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给我国提供了许多援助,
这些援助都不是无偿的
,以至于新中国的在成立之初就欠下了许许多多外债。许多年来,关于我国一共欠下多少外债的数量众说纷纭,关于苏联到底有无逼债一说也议论纷纷。
今天,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1950年之后,新中国和苏联的债务历史。
第一笔军火债
首先我们要承认,如果当时没有苏联这样一个军事强国愿意卖给新中国武器,那么抗美援朝战争可能会进行得更加艰苦,伤亡会更加巨大,五次战役之后的僵持时期将会变成一场对于志愿军来说漫长的绞肉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都普遍感受到了和美军装备上的差距,
新中国急需大量现代化、陆空一起的武器装备补充
。但是这个要求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简直难如登天,当时毛主席就想能不能以租借的形式,向苏联谋求一批现代化武器来装备中国人民志愿军。
但是斯大林却坚持以贷款的方式将装备卖给我国,而且一开始是全价计算,1950年周总理访问苏联之后,才折算成半价,以体现中苏合作抗美援朝的场面。
而且在苏联内务部门的授意之下,
提供给新中国的陆军装备几乎全是苏联参加过二战的旧品,没有现役装备。
1950年苏军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AK-47步枪,但是对我国只提供了二战时期的波波沙冲锋枪;
重武器方面苏联已经逐步换装T-54坦克,淘汰下来的T-34便合计3000余辆送给了中国,这些T-34上还留存有参加过二战时产生的弹痕。
空军方面,苏联一开始承诺将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七个师的空军装备,但是有6个师都接受的是苏联研制的第一代缺陷战机米格-9,这种战机完全不是美军主力战斗机F-84的对手,更不能抗衡美国新一代的F-86。
为此,我国接受援助的国防部装备处同苏联援华顾问爆发过不止一次争吵。
但是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真的厉害,
拿着苏联人淘汰的武器甚至是抗战时期缴获的日式武器把美军揍回了三八线以南。
以至于使得斯大林开始觉得自己是不是要重新评估一下自己的对华政策,
1951年5月,斯大林就对华军售问题两次致电北京向毛主席致歉,随后无偿送给了志愿军一个师的米格-15,合计372架。
当斯大林知道我国在接受了第一批武器援助之后无偿转交给了朝鲜三个师的装备之后,
又不甘落后地宣布要再次无偿援助我国20个师的装备。
实际上,这些无偿赠送的装备是志愿军用自己实打实的战绩拼出来的。
1952年,在美国人被志愿军顶的无力北上的情况下,斯大林又决定将最新式的伊尔-28型轰炸机卖给了中国,这是斯大林在去世之前唯一一次对新中国提供苏军的现役新式装备。
从客观上来说,虽然苏联给新中国提供的军事装备大多来自于二战时期,但是依旧使新中国成为了军事装备强国,当然,这是指除美苏之外的世界。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一共向我国提供了64个师的陆军装备、23个师的空军装备,这是一个庞大的数量。
但是这些装备所费的花销也是巨大的,为了购买这些装备,我国一共欠下了苏联30亿人民币的军火债,按当时的汇率来算是13亿美元,1955年苏联移交旅顺军港时,还一并移交给了我国9.8亿人民币的海军装备,前后两次合计39.8亿人民币。
除了军火之外,大家应该还知道苏联对我国也提供了许多经济建设方面的援助,这些援助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呢?
军火债之后是经济债
毛主席1949年去苏联访问的时候,曾经签订过一份中苏友好条约,在中苏友好条约里,
初步制定了一些苏联对华援助的计划,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中苏两国之间再一次签订了一部分经济援助协议,
当然这些协议都是有偿的。
根据这些条约,苏联向我国运送了一部分机械设备等经济物资,
中苏决裂之后,这些物资都被折算成了债务,比如中苏金属公司里苏联提供的设备、矿床、车辆、医院等,这些前前后后的东西一共有2071万卢布,
折算成美元大概是1400多万。
苏联对华援助的156工程也是有偿的。在抗美援朝结束之后,苏联对华政策已经大为改变,
不再将中国单纯的视作一个等同于东欧卫星国的国家来看待,
开始将中国建设成一个由工业基础的国家,
156工程的援助价格比起抗美援朝时期的军事装备价格来说,算得上很低了,共计6亿美元。
一套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建设,从施工到竣工,再到包教包会,在5年时间里完成,合计只需要6亿美元,这种生意在人类历史都难以出现第二次。
我国也凭借着156工程的援助,迅速成为了一个工业大国,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个拥有联合国所有工业分类的国家,156工程打下的工业基础功不可没。
除了工业以外,单纯的经济贸易中,苏联也一直保持着对中国的贸易顺差,截止到1961年3月,中国在中苏两国贸易中一共欠下了10亿卢布债务,这一部分于1961年4月中苏两国达成的协议中,明确了中国可以在五年内还清,并且不计利息。这一消息被《人民日报》正式公布,给当时紧张的中苏关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那么,这样列举下来,我国一共欠了苏联折合人民币57.43亿人民币的外债
,这些外债是什么时候还清的呢?苏联在中苏交恶之后到底有没有逼债?
既无外债,也无内债
苏联“逼债”一说长期存在,但是在我国的官方观点之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苏联“逼债”的做法,“逼债”一说一直是舆论观点。
从历史事实上看,
1960年时,苏联确实明确向我国发出过照会,宣称我国需要偿还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所欠下的“350亿”元债务,并且终止了所有对华援助,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的这一行为确实可以算的上是逼债。
因为在中苏两国就抗美援朝达成的协议中,明确规定了中国可以在11年内还清军火债务
,到1960年时,还债期限还没有满,
并且苏联还单方面将债务扩大到了350亿元,这自然不可能为当时的中国人民所接受。
并且1960年到1962年期间,还正是我国的经济困难时期,我国就曾经向苏联口头上提出,过去所欠的债务会在1965年之后还清,但是贸易方面的债务可能要在五年之内还清。但是这个口头建议却遭到了苏联的明确反对。
并且苏联人也确实多次向我国催促还债
,根据周总理的经济秘书回忆,有一次苏联的外贸副部长来人民大会堂找周总理谈判,要我国还钱,周总理只能说暂时有困难,但是1965年之前肯定还清。谈完之后送这个外贸部副部长出来,他看见大会堂门口有一块三百多公斤的大石英石摆件,就对周总理说,如果你们没有别的东西,这个也挺不错的。
周总理只能无奈地对这名苏联副部长说,
你要拿就拿走吧。
所以全国上下都出现了一种勒紧裤腰带尽快还债的情绪,毛主席更是坚定地说道要在1964年还清军火债务。其实在1960年之前,我国就已经通过以物抵债的方式还清了33亿元,还剩下24.43亿元没有还清。
我国的态度令赫鲁晓夫颇有些难堪,并且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赫鲁晓夫又不得不选择了对华缓和的态度,在苏联对我国发出照会的同年年末,和次年春天,赫鲁晓夫一度部分地恢复了对中国经济上的援助,并且接连向我国政府提出苏联可以向中国提供米格-21的样机和全套技术资料、提供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白糖。
不过已经下决心要还清债务的中共中央出于不愿意再欠债的原因,周总理答复赫鲁晓夫提出可以将这些援助作为后备,并没有立刻接受。
但是随着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赫鲁晓夫再度停止了对华援助,我国国内也开始了彻底的反苏进程。按照中苏两国的协议规定,
1965年之前我国需要还清全部债务,但是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十年有余,工业生产还没有完全走上正轨,所以只能用农副产品来偿还外债,
后来由于我国产生了粮食危机,改用稀有金属进行还债,其中可可托海矿场出产的稀有金属为我国偿还债务提供了超过了35%以上的贡献。
以毛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更是力求节约,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渡过难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我国提前还清了欠苏联的外债,随后又还清了国内的公债。“既无外债,也无内债”成为了那段时间全国人民最为自豪的宣传语。
客观上来说,我国在面对苏联的欠款时信守诺言,提前还债,也成为了很多年后国外愿意前往中国投资的最大原因之一。
苏联对华有偿援助,对于我国来说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人民为了将这份影响化为正面,为此付出了很多,生活生产乃至生命,作为后来人,我们必须要铭记前人为我们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