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毛主席动员千万知青上山下乡,为何邓公复出不久,便终结了政策?
迪丽瓦拉
2025-07-10 00:34:00
0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毛主席就号召广大城市青年到农村去、支援落后地区发展建设,无数知青响应政策上山下乡,将汗水洒在了离家遥远的地方。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争取在未来的18年内,动员超过350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中央两位领导人都如此重视此事,政策就大力地推动了下去。

不过在1976年毛、周两大伟人相继去世后,上山下乡就不再那么火热,1978年邓公复出并有了很大领导权后,开始逐步组织知识青年返城之事,最后也是在邓公的主导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被彻底终结。

那么毛主席当初为何要大力提倡上山下乡?后来邓公又是为何要终结主席定下的政策呢?

要深入理解一件事情,必须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不管是毛主席的选择还是邓公的选择,都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个方面都很困难,相比较起来,城市要比农村好一点。城市至少有些工业基础,商业来往也会多一些,有底子在恢复和发展都会快一点。

而广大农村基本都只有农业,先前连年的战争对农村的破坏非常大、征粮任务比较重,许多农民生活特别困苦,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早前又去参军了,所以就靠农村自身的生态来恢复正常运转极其艰难。

如何让整体社会早日回归正向发展、尽量争取平衡,是毛主席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他号召上山下乡的一个原因。

另外,1954年,中国派出了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想借鉴一下苏联的发展经验。代表团实地了解到苏联当时在开展大规模垦荒运动,与以往主要使用罪犯不同,此次垦荒动员了大量城市青年,很好地解决了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代表团回国后向中央汇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也从中受到一些启示。1955年中国正在推行农业合作化,恰好有一批河南省郏县的中学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参加农业劳动。

这个例子让毛主席非常高兴,他批示“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所为的”。这句话鼓励了许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不过要指出的是,一开始上山下乡并非强制性政策,只是部分人自发的行动,直到特殊年代的到来,局势就产生了变化。

1966年大运动开始后,社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高考停止让很多学校出现了学生滞留的情况。

原本学校是要为毕业学生分配工作的,但整体混乱之后,可分配的岗位有限,学生就滞留得越来越多。加上当时运动逐步深入,群情已经有些失控,这大批空余时间多的学生受到影响变得激进,以至于在学校里都闹起了运动。

其他很多城市的单位、工厂也是类似的情况,受到运动波及而使得停产,停产后又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运动。

如此种种,给社会增添了太多不稳定因素。对中央来说,怎么解决这些群体的出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鉴于这样的背景,毛主席决定推动上山下乡,让更多的知青插队到农村。

这是他经过综合考虑后才确定下来的,主席是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人,他见到许多年轻人高谈阔论,所提出的思想完全不顾实际,这种光学习不实践的方式就是在建造空中楼阁。

所以让这群对底层生活认知不够的人去农村劳动生产,一方面为他们找到一个出路,让城市、农村劳动力更加平衡,一方面也使这个长期脱离实际的群体通过劳动接受再教育。

毛主席的初衷是希望让劳动与知识相结合,而不是分化。同时,也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让群众更平等。另外,大量人口涌入农村就可以增加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可谓一举多得。

只是,后面的发展脱离了他的想法,还出现了很多问题。

在推进上山下乡的过程中,地方上对政策进行了扭曲性执行。主席是倡导知青能主动,但是执行之时却弄成了强制,城市里所有家庭几乎都要将孩子送到农村插队,如果拒绝,可能就会被划成右派,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个人。

在分配时,相关管理部门也是一刀切,完全不考虑实际情况,使得知青工作的地点特别混乱。

当初上山下乡去是容易,返回却特别困难,直接回去会被当成是“逃兵”、“右派”,偏偏很多城市青年是完全不适应农村生活的,所以很多人心里都憋着火。

到最后,出现了一些群体事件,给这场运动造成了巨大阻力,如此多的社会层面问题,邓公看在眼里,也真心想要解决它。

1978年2月1日,邓公复出工作数月,便在听取四川省委汇报时指出:解决下乡知青问题,归根到底是城市工业发展。城市发展以后,就能开辟出很多门路,让更多人有就业的机会,社会才能稳定。

3月28日,邓公与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再次说及此事:现在搞上山下乡,这不是长期的办法,农民不欢迎。拿四川来说,本来就平均一个人不到一亩地,城市人下去以后,实际上是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

随后邓公再一步步推进,先是调整重心,将国务院知青办由农林部代管,改成了国家劳动总局党组领导。随后又通过改革开放增加了很多岗位,保障了农、林、牧、副、渔、工的全面发展。

最关键的是,邓公不再要求各地动员城镇知青上山下乡,知青回家也不会受到任何处罚,知青办还并入了国家劳动总局,这项政策就悄无声息地画上了句号。

话说回来,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双面的,上山下乡影响了两千多万人,虽然引起了一部分知青的不满,但也的的确确改变了很多人,不少知青通过劳作,看到事情的本质,开始否定原本不切实际的思想,变得更加务实。

艰苦条件的磨练,还让许多人的意志力得到了提升,他们回到城里后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管是毛主席还是邓公,他们都是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对国家有益的事,建国之初中国就跟美国不睦,跟苏联翻脸后更是面临了全面封锁,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本没那么多机会去容纳过剩的劳动力。

而邓公力主改革开放后,中国与西方世界交好,工业化、商业化的发展多了许多岗位,这才让更多人有了工作。所以,单单去评价谁对谁错,这都是不客观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杰出名将,与廉颇、白起、王翦等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更是位居其中的第一。他的战...
原创 他... 《论语》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世间的苦难,不是欲屠杀弱小,就是要成就英雄。 “沉舟侧畔千...
原创 1... 1955年,全军大授衔的前夕,评衔小组将名单提前拿给了毛主席审阅。毛主席拿过名单,看到一半突然抬头问...
原创 李... 明朝历史上,首辅之位变幻莫测,人事百态。在这漩涡般的政治斗争中,一个月的辉煌与沉沦都可能成为政治生涯...
原创 如... 谈到李莲英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太监之一,对晚清时期的历史产生了长期...
原创 实... 自“安阳曹操墓”一经发现,关于其真伪的争论就如影随形,纷至沓来。然而,当我们看到由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
原创 为... 为什么商鞅去世名声非常差?最大的疑惑,秦国怎么那么快就亡了? 秦国从秦献公时代,变法就已经开始了。国...
原创 功...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俘虏了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军官,这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被送到战犯管理所关押改造。...
原创 越... 越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比较熟悉的国家,当然了更多的时候人们对于它印象还徘徊在建国初期我们对这里的援...
原创 二... 这是拍摄于解放战争后期的一张老照片,四野和二野的五位首长合影,很多人都没有看过这张照片,其收藏价值和...
原创 滇... 在中国近代历史长河中,有一支部队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他们就是源自滇军的西藏军区山地第52旅,...
原创 1... 2000年,四川成都老人彭家惠将一个名为《中国故事》的杂志社告上了法庭。原告诉称,1988年4期《中...
原创 明... 中国武侠影视剧常常以明朝时期的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为题材,其中一些剧集如《新龙门客栈》、《锦衣卫》、...
原创 孙...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大儒董仲舒的名言,反映了维护君主权力和维稳“君臣”关系的观念。然而,这...
原创 小...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24个朝代。在这片土地上,王朝的更迭,往往伴随着一场又一次,人命堆砌的...
原创 明... 引言 “子不孝,父之过”,这句话在皇族当中,同样很关键。家庭当中,到了父亲晚年时,兄弟之间难免会因为...
原创 唯...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不管是对历史还是对企业来说,这都是经久不变的必然规律。 然而,有一个企业却打破了...
原创 日... 上个世纪的日本侵华战争,持续了14年。在军国主义思想的支配下,日军疯狂入侵,滥杀无辜,所攻占之地,尽...
原创 他... 如果蜀国没有了诸葛亮,谁是诸葛亮最佳接班人呢? 公元234年10月8日,诸葛亮在五丈原(今宝鸡境内)...
原创 2... “你们就让我去吧!这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2007年12月26日,重病缠身的华国锋急切地对家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