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秋季,凌少农,这位外表看起来颇为富贵的商人,踏入了新安镇丰田洋行的大门。实际上,他是新四军的一名侦查员,今天的任务是为战士们解决冬衣的紧急问题。外表体面、言谈得体的他在洋行内与经理吉田会面,吉田那一眼看似随意的提问,却几乎暴露了凌少农的身份:“你看起来不像商人,是不是新四军的人?”听到这一话,凌少农的心里掠过一丝紧张,但他凭借过人的机智,立刻给出了巧妙的回应,成功消除了吉田的疑虑,顺利完成了交易,为战士们争取到了急需的棉衣。
此时,第三师的干部们都在焦虑的商讨着棉衣的问题,眼看就要入冬,却还没有着落。一到寒冷的北方冬季,战士们如果没有棉衣,很可能会因冻伤无法继续作战,甚至影响整个部队的战斗力。就在众人束手无策时,终于有人提到了凌少农:“让凌少农想想办法吧。”大家似乎都默契地点头同意。
凌少农,虽然年仅24岁,但在新四军中已经有着四年的军龄,经过无数次生死考验,他早已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侦察员。他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总是勇敢迎难而上,每次任务完成得都十分出色,屡次为第三师立下赫赫战功。
接到任务后,凌少农沉思片刻,立刻确定了自己的行动思路。要解决冬衣问题,首先得有资金,但师里的财务状况并不宽裕,因此只能通过物资交换来解决问题。新四军和农民、工人关系紧密,手头也有一定的粮食储备,凭此交换棉布似乎是唯一的办法。然而,战时的环境极为复杂,商人和百姓都十分胆怯,敢与新四军合作的人少之又少,甚至一旦被发现与新四军有联系,后果可能是家破人亡。
为了确保安全,凌少农决定亲自前往新安镇打探情况,并采取一套周密的伪装计划。他放下了军装,换上了一套考究的绸缎西装,配上一条英气十足的西式裤子,脚下踩着皮鞋,完全展现出一位商人的气质。这种“富商”的形象能够让他在人群中更加低调,不容易引起怀疑。
凌少农的第一站是位于新安镇附近的龙泉沟,这里有一个老党员臧玉臣,深谙当地的情况,且在抗日组织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凌少农到达龙泉沟时,天色刚亮,他立刻敲响了臧玉臣家的门。臧玉臣知道他是第三师的侦查员,急忙将他迎进屋里,凌少农简洁明了地将自己的任务交代清楚。听后,臧玉臣表情一沉,沉吟片刻后说道:“棉布的事确实棘手,现在棉布是紧缺资源,想要搞到不容易。不过我姐夫马玉清在新安镇做生意,人脉广泛,或许能帮忙。”臧玉臣立刻为凌少农写了一封介绍信,并叮嘱他小心行事。
凭借这封介绍信,凌少农前往新安镇,并先行在附近的粮站了解了一下粮食价格。待到心中有了底后,他才前往马家粮栈。马玉清虽然是商人,但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深感不满,因此他与凌少农见面后十分热情。在得知凌少农的需求后,马玉清答应帮忙,但当听到凌少农需要的布匹数量时,他的脸色瞬间变了:“这数量实在太大,若是让日本人知道,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如此,马玉清还是没有拒绝凌少农,而是提议通过与日本商人合作来解决这个难题。在新安镇,丰田洋行的吉田是个十分有势力的商人,手握日本军方的支持。吉田不仅为人精明,而且利用军部背景赚了不少钱,倘若与他合作,便能顺利获得棉布。虽然和吉田交易风险巨大,但凌少农决定接受挑战,冒险一搏。
第二天,凌少农便带着自己的伪装来到丰田洋行。吉田上下打量着他,凭借多年做生意的经验,吉田立刻察觉出凌少农并非寻常商人,甚至直接提出质疑:“王桑,你不像是个商人,是不是军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凌少农并没有慌乱,而是镇定自若地回应:“我确实与新四军有些联系。”听到这个答案,吉田心中一震,随即展露了一个微笑:“看来现在不和新四军打交道,哪来这些粮食啊。”凌少农巧妙地化解了吉田的疑虑。
然而,吉田的心思却并没有这么简单。为了避免大庭广众下交易,吉田提议两人另选一个僻静之地交换物资,凌少农也随即提议在龙泉沟进行交易。两天后,他们在龙泉沟顺利交换了粮食和棉布,凌少农带着新衣服返回部队。
然而,回程途中,凌少农和他的车队遇到了一些土匪。这些土匪手持武器,将车队围住,试图抢夺物资。面对这群凶神恶煞的土匪,凌少农冷静应对,迅速指挥部队制服了土匪,最终确保了棉布的安全。凌少农甚至将这些土匪一一放回,并耐心地向他们宣讲新四军的政策,号召他们一起抗日。最后,棉衣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凌少农继续执行新的任务。
凭借着凌少农等无数英勇党员的坚持和努力,新中国的胜利才得以实现。直到1988年,凌少农始终在部队中服务,直至去世。他的坚韧与智慧,为我们的国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今天的中国,正是因为无数像凌少农这样的人,才走到了今天的辉煌。我们应接过他们的旗帜,继续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这位勇敢机智的军人,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