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李靖演变为“托塔天王”的过程,是历史功绩、宗教融合、民间信仰与文学创作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演变跨越数百年,可概括为以下五个关键阶段:
一、历史原型:大唐军神的真实功绩
李靖(571—649)是唐初军事家,战功涵盖南北西三方:
平江南:辅佐李孝恭灭萧铣,以“弃舟惑敌”之策智取江陵;剿灭辅公祏叛乱,奠定唐朝统一。
定北疆:率三千骑兵奇袭东突厥,生擒颉利可汗,解除北方威胁。
征西域:年过六旬仍远征吐谷浑,深入沙漠追击至塔克拉玛干,拓边安西。
唐太宗誉其功绩超越韩信、卫青,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死后入祀武庙十哲,成为官方祭祀的“军神”。
二、神化起点:官方祭祀与民间传说的催化
唐代皇室推动李靖从名将升格为神灵:
皇家推崇:唐肃宗封其为武庙陪祀,南宋加封“忠烈王”“灵佑王”,明代入历代帝王庙配享。
行雨传说:唐代志怪小说《续玄怪录》记载李靖代龙王行雨,因多降雨致灾,展现其“通神”特质,成为民间信仰基础。
三、佛教融合:毗沙门天王的本土化改造
唐代佛教盛行,西北守护神“毗沙门天王”形象与李靖战功叠加:
护国军神: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在佛经中为左手托塔、右手持戟的护法神。玄宗时期,密宗僧人不空宣扬其显灵助唐军退吐蕃,玄宗下令全国建庙祭祀,军队出征必祭此神。
地理关联:李靖西征吐谷浑(今青海新疆),与毗沙门“镇守西北”的职能重合;毗沙门在唐代设的“毗沙都督府”(于阗)区域活动,强化了与李靖的联想。
四、文学定型:元明小说的形象整合
宋元时期,民间将李靖与毗沙门天王合体,明代小说完成最终塑造:
元代杂剧:将毗沙门天王汉化为“托塔李天王”,其子哪吒改为李靖第三子,父子矛盾情节移植到李靖身上。
《西游记》:天庭统帅“托塔李天王”手持七宝玲珑塔,统率十万天兵,职能完全继承毗沙门护法降魔的角色。
《封神演义》:补充李靖为商朝陈塘关总兵的前史,赋予其金吒、木吒、哪吒三子,完善“肉身成圣”的成神路径。
关键点:毗沙门天王的“托塔”形象被直接移植,宝塔原为镇压邪祟的法器,在小说中转为化解哪吒复仇的工具。
五、文化逻辑:演变背后的深层动因
1. 功能性替代:唐代军队需本土战神,李靖战功与毗沙门护军传说高度契合。
2. 宗教本土化:佛教传入中国后,神祇需依附历史人物增强接受度(如关公成伽蓝护法)。
3. 文学创作需求:元明小说需具象化的天庭统帅,李靖的“军神”地位与民间信仰使其成为最佳人选。
李靖形象演变时间线
| 时期 | 关键事件 | 形象定位 |
| 唐初 (7世纪) | 李靖灭突厥、平江南 | 历史名将,凌烟阁功臣 |
| 中唐 (8世纪) | 毗沙门天王信仰盛行,玄宗建庙祭祀 | 佛教护法军神 |
| 五代-宋 | 官方加封“灵显王”“忠烈王” | 官方神祇,民间降雨神 |
| 元代 | 杂剧将毗沙门改为“托塔李天王” | 李靖与天王形象融合 |
| 明代 | 《西游记》《封神演义》定型托塔天王故事 | 天庭元帅,哪吒之父 |
结语:从名将到天神的必然性
李靖的“托塔天王”形象,本质是历史权威性(战功)、宗教功能性(护法)、文学戏剧性(父子冲突)三重需求的产物。
其演变路径映射了中华文化对历史人物的“层累造神”机制——当一位将领的功绩与精神超越时代,他便不再属于史书,而成为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符号。
你说得对,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关羽的欣赏、器重和厚待,确实是整部小说中非常突出且真挚的一段情节,甚至超越了阵营的界限。这种“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极致的欣赏与器重:
武力与忠义的认可:曹操亲眼目睹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的神勇,对其武艺推崇备至。更重要的是,他深知关羽的为人,对其“忠义无双”的品质极为敬佩。在人才济济的曹营,曹操给予关羽的尊重和评价是顶级的。
“天下第一义士”的评价:曹操多次公开称赞关羽的忠义,甚至感叹“云长天下义士”。这种发自内心的欣赏是他厚待关羽的基础。
2. 超规格的礼遇与封赏:
“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这是小说中著名的描述,形容曹操对关羽日常生活的款待规格极高,远超一般将领。
封侯赐爵,厚禄相赠:关羽投降后,曹操立刻上表汉献帝,封其为“偏将军”(后封“汉寿亭侯”),给予极高的官职和爵位,并赐予丰厚的金银财帛。
“上马金,下马银”:形容曹操对关羽的赏赐极其慷慨,试图用物质来笼络其心。
赠赤兔马:这是曹操对关羽最著名的、也是最具诚意的厚待之一。当获得吕布的宝马“赤兔马”后,曹操毫不犹豫地将这匹堪称天下第一的宝马赠予了关羽。
他知道关羽忠义,难以收服,赠马之举既是对其价值的认可,也是一种极高规格的拉拢,希望以此打动关羽。关羽得到赤兔马后那句“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让曹操懊悔不已,但也侧面印证了他赠马时的诚意(尽管没达到目的)。
3. 极度的宽容与尊重:
接纳“降汉不降曹”的条件: 在土山被围时,关羽提出了著名的“约三事”(核心是降汉不降曹、保护嫂嫂、一旦知道刘备去向立刻辞别)。
这种苛刻的、近乎不平等的条件,曹操为了得到关羽,竟然全部答应了,足见其求才若渴和对关羽的重视程度。
容忍关羽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明知关羽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刘备,心中从未真正归顺自己,但他依然给予最高礼遇,并未因此苛责或迫害。
放行过关:这是曹操对关羽“好”的终极体现。*当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毅然挂印封金,保护嫂嫂千里寻兄。曹操手下诸将(尤其是蔡阳)纷纷要求追杀,但曹操最终力排众议,不仅亲自追赶送行(赠锦袍),还特意派人传令给沿途关卡放行。
他知道关羽此去必成心腹大患,但出于对关羽忠义的敬佩和对自己承诺的遵守(约三事),他选择了成全。这份胸襟和气度,在乱世枭雄中极为罕见。
罗贯中在此处安排曹操感叹:“云长封金挂印,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 这句话道出了曹操厚待关羽的根本原因——超越功利心的由衷敬佩。
4. 真诚的挽留与不舍:
在关羽离去时,曹操的表现是真诚的不舍和惋惜。他追赶送行、赠袍,都流露出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情感,而非仅仅是对失去人才的懊恼。
总结来说,《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关羽的“好”:
源于真心:是基于对关羽武艺超群和忠义无双这两项核心品质发自肺腑的欣赏与敬佩。
超越功利: 虽然曹操最初有收服关羽为己用的目的,但到后期(特别是放行时),这种“好”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利益考量,包含了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信义的遵守。
规格极高:在物质(宴席、金银、爵位、赤兔马)、礼遇(日常款待、上表封侯)、精神(容忍其心向刘备、遵守约定)等方面都达到了曹操对待人才的顶峰,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展现曹操的复杂性格:这段情节极大地丰富了曹操的形象,展现了他作为枭雄之外,识才、爱才、敬才的一面,以及罕见的胸襟与气度。
因此,你的看法非常准确。《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关羽的厚待,是小说中刻画得非常成功的一段超越阵营的“英雄相惜”之情,也是关羽“忠义”形象得以完美衬托的重要背景。
没有曹操的这份“真的好”,关羽的忠义和曹操的枭雄魅力都会失色不少。这段关系,是乱世中一抹独特而令人感慨的色彩。
《三国演义》中马超对曹操的刻骨仇恨,几乎是整部小说中最具戏剧性的个人恩怨之一。这种“水火不容”的关系,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关键事件和深层矛盾,既有罗贯中基于历史的艺术加工,也有历史背景的真实投射:
1.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最核心的导火索):
《演义》情节: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诱骗马超的父亲马腾(时任征南将军)入京(许都)为官。马腾带着两个儿子马休、马铁前往。
然而,这实际是曹操的陷阱。曹操随后**诬陷马腾谋反,将马腾及其二子马休、马铁在许昌处死,并夷灭三族。这对马超来说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历史背景:历史上马腾确实在后期入京为官(卫尉),留在邺城(曹操的大本营,非许都)。马超起兵反曹在先(211年潼关之战),曹操随后(212年)才处决了在邺城的马腾及其在京城的族人(包括马休、马铁等)。
《演义》颠倒了这个顺序,将马腾之死作为马超起兵的**直接原因和最大动力**,极大地强化了仇恨的戏剧性冲突和正义性(为父报仇)。这种艺术处理是马超恨曹操的最根本原因。
2. 夺地之恨,生存根基被毁:
《演义》情节:曹操在处死马腾后,立即发兵西征,目标直指马超、韩遂等西凉军阀控制的关中、凉州地区。这对马超而言,不仅是杀父仇人上门,更是要彻底铲除他们家族在西凉经营多年的根基和势力范围。
历史背景: 曹操西征确实旨在解决关中割据势力,解除西顾之忧以便全力对付南方的刘备、孙权。马超作为西凉最强的军阀之一,是曹操统一北方的直接障碍。
失去地盘意味着失去权力和生存空间,这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小说中马超喊出“曹贼!欺君罔上,罪恶弥天!害我父弟,此仇不共戴天!吾当活捉生啖汝肉!”正是这种家仇与地恨交织的爆发。
3. 渭水之战的血腥与屈辱:
《演义》情节:*在著名的“潼关之战/渭水之战”中,曹操与马超、韩遂联军激战。小说描绘了马超的英勇(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也展现了曹操的计谋(离间马超和韩遂)。最终联军战败。
历史背景: 此战是真实发生的重大战役(211年)。虽然马超前期取得优势,但最终被曹操用计(离间计、半渡而击等)击败。
战败不仅意味着军事上的损失,更意味着马超失去了为父报仇、夺回尊严的最佳机会,并最终被迫放弃根基之地,流亡汉中、益州。这种惨痛的失败和被曹操智谋击败的屈辱感,无疑加深了仇恨。
4. 曹操的狠辣手段与马超的切肤之痛:
《演义》情节:除了杀父灭族,小说中还描绘了曹操在击败马超后,对马超家族残余势力的持续追杀和迫害,使得马超即使逃到张鲁、刘备处也难有宁日,亲人(如庶妻董氏、子马秋)也惨遭杀害(历史上董氏、马秋确被张鲁、曹操所杀)。
历史背景:*曹操对待敌人及其家族的手段确实比较严厉。马超起兵反叛,按当时的政治逻辑,其家族作为“人质”被处决是常见后果。这种持续不断的家族悲剧,让马超的仇恨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持续不断的切肤之痛。
5. 忠奸对立与个人气质的冲突(小说渲染):
《演义》立场: 罗贯中尊刘贬曹的倾向明显。曹操被塑造成“汉贼”、“奸雄”的代表。马超作为汉朝名将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其“为父报仇”、“反抗汉贼”的行为天然带有一定的正义色彩和悲情英雄光环。
个人气质: 马超以“锦马超”闻名,勇猛绝伦,少年成名,性格刚烈高傲。而曹操老谋深算,手段狠辣,两人在气质上就形成鲜明对比。马超的刚烈直接与曹操的权谋阴鸷,在小说中构成了水火不容的人格冲突。
总结来说,马超对曹操的“水火不容”之恨,在《三国演义》中主要源于:
艺术化的核心仇恨:罗贯中将历史事件重新排序,将曹操诱杀马腾全家作为马超起兵的直接原因和最大动力,塑造了最根本的血海深仇。
生存空间的争夺:曹操西征意图消灭马超势力,夺其根基,这是**生死存亡的斗争。
战争的惨败与屈辱: 潼关之战的失败,让马超复仇梦碎,流离失所,加深了仇恨。
持续的家破人亡: 家族成员在后续事件中不断被害,使仇恨成为持续的伤痛。
小说立场与人物塑造: 尊刘贬曹的背景下,马超作为反抗“汉贼”的悲情英雄,其仇恨被赋予了正义性;两人刚烈与权谋的性格对比也强化了冲突。
因此,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马超对曹操的恨,是家仇(杀父灭族)、国恨(视为汉贼)、个人生存空间争夺(夺地求生)以及战争屈辱(战败流亡)等多重因素叠加、被小说艺术强化后的结果,其“水火不容”的关系成为了书中极具张力和悲剧色彩的情节。
以下是唐朝主要名将按时间顺序的排列,涵盖初唐至晚唐各个时期的重要军事将领,并附简要说明:
一、初唐时期(618-690年,唐朝建立至武周前)
1. 李靖(571-649)
功绩:灭东突厥(630年)、平吐谷浑(635年),唐朝开国第一统帅。
身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2. 李勣(徐世勣)(594-669)
功绩:灭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668年),历事三朝。
身份:凌烟阁功臣,赐姓李。
3. 尉迟敬德(585-658)
功绩:玄武门之变核心将领,破突厥、征高句丽。
身份:凌烟阁功臣,门神原型之一。
4. 侯君集(?-643)
功绩:灭高昌国(640年),参与玄武门之变。
结局:因谋反被诛。
5.苏定方(592-667)
功绩:灭西突厥(657年)、平葱岭、百济(660年),开拓西域。
特点:高宗朝顶级统帅,战绩覆盖东西南北。
6. 薛仁贵(614-683)
功绩:大破九姓铁勒(三箭定天山)、征高句丽、抗吐蕃。
传奇:民间故事“白袍将军”原型。
二、盛唐时期(690-755年,武周至安史之乱前)
7. 裴行俭(619-682)
功绩:破西突厥、平定东突厥叛乱,文武全才。
身份:儒将代表,善用反间计。
8. 黑齿常之(630-689)
功绩:百济降将,破吐蕃、突厥,守卫河西走廊。
结局:被酷吏诬陷自尽。
9. 王忠嗣(706-749)
功绩:破契丹、灭突厥、威慑吐蕃,掌控四镇兵权。
影响:提拔哥舒翰、李光弼等名将。
结局:遭李林甫陷害,抑郁而终。
10. 高仙芝(?-756)
-功绩:远征小勃律(帕米尔)、抵御大食(怛罗斯之战)。
-身份:高句丽裔,安西都护府名将。
结局:安史之乱中被冤杀。
11. 哥舒翰(?-757)
功绩:大破吐蕃、收复石堡城,威震西陲。
结局:安史之乱中兵败被俘杀害。
三、中唐时期(755-820年,安史之乱至宪宗朝)
12. 郭子仪(697-781)
功绩: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破吐蕃叛乱。
声誉:“再造唐朝”,功高不震主,善终。
13. 李光弼(708-764)
功绩:安史之乱中指挥太原之战、邺城之战,与郭子仪齐名。
结局:遭宦官猜忌,忧愤而亡。
14. 仆固怀恩(?-765)
功绩:灭安史叛军主力,家族46人殉国。
结局:被宦官逼反,病逝于叛军途中。
15. 李晟(727-793)
功绩:平定泾原兵变、收复长安(784年),破吐蕃。
称号:德宗朝“万人敌”。
16. 马璘(721-776)
功绩: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镇守西北抗吐蕃。
特点:以陌刀阵闻名。
17. 浑瑊(736-799)
功绩: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击退回纥吐蕃联军。
身份:铁勒族将领,忠勇善射。
18. 李愬(773-821)
功绩:雪夜袭蔡州(817年),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
战术:奇袭作战典范。
四、晚唐时期(820-907年,宪宗后至唐朝灭亡)
19. 张议潮(799-872)
功绩:收复河西十一州(848年起),归附唐朝。
身份:沙州起义领袖,结束吐蕃对河西百年统治。
20. 高骈(821-887)
功绩:破南诏、镇压黄巢起义(早期),镇守淮南。
结局:晚年迷信方术,被部将所杀。
21. 李克用(856-908)
功绩:镇压黄巢起义、破叛军,河东节度使。
身份:沙陀族首领,后唐奠基人(追尊太祖)。
补充说明
宗室将领:李孝恭(平江南)、李道宗(征高句丽)等早期宗室名将未列入主序列,因时间集中于初唐。
争议人物:如安禄山、史思明因叛乱未列入。
民族多样性:唐朝将领多民族融合,如高仙芝(高句丽)、哥舒翰(突厥)、李光弼(契丹)等。
此名单以正史记载的主要军事贡献和影ev3.zhufeng168.com响力为依据,突出各时期代表性人物,展现唐朝军事力量的兴衰脉络。
根据名将的综合军事才能、战略贡献、历史影响力及后世评价,结合正史记载与学术研究,唐朝十大名将的排名如下(同一梯队内排名分先后):
第十名:契苾何力(?—677年)
异族名将·忠诚典范
战绩:铁勒族首领归唐,随李世民征高句丽、平吐谷浑,冲锋陷阵屡立战功,生擒吐谷浑王。
地位:少数民族将领效忠唐朝的象征,凌烟阁功臣之外少数获封“国公”的番将。
第九名:韦皋(746—805年)
中唐西南屏障
战绩:镇守蜀地二十一年,破吐蕃四十八万大军,收复西南失地,促成南诏归附。
策略:以“和南诏、拒吐蕃”之策稳定边疆,被誉“功烈为西南剧”。
第八名:李晟(727—793年)
万人敌·平叛核心
战绩:泾原兵变中收复长安,击溃吐蕃联军,晚年遭离间罢兵权。
能力:箭术超凡(一箭毙吐蕃将领),擅骑兵突击,德宗称其“万人敌”。
第七名:薛仁贵(614—683年)
传奇猛将·平民出身
战绩:三箭定天山降铁勒,灭高句丽,晚年云州大捷破突厥。
争议:大非川之败致吐蕃崛起,但民间声望极高(“白袍将军”原型)。
第六名:苏定方(592—667年)
灭国战神·正史平反
战绩:随李靖灭东突厥,独灭西突厥、百济、葱岭三国,生擒其主,拓疆至中亚咸海。
贡献:高宗朝开拓西域第一功臣,因演义污名化被后世低估。
第五名:李光弼(708—764年)
安史之乱首功
战术:太原之战以万人歼十万叛军,邺城之战阻史思明,善用奇兵、治军严明。
评价:《新唐书》称“中兴战功第一”,因宦官猜忌忧愤而终。
第四名:郭子仪(697—781年)
再造大唐·政治智慧
功绩:平定安史之乱,收长安洛阳;单骑说退回纥,破吐蕃联军。
地位:唯一历七朝不倒的功臣,以谦退善终,谥“忠武”配享太庙。
第三名:李勣(594—669年)
三朝柱石·灭国统帅
战绩:灭薛延陀、高句丽,破东突厥(与李靖并称“帝国双璧”)。
全能:出将入相,医学贡献(著《唐本草》),凌烟阁第二十四功臣。
第二名:李靖(571—649年)
军事理论家·初唐战神
灭国级战役:平萧铣、辅公祏,灭东突厥、吐谷浑,奠定唐初版图。
理论贡献:著《李卫公问对》入武经七书,配享武庙十哲(唐至清未出)。
第一名:李世民(599—649年)
帝王名将·开国基石
统帅地位:虎牢关之战三千破十万灭窦建德,统一中原;灭王世充、刘武周。
战略高度:以“天可汗”体系整合东亚,贞观之治奠定盛唐根基。
争议与说明
1. 宗室与异族:李孝恭(平江南)、王忠嗣(镇四镇)未入前十,因战略高度稍逊;契苾何力代表唐朝民族融合的军事成就。
2. 晚唐名将:张议潮(收河西)、高骈(破南诏)因晚唐国力衰退,影响力受限。
3. 排名依据:李世民居首因他兼具帝王视野与战场指挥;李靖第二因军事理论+实践双巅峰;李勣第三因长期稳定性与灭国数量。
此排名综合正史战绩、后世武庙评价(如李靖、李勣永居十哲)及军事革新贡献。若以纯武力论,尉迟敬德、秦琼可入“猛将榜”,但综合能力未及前十。
岳飞之所以被后世铭记,不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www.bjhyjm.cn的军事家,更因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忠诚、气节与家国情怀。
他的生命虽在39岁戛然而止,但其精神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军事才能与抗敌功绩: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
1. 重塑南宋军魂
在北宋灭亡、南宋仓皇南渡的危局中,岳飞组建"岳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严明军纪著称。他率军北伐,先后收复襄阳六郡、郑州、洛阳等地,直逼金军腹地汴京(今开封),创造了南宋对金作战最辉煌的战绩。
2. 战略远见卓识
他提出"连结河朔"战略,联合北方抗金义军,形成对金军的南北夹击之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
二、忠贞气节:民族精神的至高象征
1. 精忠报国"的信仰践行
岳母刺字"尽忠报国"(后世演变为"精忠报国")成为他一生的信条。面对朝廷的猜忌和金人的利诱,他始终坚守信念,拒绝妥协。
2. 以生命守护气节
即便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强令退兵,明知功败垂成,仍选择2hp.scznq.com服从君命;蒙冤入狱后,面对酷刑逼供,仅以"天日昭昭"四字明志,以死捍卫尊严。
三、高尚人格:超越时代的道德丰碑
1. 清廉自守,心系黎民
身为高位却"家无余财",将俸禄用于犒赏将士、抚恤遗孤。行军途中常叮嘱士兵"勿伤百姓禾稼",其仁爱之心深得民心。
2. 文韬武略的儒将风范
他并非一介武夫,书法遒劲(如《出师表》手书),更留下气吞山河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点燃无数志士的报国热血。
四、悲剧命运:历史反思的永恒镜鉴
1. "莫须有"之罪的警示
岳飞之死(1142年风波亭遇害)是封建皇权猜忌武将的典型悲剧。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构陷,宋高宗为求和而自毁长城,这一事件成为后世批判昏君奸臣、反思专制弊病的标志。
2. 民心即历史的判决
岳飞死后,临安百姓痛哭罢市;金国使者到杭州,百姓指其馆驿为"秦相公宅"以泄愤。民间通过传说(如"银瓶小姐投井")、话本、戏曲代代传颂其冤屈,印证了"公道自在人心"。
五、文化符号:凝聚民族认同的精神图腾
1. 跨越时代的价值共鸣
明清时期,岳飞成为抗击外侮的精神旗帜;抗日战争中,"还我河山"的题词激励无数国人。他的形象超越朝代更迭,成为危难时刻唤起民族凝聚力的符号。
2. 全球华人的共同记忆
从杭州岳王庙的跪像到海外华人社区的关岳庙,从教科书到影视作品(如《满江红》),岳飞故事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传递着忠义、勇气与抗争精神。
岳飞的意义早已超越一个历史人物本身:
他象征一种精神选择:在个人安危与家国大义之间,如何以生命坚守信仰;
他代表一种历史追问:当权谋压倒公义,当私欲凌驾民族利益,社会将付出何等代价;
他提供一种精神资源:在当代社会,其"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操守,清廉爱民的品格,依然值得镜鉴。
正如岳庙楹联所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飞以生命铸就的忠勇之魂,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成为我们面对挑战时永不熄灭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