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革命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也有一些革命者的故事,并没有太多人知道,不过这些幕后英雄的付出,却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开国上将李涛就是其中的代表。
01
说到李涛这个名字,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是很熟悉,那么他有着什么样的战绩,能够被授予开国上将的军衔呢?
跟许多冲锋陷阵的将军相比,李涛大多数时候做的是“耳目”和参谋助手的工作,但他的贡献可一点都不小。
长征中,军委纵队司令员刘伯承同时还兼任红军的总参谋长,为了更好地处理各部的作战事宜,他不再担任纵队司令员,而他的副手叶帅也被调往他处,面对人手紧缺的问题,在新的司令员人选时,军委决定让李涛来担此重任。
接到这个消息,李涛有点担心,怕自己应付不来,毕竟涉及到中央的首脑机关,一旦有闪失,这个后果谁都无法承担。刘帅鼓励他,既然让他来做这个司令员,就是相信他的能力,同时毛主席、恩来同志都在,有问题可以随时请示,同时还有陈云做政委,放心大胆去干就可以了。
李涛就这样顶着压力上任了。他除了每天准备行军、设营等工作外,各位领导人的警卫工作更是不能放松,他研究了多个预案,保证一旦出现突发情况时可以随时应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都是李涛要操心的事。除此之外,对于年长者和伤员,也都是他要特别关照的。
红军到达延安之后,他的工作侧重点转为统战方面,西安事变前,中央安排他到杨虎城将军那里,之后他又前往陕南配合郑位三的工作。
02
1942年,李涛成为军委作战部的副部长,他除了要参与作战问题的研究之外,还要协助叶帅抓负责情报的二局以及负责通讯的三局的工作。
1943年他开始代理二局局长,那时二局的工作人员条件是非常艰苦的,特别是伙食,只能吃野菜。
李涛上任后,响应中央号召,在保证本职工作的同时,开始组织大家一起进行农副业生产,开荒种地,磨豆腐、纺纱线,忙得不亦乐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但食物得到改善,生活条件也好了不少,甚至值班人员还有了夜餐供应,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不少。
在解放战争中,特别是在三大战役期间,中央的每个作战方案几乎都有李涛的参与。他经验丰富,工作态度严谨认真,很多重要的作战资料、战况汇总等工作,都是他来完成的,因此成为了军委首长的得力助手。
可以说,正是因为在他的带领下,整个作战部不论是业务还是工作作风都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肯定,成为了高级参谋机构。
1946年,李涛等人编写印刷了关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序列的报告,将国军的各个军种、番号、驻地、指挥官姓名等内容都做了详尽的描述,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交到毛主席手上后,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对于之后在预测敌军动向及兵力部署等问题时,毛主席都会咨询李涛的意见。
03
在“辽沈”结束之后,李涛和参谋人员一起对敌我双方的兵力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经过严谨而周密的计算后,得出国军兵力已经减少至290万,而我军的总兵力则达到了300万,也是从这时候开始,解放军终于超过了国军,在人数上占据了优势。
得出这一结果后大家都非常激动,立即向中央进行报告。此后李涛及作战部的工作人员还对三大战役进行记录和总结,将战役经过、成果以及经验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这也成为我军军史的重要资料,对于后面的作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国后,李涛在统一我军编制、确立兵种等方面,协助聂帅做了许多的组织工作,此外,在军队的内务、队列、纪律等条令方面也参与了编写。
1955年,因为对军队的贡献,李涛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并获得了3枚勋章,他说自己做得很少,对革命的贡献也太小,唯有今后继续为人民服务,才能对得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