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初创时,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武将非常多,文的有李善长、刘伯温、朱升、宋濂,武的有徐达、常遇春、汤和、邓愈、李文忠,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都是顶级的功勋人物。
一般来说,在这些功臣中,文以李善长居首,武以徐达为尊,但是在毛主席看来,为朱元璋立下头功的,还要数朱升。
朱升是安徽休宁人,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并担任池州学正。在这里,他初步显现了自己的能力,开始崭露头角,但后来因为战乱,朱升隐居石门山。
当时,朱元璋正是缺人的时候,有人便将朱升推荐给了他。
朱元璋求贤若渴,亲自带人来拜见朱升,朱升看朱元璋诚心来请,也感觉朱元璋面相不凡,觉得将来是一位能成大事的明主,便将自己对天下形势的分析说给了朱元璋,让朱元璋如醍醐灌顶,说朱先生就是我的诸葛孔明。
朱元璋把自己的情况介绍给了朱升,说想先称王,再征战。
朱升毫不客气地指出,当前朱元璋的主要工作不是称王,因为一称王,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告诫朱元璋,现在称王还不是时候,并献上了九个字的国策,即“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认为,朱升的这“九字国策”切中要害,非常有道理,于是就按照这个国策来办,最终夺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曾评价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毛主席对明史很有研究,对朱升也很推崇,尤其是他的“九字国策”,毛主席曾多次提起来。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了冲突,剑拔弩张,形势非常危急。
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对当前形势了如指掌,隐隐也有一些担忧,毕竟苏联在三次冲突中都没有占到便宜,还被摧毁了数十辆坦克和装甲车,伤亡近200人,可以想象的是,他们必然会采取报复行动。
果然,苏联在吃亏之后,反应十分强烈,在边境陈兵百万,并开始计划利用远东地区的中程弹道导弹,对中国进行核打击,一时间,核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中国的上空,黑云压城。
1969年8月27日,周总理来找毛主席,汇报了当前的中苏形势,感到事态越来越不好控制,但毛主席却镇定自若,说:“不就是打核大战嘛,原子弹很厉害,但鄙人不怕。”
毛主席停了一会儿,又问周总理:“恩来,你读过《明史》没有?我看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下了头功。对了,他有九字国策定江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我也有九个字,能不能对付核大战呀?这九个字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毛主席说完这些话,又幽默地补充了一句,对周总理说:“你看看,有没有剽窃之嫌啊?”
周总理听后,哈哈大笑,同时也在心里吃了一颗定心丸。
按照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全国很快进入了备战状态,中央决定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成立各级人防领导小组,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直到今天,很多城市里仍然保留着人防通道。
同时,我国的外交工作也广泛开展起来,一场全民共同抗击核大战的战役开始打响。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提到了《明史·朱升传》的历史故事,并就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进行了具体的解释——
所谓“高筑墙”,朱升告诫朱元璋,一定要强调防守,特别是攻城略地之后,不要急于进攻下一个城池,一定要把这个夺取的城池稳固了,成为根据地,这样就有稳定的大后方,前面就可以打仗了。
所谓“广积粮”,就是大军的军需物资要保障到位,在夺取一个城市后,必须要先筹集粮食等战略物资,从长计议。
所谓“缓称王”,这也是朱升最深谋远虑的一招。当时,朱升考虑到朱元璋的现状,感觉他与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的较量,目前正是白热化,没有完全分出胜负,如果就这样自封为王,很可能造成其他力量联合起来收拾他,所以,为了避免成为众矢之的,先不宜称王。
毛主席讲完这些后,又补充说:“我看朱升是个很有贡献的人,他为明太祖成就帝业立下了头功。”
大家都知道,后来苏联迫于国际上的各种压力,也得知我国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们就打了退堂鼓,不了了之了。
当人们再次回过头来,品味毛主席这九个字的战略方针就会发现,这里既有革命英雄主义、不畏强权、霸权的精神,实际上也有毛主席对朱升的推崇,他对朱升的“九字国策”进行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也让朱升这个名字变得家喻户晓。
(参考资料:《历史学者毛泽东》《中苏关系纪实》《明史·朱升传》《明史·朱元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