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发布了懿旨,3岁的溥仪成为了最后一位皇帝。自此,大清王朝的谢幕已近,这一时期的北京城,尤其是紫禁城,彷佛预示着一个王朝的终结。走进这座城市,可以看到昔日辉煌的景象已经荒凉落寞。
图中展现的北京古城墙,护城河已经干涸,古老的城墙似乎在沉默地述说着岁月的沧桑。崇文门,曾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元朝时称为文名门。照片中的乞丐映衬着城市的沧桑,见证着大清统治的衰落。
中轴线上的大清门,远处是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前草木凋零,形成一幅杂草丛生的画面。这里曾是权谋斗争的舞台,如今却一片荒凉。天坛祈年殿,曾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的场所,金碧辉煌的建筑如今也被杂草覆盖。圜丘,同样荒凉,不再是昔日繁华的场所。
城市的角楼,防御性建筑。这座中国唯一的、规模最大的城垣转角楼,曾是对外抵御的要塞,而如今也在岁月的侵蚀下变得沧桑。
东单牌楼克林德牌坊,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这座牌坊建于《辛丑条约》中,是德国为驻华公使克林德修建的。克林德在与清军神机营的冲突中丧生,牌坊于1918年被拆除。这段历史也反映了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干涉。
紫禁城锡庆门,昔日的繁荣已不再。门前的杂草齐腿高,墙壁斑驳,如同时间的印记,将古老的建筑映衬得愈发沧桑。
紫禁城神武门,北门的钟鼓楼曾与之相应,用以起更报时。如今,门前的杂草丛生,让人不禁感慨。
这组照片透露出一个王朝即将落幕的印象,紫禁城内外的凄凉景象,仿佛是一幅时代过渡的画卷。北京城,曾是大清统治核心地区,而如今的颓败景象无疑是王朝濒临终结的写照。这段历史不仅是对大清王朝的挥别,也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时刻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