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热爱人民,与群众心连心,最不愿意的是当官老爷,最愿意是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心声,留下了很多平易近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你能相信,我们可爱的毛主席,为了和一个老渔夫多聊一会儿天,承诺把对方的螃蟹全买下来,才换来对方陪聊吗?让我不禁回忆起经典小品里的那句台词:
再聊五块钱的!
其实,毛主席跟群众密切接触的故事有很多,今天作者给大家讲几个最精彩的。
1949年3月25日,党中央刚刚进入北平,毛主席便乘汽车来到颐和园,并在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散步游玩。
毛主席一行来到昆明湖边,发现偌大的公园空荡荡的,冷冷清清,竟然没有一个游人,主席十分奇怪,询问秘书叶子龙:
“公园里怎么一个游人都没有啦?”
叶子龙不敢撒谎,老实回答:
“为了首长的安全,今天公园不开放。”
毛主席再追问,这才知道为了毛主席的人身安全,社会部部长李克农派人把颐和园的游客全部清理出去,甚至连平时住在这里的一些工作人员都临时迁出去了。
毛主席一听,十分生气,当即斥责道:
“把水全排干了,你那个鱼还讲什么安全?你安安全全干死在那里,饿死在那里吧!”
毛主席这句话其实是把自己比作鱼,把群众比作水。领袖离不开群众,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有关部门把游人全赶出去,这不是让主席脱离群众吗?所以毛主席才这么生气。
叶子龙继续向毛主席解释说,北平刚刚解放,潜伏特务较多,危机四伏,为了防止暗杀、爆炸,社会部这才进行清场,也是为了主席的安全着想。
对于这一点,毛主席能理解,但他还是觉得没有必要清场,不高兴地说了一句:
“公园不是私园,没有游人像什么样子!”
逛了一会儿后,毛主席觉得颐和园生机盎然,昆明湖碧波荡漾,更认为有关部门不该清场,让群众无法欣赏美景,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颐和园有山有水,风景确实很美,以后应该让更多的人到这里来参观游览,不能动不动就清场。”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彰显出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他不想享受特权,不想跟群众分开,做一个脱离群众的领袖。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北平市政府专门成立颐和园管理处,开始对颐和园进行修缮保护,为群众创造了更好的游园环境,也让这座皇家园林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有了这次被毛主席“训斥”的“教训”,安全部门再也不敢随意对公共场所进行清场,但是为了毛主席的安全,他们建议毛主席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去人多眼杂的公共场所。
可毛主席习惯了几十年来和群众亲密无间的关系,不喜欢孤家寡人一个,他不断努力给自己“创造”与群众密切接触的机会。
1949年5月2日,机会来了。
这天,毛主席专程到颐和园拜访好友柳亚子,借机相约游园。
这一次,颐和园没有清场。
两人在乘船游湖时,还没有被认出来,柳亚子趁机问了一个问题:“人民解放军渡江成功,占领南京,进展神速,令人惊讶,不知道主席用的什么妙计?”
毛主席神秘一笑,答道:
“打仗哪有什么锦囊妙计!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知己知彼,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决策。”
柳亚子颔首称是,毛主席又补充道:
“还有,就是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
两人相谈甚欢,游船靠近岸边,毛主席和柳亚子准备上岸,这时有人突然认出了毛主席,既惊讶又激动,忍不住高喊起来:
“毛主席!是毛主席!”
听到喊声,游客们迅速从四面八方跑过来,聚集在昆明湖畔。
毛主席刚一上岸,就被欢腾的群众包围了,热情的群众纷纷伸出手臂,争着抢着要跟毛主席握手,毛主席显得很高兴,笑着跟群众握手,打招呼。
眼看人越来越多,毛主席走不了,形势也越来越危险,卫士们不得不把毛主席围在中间,在他们的严密保护和奋力开道下,毛主席总算从人群中出来了。
坐到车上,毛主席通过车窗与群众挥手告别,他兴高采烈地说:
“今天是咱们两个第一次游颐和园,也是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多的群众游园。柳亚子先生高兴,我也非常高兴。”
卫士们因为安全问题吓得心惊肉跳,毛主席却从未考虑过这一点,反而因为和群众们这么亲近而感到兴高采烈,可见他老人家心里只有群众,完全没有个人安危。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样的热闹场面越来越少。
1949年10月以后,毛主席每次出行都有警卫随行,保卫他的安全,这让他无法像以前那样“任性”地到田间地头、集市街道,与群众自由自在地交流。有时候,保卫部门甚至要求毛主席佩戴口罩,掩饰身份,以免引起群众骚动,带来不必要的危险。
毛主席虽不情愿,但也不得不妥协,每次外出,他都尽量配合工作,把脸捂得严严实实,毛主席因此失去了“自由”,与群众密切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
即便如此,毛主席也有“露馅”的时候,每次露馅对他而言,都是一次机会。
1953年2月,毛主席南下视察长江,不日到达武昌,登上蛇山游览黄鹤楼。
这一次,毛主席佩戴了口罩,黄鹤楼一带游客如织,一时间无人认出毛主席。
欣赏完长江波澜壮阔的景象,毛主席走到一位卖煎豆腐的老人面前,停了下来。
陪同毛主席的公安部长罗瑞卿心中暗叫一声不好,以他对毛主席的了解,他这是准备要跟群众“密切接触”了。
果然,毛主席向老人问起了生意情况,聊起生活如何,老人与毛主席一问一答,倒是没有发现异常,但旁边有两位眼尖的小姑娘却发现了不对。
这位身材高大,略微发胖的爷爷,虽然戴着口罩,只露出双眼,但怎么看起来好生面熟,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
经过数秒钟的审视,其中一位小姑娘带着几分疑惑,几分惊喜地喊出声来:
“毛主席?!”
另一位小姑娘得到启发,定神看了一下,高兴地喊道:
“是!是毛主席!”
被识破身份的毛主席没有丝毫顾虑,反而摘下口罩,把和蔼、慈祥的目光投向两个小姑娘。两个小姑娘顿觉一阵幸福的暖流,眼含幸福的泪花,欣喜若狂地欢呼起来:
“毛主席!毛主席!真的是毛主席!”
这一喊不要紧,惊动了附近的游客,游客们都看到了毛主席的样子,争先恐后地向毛主席围拢过来。紧跟着,“毛主席”的欢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游客听到消息,纷纷向毛主席的方向跑过来,形成了一股踊动的人流。
随着人越来越多,
“毛主席!”“毛主席!”
的欢呼声像长江之水,绵延不绝,一浪高过一浪,群众们恨不得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都用这三个充满崇敬的字眼表达出来。
这个突发情况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罗瑞卿也十分紧张,他担心出现危险,便劝毛主席到黄鹤楼休息一下,但此前一直很配合的毛主席却微笑着用手势拒绝了。
罗瑞卿明白,毛主席这是不愿意避开群众,要跟群众在一起,什么危险都被他置之度外了。
可群众越聚越多,他们热情地把手伸向毛主席,甚至拉着毛主席的身体都在晃动,拥挤的人群让毛主席寸步难行,甚至有站立不稳,倒地受伤的危险。
不能再拖下去了!罗瑞卿急忙拉着一位人高马大的警卫,两个人一左一右,站在毛主席身前,伸开双臂挡着拥来的群众,奋力向前开道,一边走一边高喊:
“请同志们爱护毛主席,不要拥挤!请让开一点路,让毛主席走过去!”
其他陪同的首长和工作人员见状,也迅速组成一道半圆的人墙,把毛主席围在中间,紧贴着毛主席,缓慢地向山下移去。
在强大的人流中挪动了半天,毛主席一行终于抵达江边码头,登上了渡船。
此时此刻,毛主席站在船头,使劲向群众招手告别,漫山遍野的群众更加激动,全部扬起手臂,使劲向着毛主席挥动,口中呼喊着:
“毛主席再见!”
此情此景,让所有人都感到无比震撼。
工作人员都知道人民群众爱戴毛主席,可他们此前谁都没见过如此壮观、热烈的场面。
这是多么朴实、忠诚的人民群众,这是多么伟大、平易近人的领袖伟人!正因为毛主席热爱群众,群众才如此热爱毛主席,这就是真真切切的鱼水情深呀!
相比黄鹤楼热烈轰动的“大场面”,毛主席在北戴河的一段经历更平淡悠闲,更有闲情逸致,更彰显出毛主席对人民群众那种发自肺腑的亲近之情,令人印象深刻。
从1949年开始,北戴河成为中央领导人避暑的胜地,钟爱游泳的毛主席更是不时来北戴河度假避暑,在海中自由畅游,不亦乐乎。
毛主席在海中游泳,安全成了头等大事。每次游泳的时候,都有警卫在离毛主席很近的地方提供保护,其他警卫在稍远的地方围成一个大圈,更远的外围还有警卫划着小木船,以防万一,这些警卫的泳技都很好,还受过专门训练。
这样的保护措施当然有利于毛主席的安全,但也让他无法与群众接触,因为群众根本无法接近毛主席,他老人家也没办法靠近群众,一度让毛主席十分郁闷。
不过,毛主席还是在层层设防中,找到了一次不是机会的机会。
1954年夏天,毛主席在北戴河停留的时间最久,直到当年9月,毛主席仍然住在北戴河,还是每天坚持下海游泳。
这一天,毛主席游兴甚高,在海里越游越远,警卫人员跟着游了很久,回头一看发现已经快看不到岸,便劝主席往回游,他不肯;劝毛主席上小船休息一下,他也不答应。
这个时候,警卫们忽然发现有一条渔船正在捕捞,便率先游上渔船,跟船夫和渔民打了个招呼,发现没有异样后,便招呼毛主席上船。
毛主席原本不想休息,但听说是一艘渔船,船上有渔民百姓,便立刻来了兴趣,痛痛快快地爬上了船,不等擦干身子,就迫不及待地和船上的老渔夫聊上了天。
这位老渔夫常年出海,全身晒得漆黑,衣服半敞,相貌粗犷,长得其貌不扬,但一双眼睛格外明亮,透着一股天然的淳朴和善良。
毛主席热情地和老渔夫握手,老渔夫的一双大手常年劳作,粗壮有力,毛主席的手经常握笔,却也有温暖有力。一位领袖,一位平民,就这样聊上了天。
游泳的毛主席没有任何遮掩,既没有戴墨镜,也没有戴口罩,按理说一眼就能看出来。
可这位老渔夫只看了两眼毛主席,便转头忙着捕鱼,硬是没认出毛主席来,估计这位老人家根本想不到,毛主席会这样近乎赤裸,光着身子站在自己跟前,所以没在意。
正因为如此,老渔夫一点都不紧张,虽然忙着捕鱼,却一点没耽误和毛主席聊天,两人聊得无拘无束,你一言我一语,你问我答,我问你答,正经话、玩笑话、俏皮话,什么话都说,从年龄到身体,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从鱼龟虾蟹到五谷杂粮,从渔船车马到锅台炕头,从老婆孩子到国共两党……简直是自由自在,海阔天空。
聊到尽兴处,毛主席又喊又笑,不时手舞足蹈,彷佛遇到了天大的喜事,就算是开国大典、抗美援朝胜利的时候,警卫们也从来没见过毛主席那么开心,那么兴奋。
这或许正是毛主席内心深处盼望已久的惬意生活!
毛主席聊得开心,可老渔夫却赔不起工夫,聊了大半个小时,人家就要换一个地方捕鱼,准备离开了,客气地请毛主席一行人离船。
毛主席聊在兴头上,怎么肯放过对方,还要拉着对方聊,可对方执意要走,毛主席不肯放过,干脆拦住老渔夫说:
“多聊会,过会儿我把你船上的螃蟹全买了。”
原来,毛主席知道老渔夫是怕耽误买卖,便用这一招宽对方的心。
“你别拿我开心了。”老渔夫瞧了瞧毛主席,摇头不信。
“老同志你别不相信人哪!你跟我一道走,一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毛主席认真地说道。
看着毛主席认真地有些着急的样子,老渔夫心动了,接着问:“我这可全都是活蟹。”
“活蟹死蟹我全包了。”
毛主席一看有谱,拍着大腿表态。
“你全包了?这价钱可不便宜。”老渔夫疑惑地问。
“你老人家还能骗我?你说多少就是多少。”
毛主席笑呵呵地回答。
看毛主席这么坚决,老渔夫下定了决心:“行!我跟你走,随你唠什么都行。”
毛主席笑了:
“我就要听听你那个互助组为啥不团结?”
原来,
50年代初期,我国在全国农村推广劳动互助组。毛主席在和老渔夫聊天过程中,听说老渔夫讲起了他所在的互助组不团结,引起毛主席的兴趣和重视,他想从中发现互助组存在的问题,这才不惜以卖螃蟹为“代价”,
换来多聊一会。
从根本上看,这个举动既体现了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亲密情感,又体现了毛主席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不放过任何一次与群众接触,听取群众心声的机会。
返回岸边的途中,毛主席又和老渔夫聊了一路。
上岸以后,毛主席践行承诺,把船上的螃蟹全部买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后依依不舍地与老渔夫握手道别。
老渔夫连声感谢,驾船离去,走的时候还直嘀咕今天真走运,但是他自始至终也不知道今天这位他走运的“贵人”到底是谁。对他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不过,对毛主席来说,这次经历却十分珍贵,也让他高兴异常。
回到住处后,毛主席立即让食堂把螃蟹全部蒸了,请二三十名警卫们一起吃螃蟹,大家伙甚至连衣服都没换,就穿着泳衣泳裤,跟毛主席来到桌子旁。
一开始,大家有些拘束,都不好意思先动手,毛主席抓起一只螃蟹,一掰两半,张嘴啃一口,满口流油,蟹黄都沾到了脸上。
“还不动手?别装正经了。”
毛主席一边大嚼特嚼,一边招呼警卫。
大家见主席这么高兴,也都哄然而笑,围上去抓螃蟹吃,而且也跟毛主席一样,扯开螃蟹大撕大咬,一边吃一边说笑,看着一个个都吃成了花脸,更是闹作一团,兴高采烈。
有了这段和老渔夫聊天的经历,再看着警卫们热闹的样子,毛主席格外开心,主动提议说:
“咱们来合个影,照张相吧!”
大家一听,赶忙扔下螃蟹,跑到毛主席身边,拍了一张合影。
合影上,二三十名警卫全都穿着游泳短裤,簇拥在毛主席周围,一个个满脸笑容,显得不太“严肃”,却又是那么开心快乐,每个人心中都久久不能平静。
不管是游颐和园,还是游黄鹤楼,以及北戴河与老渔夫聊天,都流露出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天然情感。毛主席是人民的领袖,却没有随便见人民的“自由”,受到很多规矩的制约。尽管如此,毛主席仍然为自己尽可能地创造与人民亲密接触的“机会”。
对于毛主席而言,不管他走到哪一步,都忘不了人民,都忘不了初心!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出版社《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