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的两军对垒是进攻和防守,廉颇的赵军在对攻中打不过秦军,廉颇进入防守是正确的,不然秦王也不会派间谍到赵国散布谣言,令到赵王换赵括替代廉颇,三国中司马懿也是用防守跟诸葛亮周旋的,因正面对攻打不过蜀军。
廉颇能做好保密工作的话,可以在防线后面修一座翁城,然后佯装战败把秦主力引入全歼。也可以派散兵去骚扰秦军的粮道只要粘住粮队后勤就乱了,秦军再能打也不能把几千里的粮道全盯住吧。最稳的还是消耗战赵国是有优势的,留下20万人筑垒,层层阻击商鞅就是把秦人口粮都榨干了也得崩了,那时候整个秦国都块死肉
长平之战赵国失败是注定的,国力不行没粮了,消耗不起了,再不决战经济要崩溃!为什么要改变既定的防守策略,为什么上赵括,赵括为什么要出击,因为赵孝成王抗不住消耗了,再对持下去会拖垮整个赵国!所以注定的失败!
从整个长平之战来看,当时六国包括赵国自己都小看了赵军的战斗力,赵军战斗力就算不强过秦军,也能战平秦军。当时最好的是主攻方李牧的打法,发挥自身长处,在运动中消灭秦军。
其次是主攻方赵奢的打法,硬碰硬,在谋略不输秦军的同时,钢刀对钢刀。第三是主攻方赵括,从一开始就让赵括主攻,能胜最好,就算败了,对赵国顶多是刮骨之痛,不至于像长平之战一样,拖了两年一直处于被动守势,国家钱粮消耗的一干二净,造成断肢之痛。可是赵国偏偏用了主守方廉颇
所以廉颇也对也不对,初期可以守,相持阶段拼的是后勤,但赵国感觉有点扛不住补给不足,这时候可以集结优势兵力扑一下秦国,当然前提是做好充分的战备,也可以说是决战,如果按史书记载,最后赵国战败时兵力还是很充足的,如果在中期和秦国放手一搏也不是完全没有胜算的,退一步讲,如果能打的秦国无力继续进攻而退兵,长平之战的目的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