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官员高士奇,凭什么与康熙皇帝,结成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
迪丽瓦拉
2025-07-10 08:32:08
0

看过电视剧《天下长河》,以及笔者前期文章《高士奇,是既无功名又贫寒的汉人,为何在清朝混得风生水起呢》的读者,应该知道:清朝历史人物高士奇,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两人甚至结成了“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

下面就来说说:清朝官员高士奇,是凭什么与康熙皇帝,结成“亦师亦友”君臣关系的?

一.自身努力、谋生需求

大家已经知道,高士奇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但传到他这一代,则只留下“读书人”的虚名,家中已经一贫如洗了,再加上少年丧父、科举考试不顺,逼迫年轻的高士奇,只能上街摆摊为人写字画谋生。

由于高士奇的书法很好,使得他很快在京城大街上出名了,后来被当时的权臣(可能是索额图或是纳兰明珠)收入府中当了个文书先生,又因文章出众,被喜好文学的康熙皇帝看重,破格将这位没有功名的汉族文人招入宫中任职。

凭借书法与文章获得接近皇帝的良机,让高士奇受宠若惊,为了博得康熙的进一步信任,他便加大了自身努力的程度。康熙皇帝亲自赐高士奇会试资格,结果他不负帝望,在半个月之内的二次考试中都获得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正式踏入仕途。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其“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大内“苑西”居住。且给了他书写密谕的权力。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

高士奇在南书房工作期间,平时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一旦有紧急要务,或是康熙要找他商量重大事项问题,深更半夜回家也是常事。有时高士奇回家太晚,康熙放心不下,就加派劲旅骑校将他护送回家,并定下一条规矩:“宫中禁门,待高士奇离去后方可落锁。”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先后前往东北、江南各地巡视。高士奇多次护驾随从。每当临行之前,他都要大量搜集史册、山经、地志,将沿途经过的山川郡县、扼塞边关的有关记载,抄录整理,途经此地时,便与康熙立马议论,“抚今追昔,究论兴衰治乱之由而咏怀古迹”。

康熙首次南巡途经镇江金山寺时,寺僧请御题匾额。面对江水浩渺的壮阔景色,康照却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词句加以形容,思虑良久,无法落笔。高士奇见状,就悄悄在掌心写下几个小字,并装着趋前磨墨,微露其迹。康熙见了,立刻照其所拟,挥笔写下“江天一览”四个大字。

因为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皇帝。为了适应皇上的需求,高士奇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每样他都下过一定功夫。

综上所述,康熙皇帝与高士奇能够建立“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首先是高士奇自身刻苦努力的结果,当然也是一位生活在封建时代,特别是满族人掌权的汉族文人,谋取生活的需求。

二.皇帝爱好与统治的需要

作为一位满族人统治汉族人居多的皇帝,年轻的康熙皇帝不仅对汉族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且学好并掌握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也是他巩固统治地位的必要需求。正因为如此,遇见知识丰富、聪明好学的高士奇,让康熙皇帝非常高兴与欣赏。

正是从高士奇隽永的诗词和丰富的书画艺术中,康熙帝愈发体会到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瑰丽多彩。在三藩之乱爆发后,康熙为争取汉族官僚士大夫的支持,对“文治”问题日益重视。以至于数年后,康熙的学问大进。

在当时朝廷中两大权臣索额图与纳兰明珠把持朝政、相互倾轧之际,高士奇既不是状元又不是探花,他靠的是皇帝的知遇之恩,去尽心尽力地办事,为皇帝解决心中忧患。虽也有被皇帝猜疑之时,但结果终究是好的。

皇帝重用高士奇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胆量和才学,更多的是因为他会做官,懂得及时维护臣子与皇帝的关系,适时的提点皇帝!每次出现问题时,高士奇总是勇于为皇帝分担,替皇帝跑前跑后,将事情处理妥当。

早在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就多次公开表扬高士奇:“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纂缉书写甚多,特赐表里十匹,银五百两,以旌尔之勤劳。”由于长时间在一起工作,探讨学术,品评书画,两人“虽为君臣,无异于师友”。

三.结成如此君臣关系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高士奇能与康熙皇帝结成“亦师亦友”的君臣关系,根本原因是互相需要。高士奇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也为了生活所需,通过刻苦努力学习,掌握各方面皇上需要的文化知识,善于观察皇上的言行与思想,投其所好,最终获得信任与重用。

另外,高士奇一生绝不插足内政、不参与党争,他只是偶尔地给予皇帝一些中肯的建议,这是他能够长久不失去皇帝恩宠的法宝。

而康熙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学习汉族文化、利用汉人为其服务,他不拘一格重用富有才华的高士奇,甚至在他的贪赃枉法行径被弹劾之际,还想方设法包容,虽罢其官,但又伺机恢复官职,直到高士奇死后还为其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

高士奇刻苦学习、认真工作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同时也启发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踏实工作、忠心爱国,就一定能获得国家与领导的重视与重用,也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贡献毕生力量。

本文由“老吴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岳... 作者:林淼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满江红》这部作品,虽然很多人对作品的作者是岳飞存在着质疑,但仍然无法掩...
原创 刘... 三国时期的徐州士族代表陈登曾经这样评价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难怪当初陶谦将徐州托付...
文化中国行|走进武汉革命博物馆...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
原创 满... 民国政府并没有对下台的满洲八旗贵族们施行残酷的打压和迫害,但是在新形势的制度之下这些曾经的贵族阶层们...
原创 薛... 在演义小说里面,薛丁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 演义小说中的薛丁山,是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儿子。刚刚出生...
原创 《...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东汉末年到三家归晋这一段历史,写的历史演义小说,重点呈现的是三国英雄人物,刻...
原创 蒙... 七百多年前,在中华大地和世界其他地区肆意驰骋的蒙古帝国,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噩梦,他们如同一...
原创 列... 没什么含义,99年和100年,都是曾经的屈辱。 1898年3月,德国借口年前山东巨野县的百姓打死两...
原创 战... 陈轸,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纵横家与谋士。他的游说之法有着显著的个人特点,其中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他对寓...
原创 建... 提起抗战时的山东根据地和八路军队伍,很多读者第一个想到的元勋人物是罗荣桓元帅。确实在抗战后期,罗帅是...
原创 王... 公元724年,唐朝开元十二年。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忽然下诏,将自己的发妻,和自己同甘共苦多年的原配皇...
原创 霍...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称皇称帝的存在,能与他相提并论的汉武帝,自然也有着卓越的功绩。 ...
原创 元... 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除了皇帝的英明果敢,还有身边宰相大臣的赤胆忠心和足智多谋。皇帝只有善于利用人臣的智...
原创 先... 文/尤磊 姓者女生,意即女人所生的子女,代表血缘传续。考其来由,可上遡到母系氏族社会。当其时,人口...
原创 建... 在东汉末年,大家都知道天下分为了蜀、魏、吴三国。在这三个国家中,能人异士、盖世英雄那可是数不胜数。在...
原创 日... 1931年,日军在我国东北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此后在华夏大地上疯狂屠戮长达14年,可谓是作恶多端。...
邯郸将一言九鼎街等成语街道定为... 河北省邯郸市具有3100年的建城史,其中“邯郸”二字从未变更,堪称中华地名文化之特例。 丰富的历史文...
原创 毛... 在我们心中,毛主席一直是那种高大威猛的形象,站在人群中总能一眼被认出。但你知道吗,关于毛主席的真实身...
原创 朝... 朝鲜是与我国接壤的邻国,自上古商朝以来,朝鲜半岛和中国之间的文明交流就绵延不断,那么这样一个领土接近...
原创 张... 崇祯皇帝在民间的风评无疑是所有大一统王朝的亡国君主中最好的。 纵观古今,亡国之君中有如商纣王、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