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你们的内生动力了,很好!你给我讲讲下一步怎么干。”在塘约村,周建琨见到左文学就这样对他说。
这一天是2014年8月16日,塘约村尚在土地丈量确权之中。
左文学汇报了成立农业、建筑、运输各专业队的情况,还讲了要建三个基地……他把已经做的,正在做的和准备做的都说了。
“你们看,只要支持一下,他们的内生动力就会爆发出来。”周建琨这话是对一同来的区、镇党委领导说的。
他还说,“有些事,是要领着农民干的,有些是农民已经干起来了,我们要跟上。”
周建琨此后在很多场合说到塘约村,讲基层的内生动力起来后,会产生不少首创,首创一旦出来,党委、政府怎么办?他说:“要去学习,去补位。不能落在后面,更不能阻挡。”
我在一个夜晚访问了周建琨书记,“夜访”是因为他忙。我注意到左文学现在常说的“内生动力”,还有干部们说的“农民的首创”,都来自“周书记说”,这是安顺现在的话语和意识中重要的东西。我感到有必要去追寻更深入一些的理解。
周建琨是从农民的贡献说进去的,他说:“新中国的成立,靠农村包围城市,农民的贡献非常大,这不用说了。就说改革开放以来,去东部和城市打工的多数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两亿多农民离乡离土去打工,在哪里都是用最长的劳动时间,干最辛苦的活,为东部的建设,为城市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们自己的家乡现在还很穷。”
是的。
“所以,”他说,“我们今天扶贫,怎么帮扶都不为过。但是,最重要的是农民自身要产生内生动力。”
他接着说:“内生动力出来了,就可能出现种种新的做法。上级如果认为以前都没有这样做过,不妥。那就会把农民的首创熄灭。从这一点讲,我们也要警惕体制束缚农民的首创。”
他还说:“中国农村这么庞大的群体,要引向致富不容易,农民在最基层的首创是走向发展进步的首要因素,党委和政府要及时补位,就要敢于担当。”
他告诉我,他读了毛泽东当年亲自编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部书,很感动,很受教育。他说毛主席当年是那样一心一意地为使“六万万穷棒子”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工作。他从手机里点出当年毛主席写在安顺马鞍山合作社调研报告上的按语,那是一张影印照片,我看到毛主席在一张稿子上修改得密密麻麻的文字,最后一段话是:“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党的县委应当起主要的领导作用。”
我于是领略了“内生动力”和“农民的首创”之间的关系,也理解了周建琨为什么说,有些事是要领着农民干的,有些是农民已经干起来了,我们要去学习,去补位。
现在周建琨再次来塘约,他对左文学说:“你们有了合作社,还要有电商平台,要有新型的金融中心。”
左文学听得似懂非懂,但他会去买书看。这个二牛从琢磨种药材、养猪养牛那时就买了种植养殖的书来看,还看股票的书。这次他去买书看,很快知道了要学会运用网络、电话建立销售渠道,而不只是把产品弄到市场上去叫卖。他还琢磨了“互联网+”,考虑怎么弄“互联网+塘约+蔬菜”。
什么是“新型的金融中心”?就是如何运用确权后的土地、山林等生产资料,向银行融资贷款,使农村资源变资金,用来发展集体经济,而不是依靠招商引资等外来老板的资本。
左文学说,周书记每次来,说的话不多,但我都要拼命看书学习才能懂点。左文学家里没书柜,读的书在床头、厕所、浴桶旁边随便放着。我由此看到这是个会阅读的村党支部书记,再次感到一个领导者会阅读,这个地方才会有前途。
左文学说这次周书记还嘱咐,你们的土地确权了,还有山地、房屋可以确权,你再全面想想,争取搞个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行不行?左文学还不知要怎么做,就说行。
2014年10月,安顺市农委把塘约定为全市深化农村改革试点村,称之“拉开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序幕”。
今春,他们已是贵州省农村产权“七权同确”第一村。
什么是“七权同确”?
他们的意义在哪里,他们是怎么做的?
初听这些,都是我陌生的。
我感到了这远山深土里确实涌动着改革,但没想到,这村里的改革,也首先要触动村干部的利益和灵魂。
先说有哪“七权”?
他们告诉我,除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还有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财产权,小水利工程产权。
为什么要七权同确?
前面说过,农村的“四地”问题,塘约也有“违规占地”问题。这是指把集体的土地,荒坡地或林地占为己用,或种植,或建房。当对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全面进行确权时,那些侵占集体耕地的行为就在确权中显露出来,就该归还集体。
你可以仔细看到,上述七权,全都指向:巩固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怎样来理解和看待这项工作的意义?
生产队散伙三十多年了,村里出现了不少村民侵犯村民利益、村民侵占集体资源的行为。纠纷发生时,怎么解决?
“看谁的拳头大?”
“看谁兄弟多?”
“看谁有权力?”
……
那侵占,有的是强占,霸道出来了。
管?还是不管?
尤其是村民侵占集体资源的现象,多年来,存在村干部不愿得罪人或不愿管、不敢管的情况,以致集体资源被随意占用。主要有以下三种现象:
一是建房侵占集体土地。山村的房屋,距离土地近。比如说,他的宅基地只有100平方米,建的时候,往往扩宽挤占到120平方米,甚至更多,这就蚕食了集体土地。
二是占用集体沟渠。大集体时候修建的沟渠,在生产队散伙后年久失修,渐渐废弃。有些承包地紧靠沟渠的人家,把沟渠挖平占为自己的田地。
三是占用集体山地。土地承包到户后,荒山无人管理,部分村民在山上开荒种玉米,久而久之,那山地就变成“他家的”了。如杨家院组有五十亩荒山,一户徐姓人家就开荒了近20亩,三十多年来一直是徐家耕种。
这些情况,管还是不管?怎么管?
比如怎么看待在荒山上开荒种玉米这件事情?这荒山要是荒着也是荒着,比起那些违约撂荒了责任田的事,这件事是有功还是有过呢?如果他们家多种这几十亩日子比别人好了,那不是“劳动致富”吗?
要是不管,这山地分明属于集体资源。
左文学汇总、梳理,发现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矛盾有十七种。
老年协会则在调查盘点中指出:有不少问题出在村干部身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我现在感觉到了,这里确实存在一场深刻的改革。当改革改到干部头上了,怎么推进?
左文学去向毛主席请教。
他从《毛泽东选集》第三卷里读到《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看到毛主席开篇就写道:
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他说他受到启发,感到首先要解决四种人的问题。
“哪四种人?”我不无好奇。
“村委、党员、村民组组长和村民代表。”他说这四种人不是都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个别”。又补充说,这个“个别”虽然不止一两个人,但比起一般群众,这些有问题的干部毕竟是少数。我们先解决好这“个别”的问题,一般群众就好办了。
我隐约感觉,毛主席当年大约想不到,多年后会有一个农村支部书记这样理解他的“一般和个别相结合”的意思,但是左文学学而有用。
他首先去做前任党支部书记的工作。因为调查反映,前任党支部书记私占集体的荒坡耕种。这集体的荒坡地不属于他的责任田,土地确权要分清集体使用权和个人责任田使用权。再有,他还私占集体荒坡地建房。现在怎么处理?
前任支书支持了村支两委现在开展的确权工作,把耕种的集体坡地完全归回集体,一共有两块,共1.2亩。
那么在集体坡地上建房怎么办呢?
村支两委讨论,大家认为建房也不容易,不能把房子推倒,于是讨论了一个价格,按每平方米50元计算,让当事人把钱交给该坡地所属的村民组,这个宅基地的使用权就确权给当事人。前任书记私用的这个宅基地共有120平方米,应交6000元。这个处理方法,最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就这样,通过解决“个别”党员干部的问题,“一般”群众的问题果然都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左文学由此体会说:“毛主席老人家的办法还是好。”
农村确权与流转等新事物涌现,在塘约呈现出一个丰富的世界。在新办公楼里,左文学打开电脑,向我演示了一个管理系统,这是在GPS、航拍定位等工作的基础上做的全村“七权”数据。只要点击眼前的卫星地图,塘约各类资源就会以不同的色块标示出来。点击某个蔬菜基地,就能看到该区域在哪儿,涉及哪些农户的多少亩多少宗地块。我看得目瞪口呆。
村主任彭远科介绍说,为了更精确,我们招标外请专业公司来测量,用卫星测绘,上级有关部门配合,做林权勘界等等,最后由平坝区人民政府确认后颁证。解决了农村各类产权关系归属不明,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登记不全,交易不畅等问题。
左文学说,现在我知道“大数据”的重要了,这个系统还要升级,要细化到每一块土地的酸碱度、肥沃度,才好选择最适合的利用方式……我听得应接不暇了,感到这里一经成立合作社,就像整个村庄被发动起来,干部群众都进入一个快速学习班,他们因此建立了一个“综合培训中心”。
从他们的学与做中,我还看到,那些适用的接地气的科研知识,才会在农民的土地里结出硕果,真正的社会进步是在运用中。我也由此看到他们墙上大书的“培育新农民,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是有激动人心的实在内容的。
塘约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6.4%,山地确权后,2000多亩林地正在逐步开发“林下养鸡”,这是个200万羽生态鸡的规模。
从前大集体时搞的小水利确权后,流入小箐龙潭的水是完全无污染的山泉,水量很大,合作社正筹建山泉水厂,将主要安排妇女就业。并在下游搞了个占地三十多亩的水上乐园,其中有山泉游泳池,水清澈,透亮。从贵阳到此五十分钟车程,从平坝区到此只有二十分钟。他们开始建设美丽家乡,为村民的生活舒适,也为迎接游客。
他们正在硐门前寨建一个大型现代养猪场。农民家庭养猪不免有村舍污染,这是个千古问题。先前左文学养猪房前屋后都是猪圈,全家就生活在臭烘烘的环境里,并影响邻居。现在合作社择地集中养。大型养猪场可以建大型化粪池,水肥一体化系统可解决有机肥问题。与此配套,他们在硐门前寨前方又新辟了六百亩蔬菜基地。
塘约村民原本居住很散,上述各项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村民的房屋,房屋确权后就可以参与交易。
我注意到塘约还有个“金融服务中心”。他们说金融进村,塘约是贵州第一家。这不光是方便合作社与金融部门交易,更在于方便村民与金融部门交易。
安顺市总结塘约村的变革是这样描述的:
在这过程中,测量、勘定是村的行为,称“确权”;颁证是政府行为,称“赋权”;交易属市场行为,称“易权”。通过这“三权”促“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巩固了农村资源集体所有权,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权,放活了土地经营权。
左文学的总结是半夜写出来的,他说塘约村得到的好处就在于全村实现了“一清七统”。一清是集体和个人产权分清了。七统是:全村土地统一规划,产品统一种植销售,资金统一使用管理,村务财务统一核算,干部统一使用,美丽乡村统一规划建设,全村酒席统一办理。
面对塘约村涌现的新气象,我再次注意到他们的“综合培训中心”,心想现在这里还真是需要这样一个学习场所。我不禁想起春秋时季康子曾向孔子请教如何能使民勤勉。孔子说举善而教不能。我想孔子的意思大约是说,人是由于能力的欠缺,不知该干什么才被看作懒。你推崇正直,教给他才能,他就勤劳了。
今天,对于一个西部山区的贫困村来说,过去长期处在单家独户的耕作中,农民感到自己缺乏面对市场去赚钱的技能,也缺少自信。县乡的干部们也常常思索穷村要有个怎样有技术含量的支柱性产业,才能改变贫困命运,这自然是没错的,但苦于村里没有人才。现在塘约村农民在合作社综合培训中心里学技能,学新技术推广,学政策,了解市场规律,再培养村庄自己的人才。这样的培训,实在是非常重要。
但在塘约村,比教学知识与才能更重要的,大约还有政策导向为这里出现的“七权同确”创造了变革的环境,大量新知扑面而来,因之促使农民产生学习的冲动。一切社会最重要的建设是人的建设。求知欲的苏醒,也是缔造内生动力的源泉吧!
然而,面对塘约的实践,我也不断意识到自己正面对着一个广阔而陌生的新课堂。许多事,他们已经做了并坦诚告诉我了,我并不是马上就懂的。我为我能迅速察觉自己的不懂而感到庆幸。否则,有许多能够开人眼界的新事物就会受阻于我的自以为懂。
农业部近日发布消息,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省试点至22个。这只是指“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塘约的“七权同确”不仅是贵州省“第一村”,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的。
塘约的“七权同确”,贵在步步为营全是巩固集体所有制,这正是把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村民。塘约人因此对自己“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合作社有更多的体制自信。左文学把“全体村民所有”简称是“我们是全民所有”。当村民在这个集体中体会着有尊严的劳动生活时,才有主人的地位,这是产生“内生动力”的真正的源泉。从人的意义上说,这是人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