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明初山雨欲来的时代,有一批搅弄风云的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留下了他们浓重的印迹。我们作为历史的旁观者,知道这场游戏的最终胜利者是朱元璋。
但是,除了朱元璋,那个乱世不乏英雄好汉,这些人曾经有不少与朱元璋并驾齐驱,甚至势力远超朱元璋。由于“胜者王侯败者寇”的传统叙事,这些曾经同朱元璋平起平坐的人物,并没有在史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卷,反而被视作朱元璋登临天下的垫脚石。
胜利者的史诗固然值得讴歌,失败者的传说却并非不精彩。
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些人也占据着一席之地,有的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没准在其他的平行时空里,是由他们取得了天下,而不是朱元璋。如果平行时空真的存在,那么谁最有资格取代朱元璋呢?这个答案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朱元璋的一生之敌——陈友谅。
陈友谅,元朝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出生在沔阳,今天湖北省的仙桃市。《明史》说他是渔家子,简单一点说就是渔民。据史书记载,陈友谅身姿挺拔、仪表堂堂,因为读过书,会识字,在县衙门里混到了一个差事,当上了小吏。
听说曾经有个算命的,路过陈友谅老家的时候,瞟了一眼他家祖坟,青烟袅袅,当即赋诗一首:寻龙十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这家人必出人才啊。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在今天安徽北部,爆发了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被称为北方红巾军。三个月后,在稍南一点的地方,今天湖北、安徽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区,又爆发了一场红巾军起义,领头的是徐寿辉,称为南方红巾军。
起义的第二个月,徐寿辉等人攻占了黄州路,也就是曾经盛产考卷的湖北省黄冈市。在这里,徐寿辉迫不及待地就地建国、立号、称帝,建立了天完国。
由于元朝的统治不得人心,天完政权建立后,很多百姓前来归附,起义军队伍滚雪球一般壮大起来,很快就占领了湖广、江西的很多州县,还一度攻入浙江,占领杭州,声势大振。
陈友谅看准时机,辞去县衙的差事,投奔了天完国。他投到徐寿辉的太尉倪文俊麾下,一开始从一个簿掾做起,负责文书档案、计算钱粮物资。慢慢的,陈友谅受到倪文俊的赏识与提拔,让他统兵打仗。
短短两三年时间,陈友谅迅速成长起来,立下了很多战功,麾下强者如云。这一时期徐寿辉和倪文俊也没闲着,红巾军四面出击,战果辉煌,陆续控制了江西、湖广两省,还派出兵马进攻四川、浙江。
由于树大招风,元朝廷对天完国进行镇压,打得徐寿辉节节败退。眼看着徐寿辉被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倪文俊起了异心,想要谋杀徐寿辉,取代徐寿辉的帝位。
倪文俊以为干掉徐寿辉易如反掌,不料他自己水平着实有限,导致计划出现了问题,未能成功,阴谋败露的倪文俊跑到黄州,找到老部下陈友谅,画了一张大饼,要他跟着自己一起干,灭掉徐寿辉,共举大事。
他不知道的是,陈友谅其实也有想法。
陈友谅可不想屈居于倪文俊之下,但他实力远不及倪文俊。只要倪文俊在,势必会一直压在陈友谅头上,但要是搬开这块大石头,陈友谅就能更上一层楼。这次倪文俊叛乱,给了陈友谅绝好的机会。他现学现卖:你倪文俊能谋杀徐寿辉,我也能谋杀你啊!
陈友谅比倪文俊厉害的地方在于,他黑吃黑的水平更高一点,不仅有想法,还真的干成了,然后提着老领导的脑袋向徐寿辉邀功。与此同时,陈友谅也趁机吞并了倪文俊的部队,坐上了名义上的第二把交椅。这时候距离他辞职落草,也就才过去了两年。
之所以说是名义上的第二把交椅,是因为如果真论实力,陈友谅是妥妥的No.1。事实上他也没把自己当二号人物,在那个有兵有枪就是王的乱世,陈友谅手握重兵,大事完全自己拿主意,根本没必要考虑徐寿辉的感受。
陈友谅两年便成为一方豪杰,其能力确实令人刮目相看。可就在他快速崛起的时候,在长江下游,朱元璋也站出来了。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与陈友谅接壤,双方都想要扩张地盘,都野心勃勃,两强相争,不可避免。
天完政权内部忙着黑吃黑时,朱元璋早已派兵夺取了天完控制的长江重镇安庆和池州。然而,还没等焐热,就被陈友谅轻松拿走了。
安庆,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下游第一号兵家要地,谁控制了安庆,谁就控制了南京。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陈友谅从朱元璋手里打下来,用了多久呢?今天已无从考证,但想来肯定没花多长时间,因为史书中就留下了三个字“陷安庆”。
江防重镇如此轻易失守,想来朱元璋很没有面子,后来的明朝史官也不好意写这件事情。其实,丢脸的还远远不止这一场战役。占领安庆之后,陈友谅再接再厉,又夺取了池州,而后南下进攻江西,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几乎占领了江西全省。
朱元璋从来就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趁陈友谅在江西攻城略地,他派常遇春攻占了池州,重新建立长江上游的防御堡垒。陈友谅这边,坐镇安庆的是猛将赵普胜。此人勇猛善战,而且颇有谋略,看透了朱元璋的用意,果断出兵池州,不给朱元璋机会。
虽然常遇春号称常十万,但赵普胜也不是吃素的。几场仗下来,朱元璋不仅丢掉了刚到手的池州,就连太平(安徽马鞍山),也受到了威胁。要知道,从太平到南京,长江水路也就一百公里左右,快船半天就能到,赵普胜几乎打到了朱元璋的鼻子底下。
手下这么能打,陈友谅自然是洋洋自得,感觉非常良好。然而另一边朱元璋的感觉那是非常的不好,敌人就在百把公里外,夜里睡觉都不踏实。打,一时半会打不过赵普胜,跑,又没地方跑。该怎么办呢?琢磨来琢磨去,朱元璋和他的谋士们想出了一招毒计:反间计,挑拨赵普胜和陈友谅的关系。
赵普胜原本就是巢湖一带的江洋大盗,先跟过朱元璋,后来才到天完那边混。简单地说,这个人之前和陈友谅没什么交情,反而和朱元璋颇有渊源。当年和赵普胜一起闯荡江湖的弟兄,有不少还在朱元璋麾下效力呢。
利用这层关系,朱元璋搞定了赵普胜的一个手下,然后让他去陈友谅那里说闲话。比如说赵普胜明明能够攻下太平,但故意留一手,心怀叵测。再比如说赵普胜居功自傲,看起不陈友谅,想取而代之尔尔。
这种没来由的风言风语,最容易流传,很快就被陈友谅听到了。陈友谅和赵普胜没有太深的交情,对这个人也不太了解,将信将疑,就派使者去赵普胜军中探查情况。
赵普胜还不知道陈友谅怀疑自己,满心欢喜地以为他派使者来,是因为自己战功卓著,要重重封赏。可使者到了之后,别说封赏了,连个口头表扬都没有。赵普胜很不爽,向使者抱怨,说自己立了这么大的功劳,陈友谅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接下来双方吃饭,两杯黄汤下肚,赵普胜酒上来了,越说越离谱,甚至说出了自己对陈友谅有恩,陈友谅不懂报恩的话。
这些牢骚话,被使者原原本本地报告给了陈友谅。心胸狭隘的陈友谅勃然大怒,认定赵普胜有二心,必须除掉此人。他以两军会师,共同进攻朱元璋为由头,率军前往安庆。一无所知的赵普胜还以为自己的抱怨起了作用,陈友谅要亲自来嘉奖自己了,忙着张罗烤全羊、炖羊肉汤。
然而,这边刚宰了羊,赵普胜自己也挨了刀。陈友谅的战船靠岸,赵普胜上船迎接,他刚上船,就被埋伏好的士兵给砍了。随后,陈友谅故伎重演,吞并了赵普胜的兵马。
趁赵普胜被杀的机会,朱元璋派徐达等人重新占领了池州。陈友谅倒也不着急,也没有亲自动手,而是派一支人马进攻池州,结果全军覆没。这里面有个阴谋论的说法,说是这支人马全是赵普胜的亲信死党,陈友谅估摸着没办法收服,干脆让他们去送死,算是借刀杀人。
陈友谅这边正为解决了一个内部隐患,而且看起来手段很高明而春风得意。却忘了真正高兴的朱元璋,反间计大获全胜,不仅干掉了对方的一员大将,还顺带着占领了池州。
干掉赵普胜不久,陈友谅遇上了一个新的麻烦:徐寿辉。
陈友谅攻城略地,占领了龙兴府(江西省会南昌)。徐寿辉就觉得龙兴府这名字好,适合他这个真龙天子,就想迁都到龙兴府去。但陈友谅不想让徐寿辉来。第一,龙兴府是他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徐寿辉一点功劳都没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谁乐意干这事。第二,要是姓徐的来了,自己的位置往哪放?说不定那家伙还会摆出皇帝的架子,对自己指手画脚一番。
因此,陈友谅是百般推脱,徐寿辉不太高兴,仗着自己是皇帝,不再和陈友谅商量,自己带着人马从汉阳出发,直奔龙兴府而来。得知消息,陈友谅决定将计就计,既然徐皇帝非要送上门来,那他就别想回去了。
当徐寿辉的船队到达龙兴府的时候,陈友谅已经准备好了欢迎仪式。那场面,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非常的隆重。徐寿辉很感动,夸赞陈友谅是天完国的顶梁柱、难得的大忠臣。
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氛围里,徐寿辉只带着几个亲信随从,跟着陈友谅一起,进入了龙兴府。然而,他们几个刚进城,守军就突然关上了城门。徐寿辉感觉奇怪,问为什么不让他的部队入城。陈友谅回答说,咱是担心人多出乱子,威胁皇上的安全。
随后他大手一挥,一帮人冲上来,不由分说,就把徐寿辉塞进马车,直接拉到了元帅府软禁起来,到了至正二十年就被陈友谅杀死了。天完国覆灭后,陈友谅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汉政权。
那么,接下来,走上了权力巅峰的陈友谅会做些什么?
特约撰稿人:郑宁,复旦大学历史博士
编辑:莉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