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栎阳城考古发现|秦人给后世的最大启示:富且益坚,不忘祖国统一
迪丽瓦拉
2025-08-19 08:32:54
0

栎阳城考古发现|秦人给后世的最大启示:富且益坚,不忘祖国统一

#热点创作#

#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发现“后宫”区#

栎阳城遗址的考古有了重大发现,考古人员第一次大面积发掘出了战国中期秦国宫城遗址内的后宫生活区,完整揭露了栎阳城遗址的多座宫城建筑,以及浴室、壁炉等设施和灶址、水井等生活遗迹,反映了战国中期的秦国后宫生活区域的历史面貌。

这应该是近几天能够点亮人们眼球的一大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一直说汉承秦制,汉承秦制往上延伸过来,现在能追到栎阳城。根据文献的记载看,秦人在栎阳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三号城的发现使我们对于整个汉承秦制的起点和制度文明的起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是从栎阳开始的。”

为什么说,秦人在栎阳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或者,栎阳是秦人的一个巨大的转折呢?

我们先来看看栎阳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栎阳是战国初秦献公和秦孝公的都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国迁都栎阳。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营建了咸阳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迁都咸阳。秦国定都栎阳,共历二世、三十四年。栎阳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

转折在哪里?详细的历史是这样的:

战国初期,魏国乘秦国内乱之机,夺取了秦国的河西(黄河与北洛河之间地)之地。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后,立志收复河西之地,于前383年在栎邑修筑了栎阳城,将国都迁到栎阳,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展了对魏国的军事反击,初步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秦献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秦孝公继承了他的事业。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贫弱的秦国一跃成为诸国中最先进富有的国家之一,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栎阳第二次颁布变法令,将国都由栎阳迁往咸阳。栎阳作为秦国的都城只有34年,这一时期秦国正处在由弱变强的时期,所以栎阳在我国都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古栎阳,也因商鞅变法闻名遐迩。

转折,在这段史料里一定被我们看清了——可以避免挨打了,但却更加图强了。

这很让人敬重。

上面那段资料里没有说的是,栎阳还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从商业方面说,它是咸阳陆通三晋的必经之地,是关中的交通枢纽。东西往来的商人多经于此,所以商业比较发达;从农业方面说,秦时的栎阳县管辖着今天的临潼区渭河以北和阎良区在内的大片土地。这里地处渭河平原,土地肥沃,所以农业十分发达。

同时,栎阳的制陶业和冶制业十分发达,经专家考证,它是当时秦国一处重要的兵器工业基地,不仅有工官,而且有左右工室,规模极其宏大。1963年遗址区内的官庄村出土了一件铜釜,内装8枚金饼,经专家鉴定,含金量达99%,为战国晚期秦国货币,可为栎阳商贸繁荣之证据。

秦人最早是周王朝的牧马人,周天子给他们封了块地,但在戎人的区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即是在“敌人”的区域。秦人通过不断地战斗,最终从戎人的手里夺得了自己的封地,也可以像其他诸侯国一样被称为“公”、“侯”了。

有了地位,能到栎阳这个地方,证明秦人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再是过去那种穷得叮当响不被别人看起的时候了。还转折什么呢?这里的转折应该是好上加好,由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而不是就是贪图享受就此沦落下去。

这应该是秦人给后世最大的启示,而考古也应该饱含追溯一个群体的精神和气质。

唐朝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意思是:一个人处境越是艰难,就越是坚忍不拔,越是不丢失高远之志。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一个人穷了,在很多时候就会去奋斗,志向就坠落不下来。所谓生活所迫就是这么个道理,没有饭吃的时候,你得想办法不让自己饿死。所以,就有了穷则思变,就要穷困艰难的时候,想办法改变现状。

但是,富就不一样了。中国有句老话,叫“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意思是越穷的人胆子越大,什么也不怕,因为已经没什么好失去得了。他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旦变富,情况就反了,就会赤脚的和穿鞋的一起怕,怕他们影响到了自己安逸的好日子,一心只有享受了。

这并不奇怪,富人就是这样的,一旦富了,你让他再去冒险,再有所行动,他的事情就很多,这儿不行,那儿也放不下,瞻前顾后、拖拖沓沓,弄不成事情。所以,有人就说了,富人是搞不成事情的,他们最终会因贪图享受,把精力花在守财上,终会因守财而亡的。

都说,人为财死,但穷人与富人在这句话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穷人是为财而奋斗,富人是为财而守护,二者的区别太大,从一开始的出发点就不一样。一个有着开拓进取的意思,一个是画地为牢的概念。但秦人的情况很特别,在栎阳这个地方,他们变富了,依然不忘奋斗的精神。在栎阳这个巨大的转折,他们没有丢弃自己!以后的结局当然是大家都知道的,秦人自黄土高原出发,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

李白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意思是:秦王横扫天下,那如老虎一样看着诸侯的气势多么雄大啊。他挥剑割断浮云,那各国诸侯就全都向西来朝拜秦王了。李白没有说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比统一祖国的气势与力量,更让人感动和钦佩的了。

在这一点上,秦人应该能把我们都照亮,可以让我们砥砺前行不负韶华!反面材料应该是这样的:比方说,我们看到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那阵子,就是富而不坚,没什么志向可言。又比如南宋,在当时中国那么富裕的地方,只知道一味地偏安,不灭亡才怪呢。

最后,套用王勃的那句话,秦人就是:“富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多么难得啊!正是在这种难得的精神里,他们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都说,学历史应该对现实有所关照,这就是秦人要教后世的,也是后世需要向秦人学习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美... 钓鱼岛是我家的,一九七一年,中日两国派出了相关人员参加,就钓鱼岛问题的会议,突然一位老太太打断了会议...
原创 铁... 在1735年8月23日的夜间,清朝的第四位皇帝雍正帝在圆明园去世,从登基开始,在位一共13年,这个经...
原创 顺...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句古训道尽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莫测。遗憾,是人们一生中难以避免...
原创 太... 清朝末年,国家陷入混乱,清政府腐朽无能。在这个动荡的时刻,洪秀全等一帮志士南方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武...
原创 晚... 清朝的官吏延续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超品官员,包括宗室、八旗蒙古...
原创 冯... 清朝灭亡后,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仍在宫中过着原有的生活,初始时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变化。这段时光对溥仪来说相...
张明 陈峰:庆州兵变与宋神宗熙... 摘要:宋神宗即位后,意在制服西夏,辗转求索于横山、河湟二策间。熙宁三年末,神宗采纳种谔之谋,开展横山...
原创 看...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头号有新人# 当一个王朝腐朽没落时就好像一个人身体衰老时的状态,任何一个原来自...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锦衣卫前去... 公元1457年2月的一个日子,面对百姓依依惜别的眼神,于谦缓步走向刑场,这是他生命中的最终时刻。 孙...
原创 阿... 清朝时期,外蒙古曾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随着外蒙古的独立,大部分清朝时期外蒙古辖地均脱离了中国,但是还...
原创 为... 这句“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一种现实的论断,贯穿了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书生领导...
原创 她... 古代社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男性被视为社会的支柱,而女性则在家庭中扮演着次要的奴婢角色,...
原创 成... 成吉思汗究竟是怎么死的?为何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却十分相似? 说起成吉思汗,各位了解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
原创 晚... 秦韬玉,晚唐时期“芳林十哲”之一,身世显赫,却因为出走正道,投靠权阉、扰乱科场而臭名昭著。他的叔父是...
明朝若是不灭,明朝火器能发展成... 明朝若是不灭,明朝火器能发展成现代枪炮吗? 日本战国时期,丰臣秀吉带领日本大军侵朝,爆发了驰名历史的...
原创 蒙... 自古以来,面对皇(汗)权的巨大诱惑任何人都无法熟视无睹,成吉思汗的儿子也不例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正妻...
原创 朱... 赵匡胤拜佛的轶事,是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记载的一个引人深思的片段。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伴君如伴虎”的现实...
原创 宋...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太上皇可以说是最尴尬与微妙的身份了。太上皇地位尊贵,但没有实权,处境危险而又无力...
原创 周... 在北宋时期,程颐曾言:“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诚信在人生中的至关重要性。诚信不...
原创 靖... 公元1127年2月,金军攻破北宋首都东京,将徽、钦二帝掳走,此外,还有大量的赵氏皇族、妃嫔、文武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