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向大家介绍: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他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在教育方面,他极力主张改革封建落后的教育制度,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
下面我们重点说的是:张之洞为什么要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主要兴办了哪些新式教育?他这样做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一.时局所迫,萌生念想
要想知道:张之洞为什么要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还得从他当时所处的晚清时局说起。当时的晚清政治腐败,人民生活贫困痛苦,而在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与此同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
特别是1894年(光绪二十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支持的日本,公然侵略中国和朝鲜,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就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告终。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清朝政府试图通过洋务运动让摇摇欲坠的帝国回光返照。
作为洋务派代表人物的张之洞,也在甲午战争后,为时局所迫,萌生了改革封建教育制度的念想,决心通过兴办新式教育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他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近代教育思想,并认识到建立新学制的重要性。
二.兴办更实际、重实用的教育
张之洞在湖北大规模兴办的新式教育,是着重围绕振兴民族产业、普及国民教育两方面开展的,主要由振兴农业与工业,以及重视基础师范教育三方面组成。它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教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治主张。而且把培育的重点,放在当时国家实际需要的人才,以及更加实用的救国实业之上。
首先,在张之洞的经济近代化构想中,农业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改良湖北农业,他决定创办农务学堂,培养农学方面的专业人才。结果该堂成为湖北实业教育中卓有成效的一所学堂,毕业后的学员也为湖北农业教育的推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兴办民族工业方面,张之洞认为要发展新式教育就必须要有两类人才——工程师和技师。以克服中国缺乏具有理科理论知识的人才,传统的工匠不想学“工艺”,造成生产出现问题时不能深入探究;更加不会将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消化吸收,并加以改进的现象。
于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在原江汉书院故址改办成了工艺学堂,并打算升级成一所高等学堂。(后因调职交于程颂办理)促使工艺学堂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学堂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制造各种实用的新式机器。它也许就是现在我国各类理工学院的雏形吧。
张之洞在湖北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的第三个亮点是:重视基础的师范教育。他深刻认识到发展教育关键在于普及国民教育,而国民教育的基础又在于普及小学。要普及小学则需要大量合格的教员,这是发展小学的先决条件。经调查各国的中小学教员都来源于师范学堂,所以师范学堂就是教员的源泉,其关系至关重要。
张之洞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除选派两院学生赴日本专学师范外,又在武昌创办了湖北师范学堂,以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任两江总督的他又奏请设立三江师范学堂,选派科举出身的中学教习50人,讲授修身、历史、地理、文学、算学及体操各科。
三.兴办新式教育产生的影响
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在湖北开始的大规模兴办新式教育,其主要形式有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国民教育。通过开展这些新式教育活动,不仅使他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带动了全国教育的改革浪潮。
张之洞在湖北创办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是我国理工学院的首创,为培养国家实用人才、优质工匠开创了先河,在当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样也产生了较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张之洞的倡导下,湖北的师范教育行政体系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这为推动湖北近代教育起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湖北的发展造就了大量的人才。从长远眼光看:张之洞重视基础教育、兴办师范学堂,意义深远,为我国后来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普及全民教育,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总之,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为了教育强国,在湖北大规模兴办,以振兴民族农业与工业、师范为内容的新式教育,让他教育强国的构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给我国后继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创了先河。值得我们称赞与借鉴,生处现代国都的公民,应该更加重视教育工作,将自己培育成有用的各方面专业人才,争取为祖国与人民做出卓越贡献。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