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国,相国公叔痤因病危,魏惠王前来探望。在这次会面中,魏惠王询问公叔痤:如果相国不能康复,魏国将何去何从?公叔痤回答说:我手下有一位臣子,名叫公孙鞅。我去世后,大王可以将国家大权交给他。魏王默不作声。公叔痤接着说:如果你不肯任用他,也切勿让他离开魏国,以免被其他国家利用。为防不测,你可以考虑将他处死。魏惠王听后假意答应,离开公叔痤家时向随从表示:“真是令人悲哀,公叔痤虽然贤明,却提议让我听公孙鞅的,真是糊涂了。”公叔痤知晓魏惠王不会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将公孙鞅召来,并告诉他离开魏国,去施展他的才华。商鞅说:“国王既不听你的建议任用我,也不会听你的建议处死我。”公叔痤不久后去世,商鞅并未急躁,他在等待机会。他清楚,在魏国,即便有老相国的推荐,他也难以获得君王的信任。因此,他选择观察天下变化。当他听说秦国的秦孝公正在征召贤才时,他迅速前往秦国,开启了商鞅变法的历程,为秦国的崛起和吞并六国打下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战争频繁,但士人和知识分子的地位却相当崇高。然而,到了秦国时期,相国病危,君王不再亲自探望,甚至只派太监前来关心。公叔痤虽然明事知人,但私心重于公心,排挤了吴起,却未能及时提拔商鞅,使其能够为国效力。而商鞅变法后,将民众完全变为政权的附庸,成为中国千年来被统治者压榨摧残的根本原因。
总体而言,公叔痤的故事展示了权谋斗争和政治变革的一面。在领导者的选择中,私心和权谋可能导致国家走向不可预料的方向。商鞅之后的变法更是使民众陷入无尽的苦难。这一段历史提醒我们,在领导者的抉择中,应以国家和民众的福祉为重,而非个人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