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
自古以来,黄金、白银由于其硬通货的特性使得它成为被广泛认可的货币媒介,无论中外、无论海洋贸易还是陆地贸易,黄金、白银皆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至今依然是如此。
纵览我国历史的发展,黄金、白银因为资源有限再加上开采难度相当大,所以这两种金属一直属于稀缺资源,根本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需求和市场需求。
最早期我国以铜钱代替金银成为商品交易的媒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的铜钱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谓的“钱荒”问题。
一、大明宝钞贬值
1.两宋、元朝的货币经济问题
北宋时期经济繁荣“钱荒”问题十分严重,比如当时的富庶的江淮地区、两浙地区就才呢过出现大面积钱荒,对于此事史书是这么记载的:“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
南宋中后期亦是如此,“物贵而钱少”是当时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钱荒的出现严重遏制了北宋、南宋的发展。
元朝初期忽必烈就开始发行中统钞,并且将其作为唯一法定货币在全国内流通,元世祖还设立了专门管理中统钞的部门,以求促进国内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
事实也证明忽必烈的做法是对的,在中统钞稳定运行期间元朝出现了《马可波罗游记》内所记载的盛况,东南亚、中亚和欧洲对元朝的繁荣都充满向往。
2.朱元璋延续纸钞的应用
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开始发行纸钞,取名为大明通行宝钞,正式开始了明朝纸币交易的时代,最初的时候宝钞的确对市场经济产生了促进作用,商人也纷纷开始使用宝钞进行交易。
明太祖朱元璋甚至还设立了相应的宝钞部门进行专门管理纸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加上对纸币经济体系的无知,使得滥发纸币的现象不断出现,纸钞开始疯狂贬值并遭到百姓的弃用。
《明史·食货志》中曾记载着这样一个现象:“时两浙、江西、闽、广民重钱轻钞,有以钱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由是物价翔贵,而钞法益坏不行。”
从本质上来说,纸币并不是货币只是信用货币,它的流通和使用建立在百姓的信任基础上,若是政治不稳定、市场不确定性太大无疑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性隐患。
都是元朝因朝廷腐败、不顾民生而亡国,从根本上来说元朝的灭亡是亡于纸币体系的崩溃,纸币的大量贬值使得老百姓的财富被大量剥夺进而出现了官逼民反的问题。
相比于元朝的纸币政策明朝则要严重的多,元朝统治下纸币虽然贬值却依然可以和金银进行兑换,可是明朝统治下的宝钞宛若废纸一般,老百姓的手里的财富以惊人的速度贬值,大明王朝的稳定岌岌可危。
3.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经济问题
关于钱荒的经济危机,朱元璋曾设立宝源局铸造铜币以抵消纸币带来的冲击,但货币再铸造、使用和统一方面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这便是明朝经济问题上的“三乱”。
君臣文武也讨论过货币问题如何解决,但他们讨论的多是琐碎且无用的方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货币准备金和信用体系如何重新恢复的问题。
以至于“奸伪仿效,盗铸日滋”,在加上市场上铜币更换频繁、真假难辨,老百姓对钱、钞的接受度急剧下降,“钱法朝议夕更”便是当时的乱降,可想而知大明王朝的经济体有多么混乱。
宝钞的乱象因黄金、白银准备金短缺,因此曾人建议在国内开采金银铜矿,但因采矿是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朝中权贵、本土豪强皆想要从中分一杯羹,敛收矿税苛索贫民的现象十分严重。
除此之外,采矿还会引来盗匪的侵害,老百姓更会抛弃经济收入相对低下的农耕,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再金银开采上,以农业立国的大明朝很难承受其中的危机。
二、外国白银涌入明朝,解决了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
宝钞日益加剧的经济问题使得明朝陷入危机,然而明朝君臣无法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又不能以荒废耕地为代价开采金银铜矿,明朝经济贸易之路迎来了十字路口,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国白银的涌入挽救明朝于水火。
1.海洋贸易,西方白银大量涌入明朝
大航海时代欧洲各国纷纷开拓海上之路进行商品贸易,葡萄牙作为当时的海洋强国在美洲拥有大量的殖民地,墨西哥和秘鲁的银矿为他们带来了无尽的财富。
世界海洋上不断行走着葡萄牙制作精良的战舰,他们满载白银纵横于广袤无垠的汪洋中与各国进行贸易,公元1515年葡萄牙于我国福建登陆开始了与明朝的贸易往来。
瓷器、茶叶和丝绸一直是我国古代引以为傲的商品,秦汉隋唐时期这些东西可以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进行买卖,但随着经济重心的难移陆上丝绸之路的限制很多,以至于明朝的这些商品难以销往海外。
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海洋强国的到来,将无数的白银送入大明王朝的内部,而后购买走了明朝相对过剩的瓷器、茶叶和丝绸,短短几年之内明朝就从外部获得了大量的白银,成为了一种新的商品交易货币稳定了经济的运行。
除了美洲白银进入我国之外,隔海向往的日本也在同时期发现了银矿,这一批白银同样有很多输入大明王朝内部,总的来说这两个渠道所带来的金银数量很庞大。
2.停滞的经济、艰难的财政问题全部得以解决
明朝官员林富曾上述言:“今许佛郎机互市,助国裕民,两有所赖“,其中佛朗机指的就是海洋强国葡萄牙,“互市”就是指明朝的瓷器、丝绸和茶叶与葡萄牙的白银进行贸易。
明朝内部经济原本就可以达成一种内循环,海洋贸易又把明朝推向了经济全球化,与外国贸易通商所带来的巨大利益充盈了明朝的国库、解决了百万军饷,更多的是解决了日益残败的经济体制。
纵览明朝宝钞的历史,发行60年如同废纸一般,发行100年之后在市场上几乎消失了,嘉靖年间“钞久不行,钱亦大壅”,白银大量充斥市场再加上其本身的硬通货属性,成为了明朝中后期的货币促进了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万历皇帝执政时期张居正于明朝内部推行“一条鞭”法,大致意思就是明朝所有的税收皆以白银来结算,此举使得明朝的国力在万历年间迎来了一定的高峰与辉煌。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从公元1540年到明朝灭亡的100多年时间里,大约有11000吨的白银涌入明朝,足足占据了世界白银总交易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三、成也白银,败也白银
1.白银带来的外部危机
《明史》记载:“惟日本叛服不常”,这是洪武初年的一个现象以至于朱元璋开始闭关锁国,明朝后期闭关锁国结束这才迎来了辉煌的海外贸易时代。
无论估计国际上都有一条铁律“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白银贸易最昌盛的时代世界近二分之一的白银涌入明朝,但客观上来讲明朝对白银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旦日本、欧洲等国切断明朝白银的来源,毫无疑问大明朝无疑会再度陷入以往的窘境,尤其是日本这一个邻国的白银出口量占明朝白银进口量的一大半。
洪武、宣德、嘉靖皇帝年间,日本在东南沿海对明朝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明末年间倭寇之患虽然日益减弱,但依然无法放松对倭人贪图利益之心的抵御。
果不其然,大明覆灭前20年西班牙等国开始限制白银的出口,明朝与欧洲等国的白银贸易几乎停止,从最初的40条贸易商船仅仅只剩下了6艘而已。
大明朝覆灭前4年,日本断绝了与明朝通商口岸几乎所有的往来,自此之后以外来白银为商品贸易货币的明朝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钱荒”。
2.明朝带来的内部危机
纵览历史不难发现盛世与辉煌下隐藏着无尽的危机,欧洲、日本白银为明朝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使得繁荣的经济背后附带着奢靡、享乐主义的风气。
以东林党为首的明朝官员和东南沿海的商人暗中勾结,他们一方面要求崇祯皇帝取消商业税,另一方面又加大了对耕农剥削的力度,使得民间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最终导致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起义。
明朝白银产量不足,铜钱和纸钞乱象难以从根本解决,外部白银的涌入解决了困扰百年的经济难题。可是,外部白银的涌入却给明朝造成了一种盛世喧嚣的假象,假象破碎之后便是家破国亡。
总的来说,明朝中后期因白银的涌入出现了短暂的繁荣,也因为白银的来源被切断走向灭亡。
参考文献:《明史》、《世界通史》、《金银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