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盛时期,发展到了宁冈、永新、莲花3个整县,还拥有遂川北部,酃县东南部,吉安、安福各一小部。等于是有约5县之地。
但如果我们翻开开国将帅名录就会发现,在1927-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期间,鲜有这个时候参加革命、入团入党的本地将领。这跟后面赣南闽西根据地,爆发式出产的开国将军完全没法比。
以上是不完全统计的赣南闽西根据地(赣南和闽西是连接在一起的同一块根据地)产生的开国将军人数。我们可以看到这块根据地培养的将军人数应该是超过200人的(少数县未统计)。这也基本就是中央苏区走出的开国将军们。而与之对比,井冈山根据地培养的将军寥寥无几,可能我们熟悉的只有解放西藏的张国华将军,是井冈山时期永新本地人。
为什么同样是朱毛红军创建的根据地,前后培养人才差别这么大呢?这里面可能很大的原因是与两个根据地时期执行的土地政策不一样有关。
1929年4月,毛泽东在赣南闽西根据地,经过调查研究,制定并颁布了《兴国土地法》。他在这个土地法中,把《井冈山土地法》里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个新提法,是一个重大进步。
《井冈山土地法》所说的“没收一切土地”,就是把农村中各个阶级的土地一起没收,重新分配。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争取农村中的中间阶级。而《兴国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就明确了打击对象是地主阶级,使所有农民群众认识到,土地革命代表了自己的利益,这样也就争取了中间阶级,有利于集中打击地主阶级。
两个土地法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兴国土地法》保护了中农、富农的利益。在《井冈山土地法》中,所有人的土地,不管是大地主、小地主、富农还是中农,一概都收上去再统一分配。地主分不到地,富农、中农分到的地少于自己原来的地,他们肯定非常不乐意。表现出来就是,这些利益被伤害的人不但不支持革命工作、参军保卫根据地,反而还给反动派送信带路,站在红军的对面破坏根据地。一旦白军疯狂反扑,他们就彻底反水,重新夺回自己原有的土地,再次欺压贫农。
而《兴国土地法》就进步多了,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团结广大中农、一部分富农,达到孤立地主的目的。这个法案颁布实施后,中农、富农子弟参军就积极多了。而他们的子弟往往识字,念过私塾或新式学堂,在部队中能够快速成长为干部骨干,进而一步步走向领导岗位。反观井冈山根据地时候,富农中农因为利益受损,都不让子弟参军,导致红军吸收的都是贫农子弟,战时又没有功夫培养不识字的贫农战士,所以他们普遍进步不快,无法很快入党,也不能快速胜任班长、排长、连长和党代表的职位。
在《兴国土地法》颁布后,已经被反动派占领的井冈山根据地,尽管没有红军领导了。但之前红军在时打下的政治基础、播下的革命种子,经地方党组织贯彻了改良版的土地法之后,迅速引爆了中农、富农子弟的参军热情。在1929-1931年间,参军的宁冈、永新、莲花、酃县本地中农富农子弟,尤其是永新子弟,后来很多都成为了开国将军,不下于100人。
所以说,从古今中外的全部历史上来看,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在革命战争年代,其实知识分子也是占便宜的,他们相对于不识字的贫农子弟,就是成长的快、进步的快、上升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