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南迁与否,这是个问题。朱由检的纠结直接让明朝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迪丽瓦拉
2025-07-12 05:02:21
0

朱由检是个性格非常复杂的皇帝。他既勤于政事,想要让明朝实现中兴,而自己又性格多疑,不能任用能臣。猜忌多疑,反而特别在乎大臣的看法,凡是牵涉到自己后世名声的事情非要大臣们都同意才行。他既有乾纲独断的一面,遇到大事又优柔寡断。正因为他的这些性格,使得大明朝一次又一次错过翻盘的时机。反而使得不利的形势对明朝越来越不利。当李自成大军迫近京师时,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南迁与否问题上的纠结,使得大明朝真正错过了最后的战略转移或者反败为胜的机会。崇祯帝真是名副其实的纠结帝。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黄昏,明朝的都城北京城被李自成大军攻陷。崇祯皇帝朱由检来到后宫,他对着周皇后哀泣道:“大事去矣。”然后他让周太后自我了结,免得落入敌军之手,使大明脸面受损。周皇后愤恨道:“妾身嫁给你十八年了,可是你从来都不听我的建议。到了今日,又能怪谁啊?”说完,便走进宫中,用丝绢自缢了。朱由检一直在宫中等候消息。等宫女禀报说,周皇后去世了。他才离开往别的宫中走去。

原来李自成率大军出潼关时,周皇后便曾对朱由检说:“周家在南方还有一套宅院呢。”这是在暗示朱由检离开北京,将都城迁往南京。因为明朝祖训,后宫不得干政,她也只能这么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朱由检玲珑剔透,自然听懂了她的话,可是他却默不作声,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其实朱由检心里也着急。他其实非常想现在立马迁往南京。可是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北京又是明朝根基所在,附近又有历朝先祖的陵寝。他觉得,如果自己一旦下了这个决定,后世必将有无数骂名,至少昏君二字的评价是逃不掉了。于是他想来想去,便想着能有个万全之策。这个完全之策,便是让大臣顶锅。也就是说,让大臣们提出南迁的意见,自己稍微推辞下,表现下君主死社稷的志气,然后在大臣们的极力劝说下才不得已答应南迁。这样做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可是朱由检想得很美,现实却很残酷。众大臣也都是人精,他们自然不会提出这样让自己陷入后世骂名的建议。明朝的文臣比其他任何朝代都在乎名声跟气节。像正德朝与万历朝都有很多大臣冒死谏议,而又甘于赴死。明朝皇帝对此有个专门的称呼,“卖直”。这些大臣这么做不为任何钱财和官职,只为了后世能够有个好名声。明朝皇帝认为名声跟钱财、官爵是一样的,同样表现了他们功利心切,自私自利,恬不知耻。万历皇帝便经常在批改的奏疏,发泄自己的愤怒,表达自己的不屑。朱由检碰到这群文臣,也是心中发苦,痛不欲生。

其实,在崇祯十七年的二月份,当李自成的大军攻打到彰德时,朱由检让大臣讨论攻守事宜,便有大臣建议南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奏请南迁。不过这个南迁并不是要崇祯皇帝南迁,而是要太子以钦差的身份到南京统领各地军队。实际上就是让朱由检与北京城共存亡,完成皇帝死社稷的归宿。而太子南迁,又可以保证明朝的道统不亡,明朝完全可以东山再起,或者划江而治。这个建议,朱由检自然是不同意的。为什么我非得死啊?朱由检心中充分的怨恨和怒气。

三月,李建泰上奏再次恳请南迁。从《明史》的记载看,他的建议与上一次意思相同。因为形势越来越紧急,朱由检也顾不得脸面了。于是便将众大臣召集朝中,将李建泰的奏疏传示众大臣。然后悲戚地对他们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虽然说国君与社稷共存亡,但是你们真的要让我这么做吗?李邦华等人不为所动,继续恳请让太子南迁。朱由检算是彻底心凉了。其实朱由检暗地里已经做好了南迁的准备,就等大臣的劝说。

朱由检在南迁之事上的犹豫,最终的结果便是南明有文武大臣跟军队,却群龙无首。太子在战乱中失去了踪迹,可能已经被杀。而最后众大臣也只得选一个藩王登基。可是明代的藩王在朱允炆与朱棣叔侄二人不遗余力地削藩下,在明朝对藩王的严格限制下,早已经失去了朱元璋时的锐气和冲劲,天天只有纵情享乐。他们中没有几个贤能的,更是没有几个勇武的。福王、唐王、鲁王、靖江王、桂王等轮番登场,却没有一个藩王能够挽大厦于将倾,拯救明朝于危难。明朝最后的反击机会就在朱由检的纠结中失去了。要是他能有朱棣当年造反的那股不顾后世骂名、不顾祖训的胆魄,吴三桂也不会投降,大清也不会入关。明朝很可能还会再苟延残喘几十年。

参考文献:《明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正... 多尔衮之死与顺治帝的清算:权力与仇恨的交织 1650年寒冬十二月,年仅39岁的摄政王多尔衮在河北喀...
原创 三... 提到诸葛亮,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的智者,在谈笑间便能让敌军战船灰...
康熙三大权臣结局悬殊:索额图、... 康熙年间三大重臣,索额图,纳兰明珠和佟国维,最惨的就是索额图了。纳兰明珠最后的结局也还算可以,并没有...
原创 “...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各路豪强纷纷割据一方。当时,刘备在徐州之战中败于曹操,几经辗转,最终投奔了荆州的...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到底活了多... 历史上真实的程咬金,活到了七十七岁,并没有演义小说里一百二十岁那么夸张。而程咬金的真实经历,也和演义...
原创 那... 改写后的文本: 在盛唐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中,陈玄礼的身影犹如一道耀眼的流星,虽然转瞬即逝,却在史册...
千年铜都焕新颜:中行千万元普惠... 千年炉火不灭,青铜文明重生。9月18日,中国银行黄石分行为湖北青铜源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投放1000万元...
原创 “... 刘邦的绝地反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之战 自被项羽封为汉王以来,刘邦在汉中已蛰伏了整整四个月。这段...
若康熙传位于十三爷:清朝能否改... 康熙晚年,一场为争夺皇位而爆发的皇子间的激烈争斗上演,史册上称之为“九子夺嫡”。雍正继位,勤勉治国,...
原创 清... 清朝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民族的先祖女...
成吉思汗的子女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在人类的冷兵器时代中,蒙古帝国的疆域是空前绝后的。超过四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两倍于苏联,成吉思汗和他的...
原创 当...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仅涌现出曹操、刘备、孙权这样的雄主,更有无...
原创 司... 【三国名将风云录:群星闪耀与凋零的时代挽歌】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各路豪杰如星辰般璀璨。蜀汉的五...
原创 康... 少年天子的成长之路:康熙帝的治国智慧 序幕:八岁登基的帝王重任 历史的长卷翻回到1644年,满清铁...
原创 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中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诗句,道尽了古代将士对家乡的魂牵梦萦。想象一下:在烽火连天的边关...
原创 高... 高丽王朝在建国初期,其官僚体系明显受到宋朝官制的深刻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枢密院制度的引入。当时...
原创 悲... 鲜为人知的铁血之师:红二师的传奇与悲歌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中,红二师这个番号曾多次出现。人们最熟...
原创 秦... 《——【·前言·】——》 为什么中国在历经数千年的历史中,即使经历无数次朝代更迭和战乱,却始终保持着...
原创 欧... 张骞开拓西域后,两汉时期多次派遣使者出访西域各国,其中就包括与安息帝国的交往。《史记》和《汉书》中详...
原创 “... 草原传奇:满都海与蒙古帝国的复兴之路 在广袤的北方草原上,蒙古人世代驰骋,凭借强悍的骑兵和坚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