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迪丽瓦拉
2025-07-10 10:04:14
0

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信中,问了吕不韦两个问题。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这两个问题,每一个都充满杀机,吕不韦是聪明人,他当然明白秦始皇是什么意思,更明白这两个问题背后代表的含义。

吕不韦对秦国有没有功劳?坦白来说,他可居不世之功。

当初,他靠着眼光独到,看出秦异人(秦始皇他爹)“奇货可居”,因此就不计成本,在秦异人身上押上了高额筹码。

而当时的秦异人是个什么状态呢?经济窘迫,生活不自由,要多落魄有多落魄。

但吕不韦却看到了机会,不仅对其大撒金钱,并用金钱开路,帮助异人疏通了与华阳夫人的关系。

同时,靠着“贩卖焦虑”,让渴望回国的秦异人,与担心无子嗣未来没保障的华阳夫人,拉到了同一阵营。

最终,又历经千辛万苦,帮助秦异人回国登上王位。

可以说,秦异人能成为秦王,离不开吕不韦,如果当初没有吕不韦的出手相助,秦异人不仅无法回国,更别谈什么继承王位了。

没有了秦异人继承王位,自然也不会有嬴政的将来了。

并且,在吕不韦担任相邦期间,他为秦国的发展,同样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嬴政他爹秦异人登基时,秦国已经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国家,秦异人的爷爷秦昭襄王连年的征战,导致秦国内部民生凋敝,各种农业生产几乎停滞,所有的一切都在为战争服务。

因此,在秦异人继位后,秦国虽说依然号称头号大国,但实际上,已经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而在这种局势下,吕不韦被委任为丞相,他的一系列政策,给秦国带来了回血的机会。

吕不韦颁布了什么政策呢?很简单,就是“无为而治,抚民为静”。

众所周知,秦国自打立国开始,就奉行“铁血”两个字,尤其是商鞅变法之后,这种“铁血”氛围被进一步强化。

毕竟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以杀敌来换取爵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上下,都处于一种极为“亢奋”的状态。

百姓们除了玩命儿种地,就是盼望出去打仗,因为只有打仗,才有机会立功。

但这种状态,到秦昭襄王死之后,就体现出了巨大弊端,百姓们因为连年的战争苦不堪言,同时秦国民生方面的发展也几乎停滞。

当时的秦国,就像一台连续高速运转了上百年的机器,虽说还能运行,但各种矛盾和毛病已经暴露无疑,再不休整,恐就崩溃。

而吕不韦上任后采取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不折腾。

他降低了税收,同时颁布措施,让国家上层不再过多干涉民间事务,促使民间用自发的动力来创造财富。

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汉朝时的“文景之治”,总之,通过该方式,秦国z之前被透支的国力,得到慢慢恢复,而经济也得到了快速补充。

除此之外,在嬴政亲政的前九年,吕不韦一手主持了秦国的对外战争,并且,机会都取得了胜利,沉重打击了各国的军事力量。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国得以在濮阳建立东郡,东郡的建立,不仅割断了楚国与北方各国的联系,同时也让秦国建立起横贯东西,且直抵齐国的军事走廊,这样一来,秦国就达到了北震三晋、南压荆楚、东联齐国的战略目的。

可以说,东郡就好比一把锋利的刀剑,直插在六国中央,借助于此,秦国能对任何国家直接发动攻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来的秦始皇能发动灭六国之战,也是吕不韦的这种政策,为其攒下了殷实的家底。

所以说,吕不韦对秦国,确实有不世之功。

但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信中,全面否定了吕不韦的功劳和付出,他难道不知道吕不韦曾经为秦国做出的贡献吗?

秦始皇当然知道吕不韦的功劳,扶持秦异人登基,教导嬴政长大,任职期间对外战争节节胜利,国家内部政务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些嬴政都十分清楚。

而嬴政之所以会全盘否定吕不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嫪毐集团的覆灭有关。

嫪毐是吕不韦送给赵姬的男宠,吕不韦最开始的想法,是想让自己从赵姬这里脱离出来,以免引祸上身,毕竟嬴政在一天天长大。

从这一点来看,说明吕不韦还是有危机意识的。

但他没想到的是,赵姬对嫪毐陷得太深,不仅对他宠爱有加,并且赏赐无数,封其为长信侯,又把整个太原郡都赐给了嫪毐,更要命的是,赵姬还让嫪毐染指政权。

史料记载,当时的赵姬,“事无大小,皆决于毐”。

在这种情况下,嫪毐的野心与日俱增,而到了嬴政加冠礼时,嫪毐坐不住了,因为按照秦法规定,一旦嬴政举行加冠礼,那么就可以收回太后,全面行使王权。

这对于嫪毐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他出于不愿放弃手中权力的想法,率先发动叛乱,假借秦王玉玺和太后玉玺,调军攻打秦王。

其实在嫪毐叛乱之初,嬴政并没有对吕不韦有太多猜疑,甚至他还任命吕不韦担任评判嫪毐的统帅。

而事情坏就坏在,嫪毐被活捉了。

如果嫪毐战死,那么吕不韦也许还能在朝堂上稳稳当当好几年,但被活捉的嫪毐,回来之后必定接受了严格细致的审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嫪毐供出了当初吕不韦是如何费尽心机,将他这个假宦官送进太后宫内,以供赵姬取乐的细节。

而这问题的性质就严重了,吕不韦虽说治国安邦有功,但为了一己之私,弄虚作假欺瞒国君,并送男宠献媚太后,导致祸乱后宫的罪名是没跑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嬴政必定会认为,如果没有吕不韦送嫪毐进宫,那么就不会有这次嫪毐叛乱。

也就是说,吕不韦对嫪毐的这次叛乱难辞其咎。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这个人做事一向以“严酷”闻名,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为“刚毅戾深”,意思就是性格刚毅,做事暴戾,虽说有一定抹黑成分,但基本上也八九不离十。

这样的秦始皇,怎么能放过吕不韦呢?

不过,在嫪毐事件后,秦始皇并没有对吕不韦马上下手,而只是将嫪毐车裂,并诛其三族,为什么不对吕不韦下手呢?

很简单,吕不韦当时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

史载,在秦始皇释放出要惩治吕不韦的信号后,大批的宾客名士都前来为吕不韦说情,而秦始皇虽说独断,但也不能不考虑这种情况。

因此,他最终仅仅是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让其回洛阳封邑养老。

这个处理结果,对于当时的吕不韦来说,可以说是给他了天大的面子,最起码算是保全性命,并平安着陆了。

但这并不代表秦始皇就对吕不韦没有怨恨,而吕不韦在回洛阳的发生的事情,最终让秦始皇彻底爆发。

回到洛阳后,吕不韦迅速成为了六国政界关注的焦点,毕竟大家都知道,秦国是在他的手里变得日渐强盛,而今这么一个难得的人才卸任,必然就成了六国的抢手货。

一时间,六国前去拜访吕不韦的使者络绎不绝,这些使者,无一例外地提出,请吕不韦出任本国丞相。

而六国争抢吕不韦的消息,不出意外地传到了嬴政的耳朵里。

本身,吕不韦能保全性命,就已经是秦始皇宽大处理了,秦始皇自始至终对吕不韦仍有怨恨,而今,又要担心吕不韦会不会被他国所用,会不会成为秦国将来的对手。

于是,秦始皇决定,再给吕不韦一次惩处。

他写了一封信,信中用严厉的措辞去责备吕不韦,他问道,你吕不韦对秦国有什么功劳?能受封洛阳食邑十万户?你又和我有什么亲缘,值得号称“仲父”?

最后,秦始皇通知吕不韦,让他不要再洛阳了,带着家人迁徙到蜀地去吧。

蜀地,在当时属于流放罪犯的地方,对此,吕不韦心痛不已,他二十多年来呕心沥血,为嬴政父子上位,也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许许多多工作,但却被秦始皇嬴政一句话全盘抹杀。

心痛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吕不韦知道,以嬴政的性格,即便是自己迁徙到蜀地,嬴政也不会对此善罢甘休,或许自己也会像嫪毐那样,在残酷的刑罚中屈辱的死去。

这一点,让曾经位极人臣的吕不韦,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而这还不算完,自己的家人,也有可能因为自己受到牵连。

考虑至此,吕不韦惟有饮鸠自尽,才能让自己死后不受辱,才能保全家人。

就这样,吕不韦用自尽的方式,把权力平稳地交给了一手带大的嬴政,而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此谢幕离场。

那么,吕不韦这般凄惨的收场,究竟错在哪里呢?

首先,他亲手培养了秦国的不稳定因素“嫪毐集团”

嫪毐能平步青云,不是他有什么才干,其身居高位,完全是靠着吕不韦的安排,而在后期,嫪毐集团已经成了秦国内部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因素。

当初,嫪毐势大后,六国中就有人提出,联络和支持嫪毐集团,让其与强悍的吕不韦争权夺利,如此一来,就可以扰乱秦国内政,让秦国陷入内耗之中。

并且,已经有诸侯国针对这一政策开始行动,当时秦国攻打魏国,魏国的谋臣就提出,与其战后失败割地给秦国,倒不如在未开战前就主动割地。

为什么呢?因为战败后割地,那就是吕不韦用兵的功劳,而战前联系嫪毐,通过他割地,那功劳就成了嫪毐的,这样一来,就能够从侧面引起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的矛盾。

这就说明,当时在秦国的朝堂上,嫪毐集团和吕不韦集团的争权夺利,已经到了公开化和白热化的程度,甚至已经让六国利用这种矛盾,来从中渔翁得利。

而这种局势,根源还是吕不韦一手造成的,如果他没有向赵姬进献嫪毐,哪里会有这种事情?

因此,嬴政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嫪毐集团肯定要诛灭,而给秦国制造这种危机的“罪魁祸首”吕不韦,同样也逃脱不了被制裁的命运。

其次,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权力博弈

吕不韦确实对秦国贡献很大,也因此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却不懂得该何时离开权力,而正是因为他长时间占据本应是嬴政的权力,才造成了他凄惨的收场。

虽说,吕不韦以嬴政的“仲父”自居,并且事实上他也的确是嬴政父母之外最亲近的人,但这一切,在嬴政心里却是另一个样子。

嬴政认为,吕不韦这是挟权自重,尤其是在他亲政之后,发现吕不韦的权力,已经将自己君王的权力压缩至可怜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嬴政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他可不愿意当一个吉祥物摆设。

如果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嬴政刚亲政时,吕不韦能及时隐退,交权放手,那么他有很大可能会平稳落地,安度晚年,但是他没有。

并且,在他被嬴政勒令回到洛阳后,要是他能隐居乡里不问世事,也不至于落个如此下场,但是他依然没有。

我们可以相信,吕不韦即便是见了六国使者,未必会答应他们出山,但他答应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旦见面,就已经错了。

正是因为他与敌国使者见面这种不检点的做法,成功激发了嬴政对他的怨恨。

所以,嬴政才会给他下最后通牒,用短短30个字,不仅否定了吕不韦的一切,更抹灭了他对吕不韦仅有的情分,而吕不韦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同时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这才选择了自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刘... 综述 听从徐庶的建议,刘备三顾茅庐,前往拜访诸葛亮,诸葛亮也不负众望为刘备画出了一个完美的蓝图。 后...
原创 警... 1947年春天,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领导下,东北战场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配合东北战场作战,...
原创 曹... 张松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部下,因为厌恶刘璋软弱无能,无力统一天下。因此有了出卖刘璋,另投明主的打算...
原创 宋... 宋代八贤王,那群历史长河中的隐秘传奇,虽鲜为人知,却故事丰富。他究竟是何等风采的人物?在浩渺史书中,...
原创 宋... 宋真宗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在宋太宗的几次对辽战争皆以失败告终后。北宋对辽的战略态势由进攻转为防守,在...
原创 黄... 黄继光烈士的壮烈事迹早已广为人知,我们早在小学的时候,就在课本上读过他的事迹,无数人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谁更漂亮?万年县江娇、潘婷和李... 在当今这个资讯如潮水般涌来的时代,网络就像一只无比敏锐的触角,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大众兴趣的关注点。就在...
原创 老... 今天给大家说说咸丰皇帝的故事,他就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
原创 诸...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去了11位大将,单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这场北伐被视为蜀汉兴衰的转折点,失去...
原创 有... 2021年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七十六周年,除了全球各地举办大大小小对于战争反思的活动以外,出版界也出了...
原创 诸... #深度好文计划#三国时代,英才辈出,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星。他凭借超凡的智谋与兵法,协助...
原创 朱... 众所周知,朱元璋去世以后,历史迎来了一个分水岭。理论上来说,朱元璋死于洪武31年,那么接下来就是建文...
原创 沉... 人类起源于非洲。但是,根据现在的古地磁年代的层序划分等观点,学界多以170万年前为界,认为猿人(Ho...
原创 晚... #深度好文计划#晚清乱世,朝堂江湖风起云涌。然而,正是在这动荡之中,那些坚韧不屈的人们犹如磐石般屹立...
追随美德,成就英雄之路 古希腊的传说里,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在幼年时,就面临了一个选择:跟随恶德女神享受荣华富贵,还是与美德女...
原创 削... 《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自勉。”描述的是:西汉时期,公孙弘以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温舒早年...
原创 明... 石涛,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平时特别爱吃苦瓜,而且自号“苦瓜和尚”。本文将与您共同探讨其中的...
原创 为... 在现代的影视作品中,隋朝的存在感一直都很弱,不是作为反面典型为唐朝所灭,就是作为唐朝产生前的背景板,...
原创 揭... 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就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国向日本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就在两枚原子弹爆炸之后,日本的...
原创 日... 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当日本宣布投降,开始从中国撤离时,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却浮现出来:为何日本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