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
▶墓室南壁出土陶俑。
“北魏孙定仁墓是近年来西安周边发现的规格较高的北魏纪年墓,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研究北魏末期的社会格局、政治军事等都有重要意义。”9月4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馆员王红英介绍了最新的考古发现。
“陶俑为半模制、后背扁平,是西魏北周时期陶俑的典型风格。但我们一开始发掘的时候,觉得很像是西魏时候的典型风格,墓志告诉我们它是北魏末期,这样后背是抹平形式的陶俑的年代提前,为考古发现的陶俑分期提供了标杆的作用。”王红英说。
马家堡墓地位于咸阳市泾阳县高庄镇(现属秦汉新城管辖)马家堡村北、孙家村南,处在咸阳原东南区域,黄土堆积丰厚。2023年4月至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项目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古代遗迹65处,其中北魏秦州刺史孙定仁墓形制完整、纪年明确、出土器物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墓为长斜坡墓道穹窿顶砖室墓。墓葬平面近“甲”字形。共出土器物164件(组),包括陶俑、陶动物、模型明器以及陶器、漆器和墓志器物集中出土于主室,因进水淤积,扰乱严重,部分器物原始位置已不能确定,位置相对明确的器物有135件。
陕西地区发现的北魏墓葬多为土洞墓,砖室墓较少。根据墓道长度和墓室面积,认为墓葬属于北魏中后期最高等级墓葬。该墓出土陶俑均为立俑,这些陶俑应具有不同功能。其中墓室东西两壁及南壁靠墙立置的小冠俑,周围散落陶鼓,这些小冠俑可能承担侍仆舞乐的角色;西部的小冠俑、风帽俑与陶马、牛车放置在一起,可能属出行仪仗组;环绕着陶灶的高髻俑及放置在陶灶、陶仓、陶井、陶磨、踏碓等模型器周围的双髻俑和小冠俑可能承担着庖厨操作功能。
孙定仁生前获封豳州刺史、阶陵县开国伯,死后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墓志写孙定仁葬于“太昌元年十二月”——公元533年的1月23日,属北魏末年,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该墓遗物所具有的西魏北周时期典型特征,正体现了关中地区丧葬文化在这一阶段的重大变革。该墓葬的发掘有助于细化陶俑的分期,具有重要的“标型”意义,为研究社会变革与丧葬制度和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