这是怎么回事呢?
朱文起是山东人,出生于1905年,由于家里贫穷,从小没读过书,长到成年后,父母在邻村给她找了个婆家,先后生了3个孩子,日子过得也很困难,但一家人还算是幸福。
可惜1940年,当地爆发了大饥荒,她的丈夫因病去世,朱文起一个人抚养3个孩子,可知有多艰难。她白天去乞讨,晚上照顾孩子,就这样抚养孩子长大的。
1941年,一个人找到了朱文起,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这个人就是他的侄子游文斋。游文斋早年间参加了八路军,多年来一直在抗日。
这次来找朱文起,她的第一直觉就是,难道游文斋被日本人通缉了?结果游文斋见了她,寒暄了几句就说,婶子能给我们当交通员吗?
交通员听起来很简单,就是送个情报,但一点都不简单,要及时把情报送到,不然就会延误战机,朱文起没有文化,虽然也想为抗日出力,却担心自己胜任不了,就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侄子游文斋说,没文化没关系,只要能尽快把情报送到就行了,不过当交通员是非常危险的,如今敌人对八路军进行了全面封锁,情报很难送出去。
朱文起现在是个乞丐,可以利用这个身份作掩护,把情报送出去,而且她非常聪明,面对意外情况也能从容应对,这也是游文斋找她的原因。
为了国家存亡,朱文起毫不畏惧,担起了交通员的重任。在乞讨的时候,她的身上会装一个针线包,一方面是用来缝补衣服,另一方面是把情报藏在里面,这样就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
靠着乞丐身份的掩护,朱文起成功地瞒过敌人的眼睛,一次次把情报送了出去,因为工作非常出色,1941年她也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打了很多败仗,所以加紧了对中国战场的力度,增加了扫荡的次数,而且搜查也变得更严了,传送情报变得十分艰难。
这一天,上级给朱文起一个任务,把一批抗日宣传单送去定陶县城。她拿来自己乞讨用的篮子,把宣传单放在最下面,上面放上乞讨来的食物,有剩菜剩饭啥的。
来到定陶县城,门口的日军对进城的人进行仔细的搜查,什么都不放过,要是这么进城,传单肯定会被搜出来。
朱文起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她找了个不认识的伪军,拉着他满脸笑容地说,大兄弟,我是你老家的大嫂子呀,几年不见混得不错呀,现在都这么威风了。
这个伪军根本不认识朱文起,但老家的嫂子确实有,也不知道是哪个了,听着她说自己混得威风,心里也是洋洋得意,就对朱文起简单地搜查了一下,就放他进城了。
虽然进城了,但这次还真的很危险,时间长了,她也引起了日伪军的注意。毕竟乞丐去要饭,通常都在附近,但朱文起经常去很远的地方。所以有一次朱文起去送情报,就被伪军拦住了。
他们对朱文起进行了仔细地搜查,啥也没搜到,因为她把情报放在了贴身的针线包里。虽然没找到证据,但伪军准备把她抓回去,好好审问一番。
要是被抓回去,想出来就难了,朱文起立刻坐在地上撒泼大哭,说日伪军欺负一个要饭的叫花子,引来了很多人的围观。他们都对日伪军指指点点,日伪军脸上挂不住了,就踢了她几脚,让她快滚。就这样,朱文起摆脱了日伪军,及时送到了情报。
定陶县长是个汉奸,八路军准备除掉他。1945年,这个县长带着自己的武装,去抢老百姓的粮食,他的老窝空虚,是消灭他的大好机会。
这个情报还是让朱文起送出去的,200多里的路,她一天就跑了个来回,情报送到时,她直接晕了过去,整个人都虚脱了。因此这次立下了大功,所以上级授予朱文起“特等功臣”荣誉称号。
建国后,朱文起本来可以去妇联工作,但她还是觉得自己没文化,胜任不了,就申请回家做了农民,她的过往也从来没告诉任何人。
直到看到了这个护送了多次情报的针线包,没想到组织上还把当作文物珍藏在博物馆,让朱文起十分激动。人们才知道原来这个农妇竟然是个特等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