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自成提出了三个条件,为何崇祯宁愿死也不答应,是哪三个条件
迪丽瓦拉
2025-07-12 17:04:11
0

大明王朝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灭亡于明思宗崇祯皇帝,而攻破大明王朝是历史上有名的闯王李自成,战乱纷争,朝代更迭,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是常事。毕竟自古以来成王败寇,有能力者自然位居高位,成为天下之主。

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治者所实行的政策和所坚守的理念,已经阻碍了时代的发展,自然会被民众所抵制,随之而来的是被新生的政权所取代,这种周而复始地前进过程塑造着不同时代的朝代,也塑造着中国的历史。

其实明朝崇祯皇帝本可以不用被灭国的,因为当时李自成向他提出了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答应了自然也就可以与李自成并存,但是对于李自成提出的三个条件,崇祯宁死也不答应。最终李自成攻破京城,明朝也就此灭亡,那究竟是哪三个条件让崇祯皇帝宁死也不答应呢?

其实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江山基业,所以明朝走向末路,最终灭亡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很多崇祯皇帝本身的原因,正所谓非亡国之君,却有亡国之命,可见崇祯皇帝是导致明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关键点。

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对于朝廷的把握没有足够的经验,而且在用人,治人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这导致朝中党派一家独大,奸佞之臣权倾朝野,而崇祯皇帝骄傲自负的同时,还不愿意承担责任。

所以在抵抗李自成的进攻是很多军事决策失误都是由崇祯皇帝引起的,但是对于很多失误,崇祯皇帝并不愿意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而是推委给其他人,这一举动也让崇祯皇帝失去了文武百官的信任。

而李自成见明朝大势已去,于是便制造自己的声势,明朝末年统治的腐败也让人们渴望新生的政权,因此有很多民众纷纷参加到李自成的起义军队之中,李自成的军队也慢慢壮大起来,而且越战越勇,相反明朝的军队反而胆小懦弱,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李自成的进攻也是势如破竹,长驱直入,很快便逼近明朝的都城。

而防守的士兵已经溃不成军,四处逃窜,眼看明朝即将被灭亡,其实在此时,崇祯皇帝是有很多选择的,毕竟偌大的明朝不可能真的说灭亡就瞬间灭亡,毕竟百年来有着深厚的积淀和底蕴,这时候就有大臣建议崇祯皇帝迁都。

面对李自成强势的进攻,明朝军队节节败退,崇祯皇帝为了避免明朝政权被彻底推翻,只能另求他法,此时的崇祯皇帝,既面临着清军的进攻,又面临着李自成的叛乱,可以说是腹背受敌,而他此时最好的选择便是迁离都城休养生息,毕竟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转移到其他的地方还有机会卷土重来。

但是对于迁都这个决议潮中的很多大臣有着不同的意见,有很多人同意,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因为迁都涉及很多事宜,而且迁都也会影响军中的士气和百姓的民心,这对于政权的巩固极为不利。

同时此时的明朝没有迁都的护驾军队,基本上都在抵御清军和李自成的军队,这让迁都成为了一件难事,而且此时的明朝国库已经空虚,即使能够迁都也没有足够的银两支撑着迁都后的开发建设。

对于是否迁都这个决定,朝中的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各持己见,因为此时的明朝朝廷有着各自的党派,都想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对于迁都这件事情,长达一个月也没有明确下来,最后在混乱的议论中,崇祯皇帝做出了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那就是驻守北京城不去迁都,而这个决定也成为了明朝生死的关键。

可以说迁都决定着明朝是否能够继续存在,如果明朝迁都还有回转的余地,而如果不签读,那么直接面临的是李自成强攻下来的军队,也正是崇祯皇帝决定不迁都,最终明朝政权被推翻,彻底被灭亡。

所以说崇祯皇帝做了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而除了不迁都,当时的李自成也开出三个条件,如果崇祯皇帝能答应,明朝的政权自然依然可以保留,但崇祯皇帝并没有答应,最终李自成当机立断,颠覆了明朝的政权。

在李自成的军队即将攻破京城时,李自成并没有直接强攻而下,而是派使者和崇祯皇帝等人谈判,李自成之所以没有直接攻破明朝,是不希望推翻明朝后去接明朝这个烂摊子,毕竟此时的明朝还面临着强大的清军,所以如果李自成攻下明朝后,那么就要去处理抵挡清军的相关战事,这对于李自成来说十分棘手,自然不愿意接。

那李自成究竟像崇祯皇帝开出了哪三个条件呢?其实这三个条件简单来说,就是李自成要自立为王且不受明朝的管辖,其次就是想要西北一带的封地,最后便是要求要百万两银两犒赏三军,其实目的就是为了有足够的钱财去建设自己的王朝。

对于这个三个条件,崇祯皇帝宁死也没有答应,一来崇祯皇帝遵循着祖训,就是不割地也不赔款,二来崇祯皇帝认为李自成只不过是一个土匪,此时答应他将来后患无穷,必然会得寸进尺,而且这样的做法也极其有辱皇室的尊严,所以崇祯皇帝宁死也没有答应。

既然崇祯皇帝强烈的拒绝了李自成开出的条件,那么自然而然李自成也不会留崇祯皇帝以及明朝的政权,于是以最快的攻势拿下了明朝的都城崇祯皇帝也自尽,就这样,曾经的大明王朝彻底在历史的长河中画上了句号。

纵观明朝的灭亡,根本原因还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而导致明朝直接灭亡的,还要属崇祯皇帝所做出的一系列错误决定,以及崇祯皇帝在治理国家,平定战乱方面存在的能力不足。

所以诸多的因素导致了最终明朝的灭亡,而且即使没有爆发李自成的起义,那么清军入关也是迟早的事情,所以说明朝的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崇祯皇帝最终的宿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唐太宗问袁天罡:大唐何时亡?袁:猪上树时,可惜李世民没听懂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开国之初,定都南京...
原创 围... 荆州的主体区域如今即是位于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对于当时的刘备与孙权...
原创 从... 李靖:大唐封战神,灵霄曰天王 若论唐代名将谁堪称第一,这个问题本身就颇有争议。像苏定方、郭子仪、...
原创 为... 如果一定要追究东汉末年分裂为三国的根源,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刘焉,认为他是“罪魁祸首”。但从历史的深层...
原创 袁...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于预言和占卜的看法往往充满怀疑。毕竟,预言学几乎和神学一样神秘,谁能真...
原创 张... 张飞是《三国演义》中极具传奇色彩的角色,被誉为“万人敌”,他是众多超一流猛将中的佼佼者。作为三国时期...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是什么? 一个瘦马能卖1500两以上,是普通丫头的百倍,扬州瘦马是什么? 据说,在娱乐圈有这么个传闻,谓之神仙...
原创 为... 李世民和朱棣在历史的镜像里常被并列对照,他们的父亲分别是开国的君主李渊与朱元璋。两人都不是确立的正统...
天津旧书肆的“史书” 由曹式哲整理的雷梦辰先生文集《津门书肆记》(其中《津门书肆二记》是未完稿,整理者依资料卡片续补完整)...
原创 李... 在洺水之战之后,李世民的威望在唐朝朝廷中日益提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太子李建成的压倒性优势。这...
原创 关... 在董卓乱政的时期,关东的诸侯曾两度联合起兵讨伐董卓。第一次起义的发起人并非曹操,而是东郡太守桥瑁。根...
原创 赤...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赤壁之战”前后的谋略描写得跌宕起伏,不仅把这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刻画...
清帝退位诏书有什么历史作用? 宣统三年十二月,公元1912年2月,隆裕太后临朝称制,代6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
原创 秦... 秦始皇病逝后,历史留下了许多谜团,其中最引人深思的就是李斯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支持胡亥,而不是自己的女...
原创 收... 《决胜千里之外》 张一湖 在广袤的新疆南路,除哈密以外,从辟展(即今鄯善)、吐鲁番开始,东至托克...
原创 刘... 赵云,三国时期名将之一,以其非凡的武艺和忠诚的品格闻名,与关羽、张飞并列为蜀汉的三大猛将之一。然而,...
明朝灭亡,老天也出了“一份力”... 00.引子 崇祯六年的冬天,冷得邪门。 华北大地早已不见半点绿意,连呼啸的北风都像是带着刀片,刮在...
原创 张... 1935年,红军长征途中,有一个南下还是北上的决定在红军干部中产生巨大的漩涡,此时处于中央领导地位的...
这面旗前,一名小学生默默地站了... 强晓玲 “23岁、26岁、24岁、24岁……” 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八九岁的儿子,一边用手翻动着...
【历史上的今天】8月29日 历... 8月29日 历史上的今天,历史上的今天大事件 214年8月29日 东汉末年著名谋士庞统中箭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