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60年代,英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标志着机器逐渐代替手工劳动,开创了一个新时代。随后,英国迅速向海外扩张,获取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成为当时世界的霸主。面对体量巨大的中国,英国采取了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希望将更多商品销售到这个巨大的市场。曼彻斯特的工厂主们曾憧憬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然而,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抗和清王朝实行的严格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英国商人的美梦变成了泡影,而鸦片贸易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兴起的同时,中国正处于乾隆盛世阶段。然而,乾隆皇帝于1757年下令封闭江、浙、闽三关,只留广州海关对外通商。此后,清政府相继颁布了《防范外夷规条》(1759年)、《民夷交易章程》(1809年)、《防范夷人章程》(1831年)等法规,对外国商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行动范围等做出详细规定。同时,1760年广州恢复的公行制度也成为闭关政策的一项措施,这是一个由经清政府认可的专营对外贸易的行商组成的垄断行组织。公行既具有官方性质,也有商业性质,为清政府与外商间的交涉提供了中间人。
英国政府和民间商人积极寻求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打开中国的国门。1787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批准了东印度公司的请求,任命卡斯卡特为全权大使,率使团访华。然而,这次使团在途中遭遇了重大困难,使团领袖卡斯卡特在途中因病身亡,使团不得不中途返回,未能实现最初的目标。1792年,英国政府派遣爱尔兰人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他提出在中国北纬27度至30度之间建立一个英国的商业基地。然而,乾隆帝断然拒绝了这一要求,而后的外交努力也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816年,英国政府再次派遣阿美士德为全权大使,提出保证对华贸易、争取在中国多口通商、保护东印度公司在华利益、派驻公使进京等任务。然而,阿美士德的外交努力同样未能取得成功,他在觐见礼仪上与清廷发生冲突,嘉庆帝拒绝接见。英国商人则通过经济手段寻求打开中国市场的途径。伦敦一百多家公司成立了伦敦东印度和中国协会,希望在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一个销售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然而,中国社会的特殊形态,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地抵抗着西方工业品的侵入。在19世纪20年代到鸦片战争前夕,英国输华的商品贸易额不过100万英镑左右,而中国销往英国的茶叶每年约值1000万银元。
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抵抗,加上清王朝奉行的严格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手段打开中国市场。最终,英国商人放弃了人道主义原则,将注意力转向了鸦片贸易。中国的广大贵族和百姓似乎对鸦片这种东西没有天生的抵抗性。中英贸易也随着鸦片的输入迅速扭转了局面,大量白银外流,而清政府则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