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秋,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的许世友被陈赓安排到上北庄党校学习。
从陈赓本心来讲,他是舍不得这样一员战将的,然而当时386旅政委是谢富治,他和许世友处事风格完全不同,加上私交尚浅,矛盾不少,为了避免这些问题,陈赓也只好这样忍痛安排。
许世友很想到前线去,到后方学习是一刻也待不住,一次趁着朱老总来到学校,许世友试着提出:
“386旅我是不想回去了。我要求到山东去,你把我许世友放出去看看,看我能不能打仗。”
对许世友的脾气,朱老总也是早有耳闻,回去以后,就把这个情况向中央做了汇报,不久之后命令下来,许世友被任命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也就是从此开始,许世友在山东成功打出了一片天,时隔多年后谈及这桩往事,许世友仍然忍不住说:
“朱老总是我们的好司令。”
从这天开始,许世友便在山东深深的扎下了根。
一
许世友到山东的时候,陈光、罗荣桓虽然率领八路军115师已经挺进山东,但当时115师与山东纵队之间还不存在统一的领导,整体协调上存在很大问题,山东整体的抗战形势并没有彻底的展开。
1941年皖南事变以后,山东受国民党当局的压迫,处境更加艰难。
时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在李仙洲、庞炳勋的策应下,发动对根据地的进攻,鲁南、滨海、冀鲁边和胶东等地都受到了入侵。
当时胶东地区以国民党第12师师长赵保原为主,拉拢了几十股土匪武装,竟然公开宣布投降日军,国民党第九区专员蔡晋康更是趁着日军对大泽山区发动扫荡之际,占领了胶东根据地的核心牙山。
在敌人逐步的蚕食之下,在胶东地区的八路军部队被挤压到只剩下东海根据地,国民党当局甚至疯狂叫嚣:
“要把八路军消灭在东海之滨。”
山东分局考虑到胶东地区形势严峻后,决定派许世友到胶东去,反击国民党顽军的进攻,并嘱咐许世友:
“要以胜利的战斗粉碎顽固派的进攻。”
可事实上,许世友当时挺进胶东时,率领的不过只有一个团——清河独立第一团,尽管第五旅和第五支队在当时也划归许世友指挥,可这些部队都被阻隔在蓬莱、黄县、栖霞、招远等地。
尽管顽军势大,可在复杂的局势之下,许世友仍然注意到了其中的战机。
国民党顽军虽然拥有五万余众,但本身战斗力并不强,而且并不齐心,私底下的争斗不断,蔡晋康当时占领了牙山以后,赵保原十分眼红,双方不断的摩擦,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国民党顽军在他们统治地区并不得民心,老百姓怨声载道。
许世友记得很清楚,毛主席在他来山东时便强调过一点:
“弱军要胜强军,弱军的“一切突击兵力以全部集中为原则”,加上“优良的阵地”,“优良的人民条件”,完全可以成为战斗中的胜利者,赢得反投降的胜利。”
许世友的风格一贯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但这干的背后,并不是莽撞,而是深入的思考。
3月13日,许世友到胶东后,第二天组织开了一天的会,3月15日就发动进攻,而他选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盘踞牙山的蔡景康部。
考虑到敌众我寡,许世友苦思对策,3月14日傍晚,许世友在牙山周边村子里闲逛,意外听一个老人说起:
“以前清军入关的时候,在牙山遇到反清武装的激烈抵抗,打了两个月都没取得进展,最后清军绕道牙山侧后包抄反清武装一举获得成功。”
许世友大喜过望。
3月15日,许世友率部从山间侧后小路攀上山,一举捣毁了蔡景康的司令部。至3月16日凌晨,夺取牙山。
与此同时,东路的五支队三个团也积极配合,展开反击,国民党顽军几乎都是一触即溃。
在各路顽军之中,赵保原势力最大,而且与日军相互勾连,当许世友夺取牙山之后,赵保原立即收缩了兵力,并向日军和其他顽军求援。当时赵保原甚至疯狂叫嚣:
“八路没有炮,看他们怎么办?只要皇军下乡扫荡,我们就得救了”
面对占有优势的赵保原部,许世友并没有选择蛮干,而是选择围点打援的战术,先击溃了来援的国民党顽军,然后又对死守的赵保原部发动“攻心战术”,组织顽军家属、顽军俘虏向城中喊话:
“都是有血性的中国人,我们决不能投降日本人,要到八路军这边来,抗战是每个人神圣的职责。”
一番喊话下来,赵保原部军心溃散,不少顽军战士都悄悄跑到八路军这边来。气急败坏之下,赵保原将士兵全部都用麻绳捆起来,连成一串防止逃跑,却没想到方便了许世友,赵保原城破之际,我军抓俘虏都是一抓一串,一个晚上就俘虏了2000余人。
仗还没开打,赵保原就已经是惊慌失措,更重要的是,他所倚仗的日军到最后连个影子也没有。
尽管此战并未能全歼赵保原部,但此后越来越不能成势。
1946年6月8日,胶东军区主力攻克胶县县城后,赵保原仓皇出逃,在北门被胶东军区十三团四连击毙。
不过这也都是后话了。
总而言之,许世友到胶东以后,短短五个月,胶东地区的形势便大为好转。许世友后来升任山纵参谋长,清河独立第一团也被带去归建。
一直到1942年7月,以第五支队为基础,成立胶东军区,下辖四个军分区以及若干独立团,许世友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
二
1941年4月,山纵发布第五期整训计划,胶东地区部队也在征询之列。
胶东地区的主力部队,也是在不断的整训过程中缓慢形成的,从史料上也可以看出,胶东地区部队战事频仍,部队番号来回更替,以至于常让人如云里雾里一般。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以在昆嵛山活动的红军游击队发动了天福山起义,起义后部队改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后来第三军在掖县与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该部当时下辖6个团7000余人。
1939年秋,第五支队部队整编为两个团,即14团、15团,之后尤以在掖县、黄县活跃的游击队改编为13团,1940年9月,部队改称第五旅后,成立了新的第五支队,下辖三个团。
1942年7月许世友就任胶东军区司令员以后,第五支队改编为两个团,即16团、17团。
这五个团,是许世友初任胶东军区司令员时主要的部队,特别是下辖的13团格外出名,番号也一直未动。
到1943年3月,胶东军区部队整编,取消第五旅的番号以后,军区直辖三个团,即13团、14团、16团,,而15团与17团则被分别编入各个军区。
当时,山东军区成立时,下辖六个二级军区,胶东军区只是其中之一,各个二级军分区实力也都相差无几。
可从后来发展来看,从胶东军区走出来的部队,后来形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个主力军,毫不夸张的说,胶东军区是当时山东军区下辖的最强二级军区。
众所周知,许世友是一员战将,他到胶东时当地的局势可以说很差,哪怕是经过了五个月反投降作战,只能说是打开了一点局面,形势上没有多少改观。同时期,敌人对胶东地区的扫荡格外残酷,除了军事上的扫荡外,还推行逐步蚕食和封锁。
1942年冬,日军发动对胶东地区的大扫荡,是胶东地区历年来所遭遇最大规模的扫荡,接到消息后,许世友立即召集军区开会,商讨对策,并在会后制定了对策:
“保存有生力量,保卫根据地,分散活动,分区坚持”
当时,胶东军区指挥机关以及党政机关在十六团、十七团的掩护下突围后,主力部队立即化整为零,以营、连为单位,与地方武装会合,跳转外线向敌发起主动进攻,而已第五旅为主力的部队则是在烟青路以西地区,灵活巧妙地打击敌人,炮击平度,袭扰招远,连战夏甸、驿道、朱桥、日庄等敌军据点。
历时四十余天作战,胶东军民同心协力,打破敌人的扫荡,尽管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却保存了有声力量。
到1943年年底时,胶东军区已经基本打破了敌人的扫荡,开始向敌人逐步发起反击。
1944年初,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下达作战命令,要求胶东军区进一步肃清胶东地区核心区域的敌人,并夺取胶济铁路两侧山区,以便实现个南北战略区域之间的联系。
接到上级指示后,许世友在1944年连续发起春季、秋季攻势,一方面许世友采取集中兵力的战术,逐个击破敌人,另外一方面又结合游击战术,在灵活的战术攻势下,一部分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相继被我军攻克,解放的村庄达百余个。
到秋季攻势结束后,胶东军区不仅圆满完成了上级的任务,胶东根据地的面积扩大了2500平方公里,人口140余万,更重要的是,当时胶东军区下辖的四个军分区基本上已经连成一片。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部队在大反攻中改编,原来下辖的几个主力团改编为山东军区第五师、第六师以及警备第四旅、第五旅。
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后,胶东军区光是抽调的第五师、第六师以及各个独立团就达两万余人。后来开赴东北的这批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原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原老五支队副司令员、五旅旅长)任纵队司令员。合计兵力2.3万人。
1949年2月,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
按照中央当时要求的,多抽调部队少抽调将领为原则,胶东军区依托于主力老13团以及14团一部分部队,加上警备第四旅,重建了山东军区第五师,原警备第四旅则是改称第六师番号,并组建了警备第三旅。
1947年1月,华中野战军、山东野战军合并,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许世友任司令员、政委林浩、参谋长聂凤智(老13团团长),华野九纵成立之初,下辖三个师,合计兵力3.1万人。
这支部队是胶东军区走出的第二支主力纵队。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命令,华野九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
许世友带着胶东军区二次重建的主力走后,胶东军区第三次抽调胶东地方部队,重建了五师、六师。
1947年8月,华东野战军主力跳转外线作战,以策应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胶东军区为了包围根据地,将重建的五师、六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13纵队,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委。
当时,华野主力跳转外线作战后,国民党军为了彻底了结山东战事,制定了“九月攻势”,命范汉杰指挥胶东兵团20个整编旅在海、空军配合下,发动对胶东根据地进攻。
应该说这一时期是胶东根据地最危险的一次,许世友指挥的东线兵团下辖的2纵、7纵、9纵之前战役中出现不少伤亡,而13纵又是新建,因此整个胶东保卫战打的非常艰苦,可也正是源于此,十三纵整体实力反而被磨砺出来。
1947年12月的莱阳攻坚战中,原本负担攻坚的7纵出现重大伤亡,当时中央已经有命令下达:
“如无把握,应及早放弃,最后围歼该敌,以期掌握机动兵力,打击来援之敌。”
关键时刻,许世友抽调了13纵37师接替7纵,才攻克了莱阳守敌防御的核心阵地,尽管莱阳攻坚战并不算是合格意义上的胜仗,却也让新成立的13纵露出了獠牙。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命令,华野13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
除此以外,胶东军区主力部队成立华野13纵以后,军区于1948年3月第四次重建了五师、六师,这两个师后来合编为华东野战军胶东纵队,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命令,胶东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谭希林任军长。
1949年4月,在全军发起渡江战役之际,谭希林指挥32军发起青即战役,解放了青岛、即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国民党青岛守军番号也为32军,只是打起来以后,两军战力高下立判,号称精锐的青岛国民党守军溃不成军,望风而逃。
三
在解放战争中,胶东军区四次重建主力,并形成强大战力,在整个建军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仔细想来,应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在中国近代史上,胶东地区民众便饱受压迫,特别是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行派兵占领青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巴黎和会上却饱受列强戏弄,甚至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由此而引发了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五四运动”。
二、胶东地区地处海滨,坐收鱼盐之利,加上交通发达,因此当地人口稠密,这也成为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胶东军区能够多次征兵的一个有利因素。
三、中国共产党以及基层党组织在当地展开积极的政治宣传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许世友当年到胶东地区时,正式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尽管许世友是作为一员杰出将领被派往胶东,但他善于做组织工作,特别是在团结当地军民方面,展现出了一个杰出的共产党员素质。
许世友在海阳县泊头村居住时,在老乡杨洪波家借住,当时许世友住的屋子墙上有个灯窝,被杨洪波的父亲给堵上了,因为安的不牢靠,结果被不知情的警卫员给撞了下来,还把下面放的一口锅给杂碎了。当时,警卫员提出要赔偿房东,但杨洪波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肯收,警卫员也只好无奈作罢。
不久之后,许世友得知了这件事,立马把警卫员叫来,狠狠的批评了一顿,并自己掏钱给老乡家里买了一口新锅。
似乎这件事情在我们看起来并不大,不就是一口锅的问题,况且房东都不让赔了,作为一名指挥作战的军事将领,只要打好仗,把日本鬼子赶出去不就行了?
可在许世友眼中,这件事情就不算小,有中国共产党人的钢铁纪律,决不允许损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发生。
在战争年代,胶东地区军民一家亲,当地800多万的人口中,就有50多万报名参军,另外还有260万人次的支前运动。
一直到许多年以后,许世友谈起胶东往事,仍然忍不住感慨,而在他的回忆录《我在山东十六年》中,光是在胶东地区的时间就有八年。
1973年12月,许世友调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新上任的秘书孙洪宪是山东烟台海阳县人,正经八百的胶东子弟,当时孙洪宪自我介绍说自己是海阳县人时,许世友忍不住说了一句:
“山东人好啊,我在山东打了十几年的仗,多亏了当地老百姓的帮忙,我们才能取得胜利。”
在后来的岁月里,许世友为孙洪宪几次破例。
孙洪宪在山东老家成婚后,与妻子申奎英两地分居,婚后不久,申奎英赴广州探亲,孙洪宪特意请假去关照,没想到许世友后来得知情况后,坚持要求请他们小两口吃饭。
当天,孙洪宪带着妻子到留园7号,让他吃惊的是,许世友早已在楼下等候,这等于说打破了以往惯例,要知道在过去,凡是中将军衔以下的将军来看望,许世友只会让工作人员在门口等候。
吃饭的时候,许世友一边给申奎英夹菜,一边问她山东老家的情况,如同一个慈父关爱着女儿一样,见申奎英有些紧张,许世友安慰她:
“孩子,到这里来就算是到家了,当年打鬼子的时候,我吃了不少胶东的米,我们也算是半个老乡了!”
一直到吃完饭,许世友匆匆上楼,在一张自己的照片上签了名,又匆匆下楼赠给了申奎英,在孙洪宪看来,这无疑又是一次打破惯例。
不仅仅是许世友对胶东人民充满感情,就连胶东人民对这位性格鲜明的将军,也是充满了感情,哪怕随着岁月流逝,这份深情始终也没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