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鼎盛:宋代藏书事业与文明传承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高度评价宋朝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那么,为何宋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空前繁荣的朝代?究其根源,我们只需考察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兄弟在开国初期的一系列文化政策,便能窥见其中奥秘。
与历史上大多数新王朝不同,宋朝开国之初并未将搜刮前朝金银财宝作为首要任务。相反,赵氏兄弟将文化典籍的收集与保护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后,立即着手文化事业建设。他沿用了后梁、后周时期位于右长庆门东北的数十间旧房作为\"三馆\"——即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的统称,这些机构构成了宋朝初期的国家图书馆体系。
宋太祖登基不久便颁布诏令,将后周宫廷收藏的三千余卷典籍妥善保存。在随后的统一战争中,每征服一个割据政权,首要任务就是收集其藏书。乾德元年(963年)平定荆南后,太祖立即命令官员\"尽收高氏图籍以实三馆\";乾德三年(965年)灭后蜀时,更派遣右拾遗孙逢吉专程赴成都收缴典籍,历时一年共收集一万三千卷。值得一提的是,大将曹彬在蜀地也搜集了数千卷私人藏书,返京时因行李过多引起太祖怀疑,经查实后发现\"皆古今图书\",此事成为一段佳话。
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灭南唐,次年太祖派吕龟祥前往金陵清点典籍,据《南唐书》记载,共获得十万余卷珍贵藏书。这些战利品被悉数运往开封,极大地丰富了国家藏书。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延续了这一政策,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接受吴越国投降时,首先\"遣使收其书籍\";同年平定福建陈洪进割据势力时也是如此;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灭北汉后,立即派雷德源前往太原收缴图书。至此,除南汉藏书被毁外,其余割据政权的典籍尽归宋朝所有。
在两位开国君主的不懈努力下,北宋国家藏书从建国初的一万二千卷激增至太平兴国年间的八万余卷。为扩充馆藏,朝廷还多次下诏向民间征集图书,献书者不仅可获得丰厚赏赐,更有机会被授予官职。太平兴国二年,太宗视察三馆时,见其\"湫隘卑瘅,仅蔽风雨\",遂下令在左升龙门东北重建,并亲自规划建筑规制。新建成的崇文院\"轮奂壮丽,冠乎内庭\",内设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及收藏珍本的秘阁,形成完整的国家图书馆体系。
宋朝对典籍管理极为重视,设立严格的馆阁官员选拔制度。只有科举前三名且有一任地方官经历者,或经大臣举荐者方可入馆任职。这些\"馆阁之选\"往往成为未来朝廷重臣,正如其所言:\"自祖宗以来,所用两府大臣多出于馆阁\"。为保护珍贵典籍,朝廷定期进行防虫防潮处理,大文豪苏轼的诗句\"三馆曝书防蠹毁\"就生动记录了当时的图书保护工作。
宋代统治者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明高峰。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开创的藏书治国传统,到完善的馆阁制度,再到全社会形成的崇文风尚,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宋代文化的空前繁荣,为中华文明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