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五十一岁,被任命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后,各地纷纷效法他的治理办法。因政绩卓著,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代行丞相之职,仅三个月时间,百姓道德提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鲁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充分体现出孔子的治国才能。然而,他不久之后却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父母之邦的鲁国,开始周游列国,这是为什么呢?
女乐文马
原来,鲁国的蒸蒸日上却引起了齐国的担忧。齐国国君开始担心鲁国强大之后会来吞并齐国。(其实鲁国未见得有那样的想法,这个想法颇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意味。)齐景公于是和群臣商讨对策。然而他们没有想到学习孔子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把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强大,而是想办法要使别人的国家衰弱。
有人说:“如果孔子在鲁国执政下去,鲁国强大了,一定会称霸。一旦鲁国称了霸,我们离它最近,必然会先来吞并我们,何不先把一些土地送给他们呢?”一个叫黎鉏(chú)的大夫说:“我们先试着阻止一下吧,如果能把孔子赶走的话,鲁国不就衰弱了吗?如果不能把孔子赶走,再送给他们土地,也不迟啊!”
于是齐国就挑选出了八十个美女,穿上华丽的衣服,载歌载舞,舞曲名《康乐》,就是靡靡之音,演奏阵势惊人,极尽妍态,前所未有。又准备了一百二十匹毛色各异的好马,配上漂亮的鞍辔,望之如锦,作为礼物送给鲁定公。她们被送到鲁国的南门外。
鲁国最位高权重的大夫季桓子高兴得不得了,于是乔装改扮去看了好几次,回来撺掇国君鲁定公,对外说是周游视察,一起乘机去看美女宝马,鲁定公一看就被迷住了。季桓子于是乎把这份礼物悉数收下,从此与国君三日不朝,万事抛诸脑后,不去管理国家,开始终日与美女歌舞作乐。
子路见状,对孔子说:“老师,我们走吧?”孔子还不甘心,对子路说:“鲁国最近就要举行郊祭了,我要看一看国君是否还守礼,我还要看一看祭祀完毕后,是否还能按照往常惯例分到祭肉,还是等一等吧。”
《汉书·郊祀志》有云:“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承天之序,莫大于郊祀。”结果祭祀的时候,国君因为心思都在舞女们身上,心不在焉,祭祀草草了事,之后也没有把祭肉分给大夫们,孔子不禁心中哀叹,国君把礼仪已经废了!非常失望,终于对国君失去信心。
现在有些人会认为祭祀只是一种形式,但孔子深知,那远远不是形式那么简单,那是人与天地神明沟通的一种方式:作为君王,是作为百姓的代表与天地沟通,如果君王不能怀着虔敬之心,德行又不够,就不能向上传达民意,向下传达天意,天地神明怎么会护佑这样的君王和国家呢?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自己的十余个弟子,乘着马车,缓缓经过鲁城高大的城门,依依不舍地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一直到十四年之后,到六十九岁的时候,才重新回到鲁国。
去鲁歌
孔子一行到鲁国边境时,鲁国的大夫师己赶来为孔子送行,说:“您又没有什么过错,为什么要走?”
孔子说,我给你唱首歌吧。孔子唱到: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用现代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差不多是这样:
那些妇人莺歌艳曲,我们只好离国出走。那些妇人容颜如花,国之大厦将会倾塌。优哉游哉地我们离开吧,什么事都不要管啦!
师己回去,季桓子问他:“孔子说了什么?”乐师如实相告,桓子深深地叹了口气,说:“老先生是因为那些歌姬舞女的事情怪罪我了。”
季桓子的追悔与季康子的昏庸
鲁哀公三年(前492年)秋天,当时孔子年已六十岁,还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季桓子病入膏肓,乘着辇车望见鲁城,感慨长叹说:“从前这个国家几乎兴旺了,因为我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兴旺起来。”回头又对他的儿子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会接掌我的位置辅佐国君,到时一定要召回孔子。”过了几天,季桓子死了,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丧事办完之后,想召回孔子。
大夫公之鱼说:“从前我们的国君鲁定公曾经任用过他,但没能善始善终,最后被诸侯们耻笑。现在你再任用他,如果也不能善始善终,会再次招来诸侯的耻笑。”季康子说:“那么召谁才好呢?”公之鱼说:“一定要召冉求。”于是就派人召回了冉求。冉求准备起身时,孔子说:“这次鲁国召冉求回去,应该会重用他。”
这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那些弟子们志向远大而行事粗疏,文采虽然很好,但他们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啊。”子贡知道孔子思念家乡了,在送冉求时,叮嘱过他“你要是被重用了,要想着把老师请回去”之类的话。
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孔子生活得很不如意,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致力于恢复周礼,希望君臣父子能过上有道德的生活,但是这些掌权者却是烂泥扶不上墙,以致孔子在鲁国呆不下去,开始周游列国。他走了十四年,被人排挤、嘲笑,最后一无所成地回到鲁国。
其实孔子的一个弟子曾说过:“夫子出仕做官,只是为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但这个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其实我们早就知道。”
那么孔子为什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孔子有言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从道德上判断一件事应不应该做,小人从利益上算计一件事应不应该做。
道德上应该做的事,人去做了,这才是“义”,孔子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那么这件事既然是应该做的,那不管成与不成,孔子就竭尽全力的去做。
从历史上我们看到,虽然孔子在他那个时代除了教授弟子,并没有实现自己恢复周礼、治国安邦的理想,但是孔子的所思、所言、所行、成就了他圣人的境界,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厚长远,从这点上来说,还有谁比孔子更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