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官员高士奇,凭什么与康熙皇帝,结成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
迪丽瓦拉
2025-07-10 08:32:08
0

看过电视剧《天下长河》,以及笔者前期文章《高士奇,是既无功名又贫寒的汉人,为何在清朝混得风生水起呢》的读者,应该知道:清朝历史人物高士奇,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两人甚至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

下面就来说说:清朝官员高士奇,是凭什么与康熙皇帝,结成“亦师亦友”君臣关系的?

一.自身努力、谋生需求

大家已经知道,高士奇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传到他这一代,则只留下“读书人”的虚名,家中已经一贫如洗了,再加上少年丧父、科举考试不顺,逼迫年轻的高士奇,只能上街摆摊为人写字画谋生。

由于高士奇的书法很好,使得他很快在京城大街上出名了,后来被当时的权臣(可能是索额图或是纳兰明珠)收入府中当了个文书先生,又因文章出众,被喜好文学的康熙皇帝看重,破格将这位没有功名的汉族文人招入宫中任职。

凭借书法与文章获得接近皇帝的良机,让高士奇受宠若惊,为了博得康熙的进一步信任,他便加大了自身努力的程度。康熙皇帝亲自赐高士奇会试资格,结果他不负帝望,在半个月之内的二次考试中都获得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正式踏入仕途。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其“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大内“苑西”居住。且给了他书写密谕的权力。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

高士奇在南书房工作期间,平时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一旦有紧急要务,或是康熙要找他商量重大事项问题,深更半夜回家也是常事。有时高士奇回家太晚,康熙放心不下,就加派劲旅骑校将他护送回家,并定下一条规矩:“宫中禁门,待高士奇离去后方可落锁。”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先后前往东北、江南各地巡视。高士奇多次护驾随从。每当临行之前,他都要大量搜集史册、山经、地志,将沿途经过的山川郡县、扼塞边关的有关记载,抄录整理,途经此地时,便与康熙立马议论,“抚今追昔,究论兴衰治乱之由而咏怀古迹”。

康熙首次南巡途经镇江金山寺时,寺僧请御题匾额。面对江水浩渺的壮阔景色,康照却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词句加以形容,思虑良久,无法落笔。高士奇见状,就悄悄在掌心写下几个小字,并装着趋前磨墨,微露其迹。康熙见了,立刻照其所拟,挥笔写下“江天一览”四个大字。

因为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皇帝。为了适应皇上的需求,高士奇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每样他都下过一定功夫。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与高士奇能够建立“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首先是高士奇自身刻苦努力的结果,当然也是一位生活在封建时代,特别是满族人掌权的汉族文人,谋取生活的需求。

二.皇帝爱好与统治的需要

作为一位满族人统治汉族人居多的皇帝,年轻的康熙皇帝不仅对汉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且学好并掌握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也是他巩固统治地位的必要需求。正因为如此,遇见知识丰富、聪明好学的高士奇,让康熙皇帝非常高兴与欣赏。

正是从高士奇隽永的诗词和丰富的书画艺术中,康熙帝愈发体会到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瑰丽多彩。在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为争取汉族官僚士大夫的支持,对“文治”问题日益重视。以至于数年后,康熙的学问大进。

在当时朝廷中两大权臣索额图与纳兰明珠把持朝政、相互倾轧之际,高士奇既不是状元又不是探花,他靠的是皇帝的知遇之恩,去尽心尽力地办事,为皇帝解决心中忧患。虽也有被皇帝猜疑之时,但结果终究是好的。

皇帝重用高士奇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胆量和才学,更多的是因为他会做官,懂得及时维护臣子与皇帝的关系,适时的提点皇帝!每次出现问题时,高士奇总是勇于为皇帝分担,替皇帝跑前跑后,将事情处理妥当。

早在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就多次公开表扬高士奇:“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纂缉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由于长时间在一起工作,探讨学术,品评书画,两人“虽为君臣,无异于师友”。

三.结成如此君臣关系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高士奇能与康熙皇帝结成“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根本原因是互相需要。高士奇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也为了生活所需,通过刻苦努力学习,掌握各方面皇上需要的文化知识,善于观察皇上的言行与思想,投其所好,最终获得信任与重用。

另外,高士奇一生绝不插足内政、不参与党争,他只是偶尔地给予皇帝一些中肯的建议,这是他能够长久不失去皇帝恩宠的法宝。

而康熙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学习汉族文化、利用汉人为其服务,他不拘一格重用富有才华的高士奇,甚至在他的贪赃枉法行径被弹劾之际,还想方设法包容,虽罢其官,但又伺机恢复官职,直到高士奇死后还为其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

高士奇刻苦学习、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同时也启发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踏实工作、忠心爱国,就一定能获得国家与领导的重视与重用,也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贡献毕生力量。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北京:考古新发现丰富中轴图卷 图为正阳桥考古现场。本报记者武亦彬摄 北京中轴线南段,正阳门箭楼至前门五牌楼之间,人流如织。穿行其间...
原创 商...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以朝代年表为准应该读作帝辛。但因为封神榜称其为商纣王,因此这也成了他最广为人...
原创 1...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超越时代的领导人,他以其非凡的远见和坚定的信念,引领中国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历...
原创 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各路历史类自媒体作者为了忽悠流量,各种不被历史所承认的傀儡王朝,都被...
原创 燕... 君臣相处之道自古以来就是儒家学说讨论的重点。 儒家尊崇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国家的君王和臣子,家庭的父...
慷慨七言鲍参军(鲍照)——古典... 鲍照做为南朝宋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位诗人,他和谢灵运、颜延之一起,并称“元嘉三大家”。元嘉体是宋代严羽在...
原创 比... #深度好文计划#谋士,一名虽平凡却注定非凡的称谓。他们身处幕后,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虽不显山露水,却...
原创 为... 秦始皇亲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秦王朝,但却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就走向了灭亡。翻开历史的长河,...
原创 郑... 郑和下西洋,是指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系列海上远航活动。因其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
原创 “... #深度好文计划#清朝历史中,胤祥这位“常务副皇帝”身份特殊,虽非九五之尊,却似乎能避开雍正帝的猜忌,...
原创 原... 了解毛主席的人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个非常反对个人崇拜的人,但在1958年前后,国内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
长沙2处上榜,第二批湖南省历史... 近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湖南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长沙市西文庙坪等14处入列。加上此前已公布的长沙市...
原创 玄...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太原起兵的李渊已经建立唐朝九年,这个时候唐朝已经基本稳定全国,结束了隋朝末年...
原创 他... 在梁山好汉之中,大多数好汉都有一身不错的本领在山下也是堪称地区一霸的存在,所以一旦对外战争,这些人一...
原创 三... 一个人如果不幸生活在乱世,将要怎样去面对呢?今天我们的故事主角,三国时期魏国的书法家邯郸淳,就用自己...
凝聚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黄桥,苏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集镇。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了一场政写华中抗战历史进程的黄桥决战。194...
原创 三... 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画面莫过于武将之间的单挑,不过演义毕竟是小说,并非现实,在真正的历史中,武将之间...
135件珍品讲述马可·波罗传奇... 《世界地图》的局部细节放大。 本报记者 方非摄 佛罗伦萨斯蒂伯特博物馆藏,17世纪土耳其儿童长袍...
原创 怀... 怀素,是我国唐代杰出的书法家,他与另一个“草圣”张旭,共同享有“颠张狂素”的美名。其实,怀素出生于一...
【峥嵘岁月·致敬八一】兰州脑康... “缅怀革命英烈 赓续红色血脉 慰问参战功臣 凝聚奋进力量”主题活动,旨在深切缅怀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